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州铁路枢纽:新广州站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波

  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祖国的南大门。广州铁路枢纽是全国四大客运中心之一,建设中的新广州站是广州枢纽内最重要的客运站房,也是在建的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复杂的铁路客运站。它是武广客运专线的终点,也是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铁路的起点,并向西衔接广茂线,主要办理上述几条线路内的旅客列车始发终到作业以及各线路间的跨线车作业。
  
  概况
  
  车站设有15座站台28条到发线,分设为客运专线车场和城际铁路车场,预测远期日均开行列车481对,年旅客发送量11600万人,站房按照旅客最高聚集人数7000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28400人设计,总建设规模为56万平方米,其中客运用房21.5万平方米,无站台柱雨棚20万平方米,站台下停车场14.5万平方米。整个车站由统一的屋顶覆盖。车站建筑外墙面南北长450m,东西进深400m。无站台柱雨棚覆盖面南北向长580m,东西向宽480m。建筑最高点距地面52m。
  车站选址于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距广州市中心17km,距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处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车站不仅服务于广州市,而服务于整个珠三角地区。车站又位于广州市西部生态走廊与沙湾水道生态走廊及钟村至莲花山生态走廊的交汇处。周边地区地势平坦,河涌水系发达,基本没有建设,自然环境良好。站区范围内以车站为中心规划了四横三纵的主干道,形成了清晰的城市轴线。城市轨道交通则规划有四条线路引入车站。
  
  总体布局
  
  基于独特的周边环境,新广州站设计成一个新的交通中心、景观中心和生态型城市发展中心,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性。规划强调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东面为主广场面向城市,有着良好的景观和空间序列。西侧为次广场,是车站的次要入口,同时也是客流高峰时期的缓冲区。车站的辅助生产生活用房设置在西广场,有独立的区域和便捷的交通。规划突出了车站的核心地位,向东、西形成精彩的景观通廊。站内外山水相连,城市空间开阖有致,为周边区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和空间基础。  
  为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东侧规划道路设计为局部下穿,将外部过境交通与车站交通剥离,使站区形成完整的自用环线,并设置专用的车道连接高速公路,形成快速交通疏解线路。出租车、社会车通过高架平台将旅客送至候车室层,公交车、长途客车在地面与车站接驳。各类车辆各行其道,进出站便捷,与人行流线完全分离。
  为充分体现“零换乘”的设计理念,设计将地铁线路直接引入车站,与新建广州站旅客换乘便捷、通畅。轨道交通2号、7号线垂直引入站场下方平行换乘,临近武广出站口和广珠城际站厅设置站厅。远期佛山3号线垂直引入站房与7号线对接,12号线平行站台在广场设站。这样2号线、7号线、12号线、佛山3号线均可在站区内转换,并与车站衔接便利。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和各种其它的交通体系,在车站衔接转换,使车站不仅成为广州市的门户,更是广佛都市圈的系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
  
  建筑设计
  
  我们以绿叶和花街作为方案创作的主题,使新广州站以独特的造型融入周边的环境,保持生态和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岭南文化“新、实、活、变”的特点。
  芭蕉叶状的单元组成与其覆盖的站台布局相对应,屋面层层相叠,取“步步高”之意,又如片片绿叶漂浮于生态绿地上。简单流畅的曲线屋面与铁路站场形状相对应,真实反映了车站的内部功能,并改善了车站内的通风条件,适应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立面如一道飞跨的拱桥,寓意广州站是连接珠三角和全国的桥梁。整个建筑以其优美的曲线和独特的流线型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性,同时也透射出交通建筑本身具有的内涵,使得车站不仅成为醒目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高架层以东西两侧的进站广厅和中间弧形的通廊为主要交通空间,联系两侧五个候车室和直通车出关办理大厅。通廊中部设置四部自动扶梯与地面地铁出口相接。作为车站运营的核心,站台区域由东向西依次布置了武广下行场,广深港车场、武广上行场、广珠城际车场。在站场东侧设置进站广厅,接纳东广场和乘坐小型车辆来站的旅客。为改善站场下的通风采光条件,在站台层设置采光带,将站台分为相等的几个组,并于站台雨棚相对应形成相同的单元。地面层作为长途列车旅客到达和城际列车旅客出发和到达层。以人流交换量最大的地铁为中心,东西两侧各设一个大厅,分别为东侧的武广长途列车到达大厅和西侧的城际列车到大厅。城际出站付费区外侧设有进站廊,联接城际列车进站付费区。  地面下设置大规模社会停车场,保证大量车辆的停放。停车场内与地面层的布局相对应设置了空调机房。
  车站为广港直通车旅客设置了专用站台、停车场和独立的进出站区域。出关旅客由高架层进站,入境旅客经由线下从地面层出站,流线简洁方便,空间开敞,环境优美。贵宾候车室设在高架层东端,有良好的候车环境和景观视野,单独的出入口和进站通道,保证了贵宾进出站的顺畅。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旅客的各种需求,希望快速进站的常客和团体旅客可由绿色通道在线下直接进站;通过高架平台,机动车辆可直接将旅客送至2lm高的进站层,车站还设置了超长的自动扶梯,使旅客从地铁站厅直达高架层,行李托取系统则使携带的大件行李的旅客轻松行进。先进的设施、公交化的运营、机场化的服务充实了车站的功能性,极大的方便了旅客,处处体现出人性的关怀和新时期铁路车站的先进性。
  地面层以出站大厅为中心,周边设置各类停车场,旅客出站后不走出站台覆盖范围就可以便捷地到达公交、长途车站,搭乘出租车,换乘地铁,或前往社会车辆停车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换乘。
  我们进一步引入了先进的视觉引导系统,强调室内空间的通透性,车站给旅客带来的体验将不再是相互隔离的各种空间,复杂的指示系统和漫长的步行距离,在即将建成的新广州站,空间将具有可读性,无论进站或出站的旅客都可清晰地看到他将去往的空间而不会迷失。
  合理的空间布局使站房内部形成自然通风的效果,除候车室外大部分空间无需空调就可以循环通风,中央大厅的半开敞空间像一个怡人的室内广场,这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将大大降低车站运营的能耗。建筑独特的顶棚由相同单元组成,适当的跨度和成熟的结构形式既满足了无柱站台的空间需要,又使造价适当,维护便利,具有较强的经济性。屋面将直射阳光过滤为温和的光线,不但透光、防晒,更为进站、候车、休息等各种空间带来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
  “蓝天白云山水间,片片绿叶落花城”,在南国秀美的山水间新广州站以其优美的站区、独特的造型、完善的布局、合理的形式为旅客提供全新的旅行体验。经典的设计实现了“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统一,必将成为新时期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
  
  设计时间:2003~2007年
  建设时间:2006~2009年
  建筑总量:56.6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52.00m
  合作设计: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TFP
  设计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英国泰瑞法瑞设计公司联合体
  主要设计人: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盛晖、黄波、罗汉斌、龚雯、陈强、金福海沈婷、郭旭晖、庄炜茜、朱兵、周建喜、廖文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嘉禄、金卫钧、于元伟、刘志鹏、黄澜盛平、蔡德强、王保国、杨晓太英国泰瑞・法瑞设计公司:STEFAN KRUMMECK、吴晨、BENJAMlNLau、POLLY KWA
  
  作者:黄波,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7年2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1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