城乡大学生职业规划差异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城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职业选择、薪酬期望、是否深造等方面存在差别。本文在对东北农业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城乡大学生在择业思想、职业规划态度及接受的教育水平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分析得出其原因是文化环境、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提出建议如下:政府应推进积极的城乡就业政策、营造求职环境、加强高校辅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城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5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造成城乡差距等社会矛盾。这样的差距也直接导致了城乡人民在思想意识、教育水平、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城乡在资源、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城乡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有着不同的方向,因而展开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
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合到就业指导中能够更好地升华就业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实现自身长远的规划。如果就业指导发生在就业准备阶段,必定无法解决大学生实际需求。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程度不够,所以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难以在职业发展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引导下,城乡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职业规划,通过推动自身的不断发展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法,共发放问卷200份,根据学科的分类,采取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根据东北农业大学学生群体构成情况,选取了学生规模较大的学院,进行了文理交叉。最终选择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农学院、食品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文法学院共5个学院,包括2017、2016、2015和2014级学生,各级分别随机发放50份问卷,各个年级学生比例相对均衡,从而保证了问卷调查的有效性。问卷采用网络发放和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8%。
三、统计结果分析
(一)择业思想有差异
本次问卷调查得出(见表1),有57.23%的农村学生更倾向于在国企、事业单位这样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工作;而54.49%的城市学生可能更愿意去私企、外企等更富有挑战性的地方工作。在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时,有78.79%的农村学生和55.52%的城市学生更看重现实因素;有68.48%的农村学生在校时最关心就业问题,而城市大学生除了看重就业问题以外,还有45.31%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问题也十分重要。
(二)职业规划态度有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在职业规划方面,调查人群中有60.67%的城市大学生考虑的是继续学习读研、出国深造。在消费习惯方面,其中51.52%的城市大学生选择了“消费时会从多方面进行考虑,理性消费”;42.42%的城市大学生选择了“在能承担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喜好消费,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在“非必需品基本不买,能省则省”的选项中,农村同学占比较多。
(三)接受教育的水平有差异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我们对“城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做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35.67%的人认为两者学习能力没有差异;55.27%的人认为城市大学生学习能力稍强;9.06%的人认为农村大学生学习能力稍强。
四、城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观念差异
调查显示,63.34%的农村大学生倾向于在家乡或离家乡不远的城市就业,而69.54%的城市大学生则倾向于在远离家乡的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在农村,环境相对封闭,对于更加开放的思想教育接受不够到位,因此,农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思想状况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差异。这种不均衡的城乡思想教育所造就的不同文化环境,正是导致城乡大学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条件不同带来的心理差异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贫富存在差距,而由此表现出的城乡大学生家庭收入的差距,会对城乡大学生在消费及毕业后的具体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农村大学生受家庭条件的影响,有着比城市大学生更为谨慎的消费习惯;而城市大学生则更多地追求当下的享受,节约意識没有农村大学生那么强烈。而根据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异,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上会更倾向于寻找工作环境和薪水都较为稳定的工作,而多数城市大学生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喜好,以此为标准来找寻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教育条件不同导致的能力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有55.27%的大学生认为“城市大学生学习能力比农村大学生要好”,说明了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在早期的教育阶段已经拉开了综合素质的距离。中国农村文化教育与城市文化教育的差异,体现了中国文化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早期形成的学习态度与方法相互冲突,结果是农村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压力。城市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具有多元性,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农村大学生为了应试片面追求升学率,多元化的素质教育无法全面贯彻。所以,城乡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产生差异也是必然的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一)政府需推行更积极的就业政策
从政策的层面来讲,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企业招聘过程的引导,保证筛选环节的公平性,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也要关注近年毕业生向发达地区过度流动的趋势,为此要给予更有利的政策支持,提升毕业生在家乡或农村地区的就业待遇,为他们创造更优良的就职环境和条件,为毕业生提供新的选择,吸引他们的目光,达到分流的效果,以缓和就业流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和地区分化的趋势。 (二)社会需提供更加有利的求职环境
从社会的层面来讲,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为毕业生打造一个过程公平、选拔透明、环境健康的求职市场,应完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的监督机制,避免招聘中不公平现象的发生,让所有毕业生得以在同一平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起高度重视,并在社会各界加强舆论宣传,鼓励社会相关组织创办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当前高校在職业生涯规划指导上的不足,并利用媒体的渠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三)高校应加强就业辅导
目前面对城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应该向学生贯彻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和就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降低过高的心理预期、弥补其自主择业和积极创业意识的缺失。职业指导人员还应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改变职业目标定位过高、过于理想化的错误理念,纠正城乡大学生职业取向中的偏差,引导城乡大学生正确选择就业。高校指导机构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实践,使学生积累相关经验,减少就业的盲目性。
(四)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择业价值观
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制度和诚信文化建设的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城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普遍存在着重待遇、重享受和重个人价值的取向,同时对职场生活的设想过于理想化,并抱有虚幻的职业期望。因此,应当发展更加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个人发展特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例如,农村大学生应该拓宽自己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结合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积极的探索;城市大学生对于就业城市和企业的要求比农村大学生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具体考量,避免陷入盲区。
参考文献:
[1]李清贤,曲绍卫,马世洪.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中国梦之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14(9).
[2]姚圆鑫.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策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2).
[3]陈悦.浅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C].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2017.
[4]章晓,江玉岚.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基于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884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