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订单农业为抓手 服务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伍三才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南充市工商局立足这一市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发展订单农业创新举措,多管齐下,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抓宣传,营造订单农业良好氛围
  
  由于众多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合同不了解和认识较浅,知法、用法意识较弱,往往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即便签订了订单合同,也大多因合同内容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合同最终难以履行,经常出现当农产品市场价高于协议价时,一些农户不愿意履行合同,当协议价高于市场价时,一些企业又找出种种借口来拒绝履约,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全市订单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市工商局充分运用合同监管职能和所建立的工商信息平台,从强宣传、树诚信人手,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合同法律法规的宣传。采取送法到企业、送法下乡,街头宣传与村社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利用“3.15”、农村赶集日、大面积订单合同签订日等时机,通过设立咨询点、宣传站和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合同法》等工商法律法规,讲解合同疑难,宣传订单农业的优势,使企业与农户能心无顾虑签订合同。二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利用南充政府网和南充红盾信息网,开设专门的订单农业宣传专页,定期更换内容,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关于订单农业的相关知识、方法和程序;利用报刊发表关于订单农业的文章,进一步扩大订单农业的影响;利用电视、电台,播放关于订单农业的专题片,进一步宣传订单农业优势,营造订单农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积极引导争创诚信企业。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争创“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并利用电台、电视台、红盾信息网等媒介对诚信的订单企业进行公示,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张贴诚信订单企业名单,使农户家喻户晓,以提高涉农企业的争先创优意识,提高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四是做好订单农业的正面引导。认真总结出订单农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让涉农企业和受益农户现身说法,正面宣传发展订单农业给企业和农户带来的好处,消除农户的顾虑,增强农户的信心。如嘉陵区李渡、临江、羊口等乡镇37户农户,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与企业签订400吨冬菜订单合同,虽然因自然因素歉收,但仍实现了减产不减收,该事例先后在《中国工商报》和《南充日报》等媒体上刊载,对全市订单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抓规范,全力推行合同示范文本
  
  大多农户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较淡薄,个别企业便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住合同制定中的主动权,在合同条款中回避自身应该承担的风险,规避自己的责任,使这些合同显失公平。有的企业虽无主观故意,但由于自身的合同法律知识贫乏,使签订的合同有重大缺失,内容不完善,条款不清,责任不明,极易引发纠纷。市工商局在广泛听取企业和农户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农产品的种类和特点,及时组织各县(市)区工商局制定了适用本地的农业订单合同示范文本,免费送给企业和农户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涵盖了种植农产品的技术指导、农资供应、品种、质量标准、数量、价格和违法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涉农企业将对农户的承诺及各项服务措施,都全部纳入合同之中,特别是在涉及价格的条款上,实行最低保护价和市场高价优先原则,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害。该市高坪区青居冬菜是著名特色农产品,为了特色农产品长远发展,该局主动与辖区内的冬菜加工龙头企业联系,帮助制定了冬菜种植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并牵线搭桥,积极引导企业走“公司+农户”发展之路。仅2005年,两户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形式与该区青居镇650户农户签订了订单合同,定购冬菜50万公斤,冬菜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既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生产原料,又解决了农户卖货难的问题,使几十年来分散经营的冬菜通过订单的形式确立了产销关系,也使该区冬菜生产、加工、销售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已推行农业合同示范文体22种,共免费发放2.8万份。其中南部县农民签订合同3.6万份,覆盖全县16个乡镇、86个村、760个社,订单蚕茧年销售收入高达1800万元,实现农户人均增收500元,还涌现出45户养蚕收入达万元的养殖户。由于涉农企业普遍使用了工商部门制定或检查过的示范化合同文本,农户签订订单的顾虑减少了,合同纠纷也易于处理了。
  
  三、抓帮扶,当好企业和农户的“红娘”
  
  今年以来,在南充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工商部门利用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企业的情况,充分发挥合同管理职能,穿针引线,扮好媒婆,积极促成“基地+市场”、“专业种养户+公司”产销链的形成,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转化率。该市顺庆区工商局与川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以及场内的蔬菜经纪人主动加强联系,帮助市场开办者和经纪人与农户建立起了“市场+经纪人+基地+农户”的蔬菜产销一条龙合作机制。经工商部门牵线搭桥,由经纪人与农户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经纪人根据各地的土质、气候条件分别确定蔬菜种植品种,并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指导,生产的蔬菜由经纪人统一销售,并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由市场开办者与当地村社签订合同,市场开办者为基地的蔬菜产品设置绿色通道和专销区,并通过市场内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免费宣传基地蔬菜供求信息。目前,上述三个基地的蔬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蔬菜3万吨,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出现了外出打工农民纷纷回乡种蔬菜的可喜局面。该市阆中工商局积极指导方山、西山等地的种植农户成立“生姜协会”、“西瓜协会”,并帮助其联系合作伙伴,指导他们与成都、重庆等地客商和超市签订“阆山”西瓜、“雪洞”生姜购销合同,保证了农产品的销售。去年方山乡种植的2200亩、1000吨生姜和西山乡种植的1100亩、400吨西瓜均以较好.的价格销售一空,不仅提高了种植户的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当地竹编等包装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该市一大批品牌农产品通过订单保障,赢得了市场,赢得了消费者,走出南充,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四、抓调解,及时处理订单合同纠纷
  
  农业订单合同从签订到履行的时间跨度较长,加之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期间的市场价格变化大,极易导致订单合同发生争议。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南充各地工商局采取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及早解决的办法,从涉农合同签订到履行,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跟踪服务,将合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和最小范围内,切实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前介入就是做好合同签订前的工作,重点审查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合同条款是否完善,合同内容是

否公平合理,并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使用示范合同文本,对显失公平的合同,及时责令当事人予以纠正,防止合同纠纷的发生。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工商部门共对8万余份农业合同的主体及内容进行了审查,接受咨询查询合同2000余份。全程跟踪就是在合同签订之后到履约完毕之前,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在这过程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在订单农业履行相对较为集中的时期,深入企业及农户,加强指导,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及早解决就是在全程跟踪的过程中,发现违约争议和纠纷,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订单合同的约定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做到农业订单纠纷不出乡镇就能得到解决。西充县某镇53户农民购买的77公斤水稻种,在种植后秋收将至,发现该批稻种长出的水稻不同程度地出现抽穗参差不齐,成熟期不一致,伴有空壳的现象,由于当事双方买卖前只有口头协议,又均未有剩余种子,无法鉴定。该县工商局经过多次调解,最后双方达成协议,由经销商赔偿53户农民15400元,户均获赔近300元。去年以来,全市共计调解合同争议案452件,为农民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30余万元。
  
  五、抓整治,为农业订单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全市各级工商部门把打击农业合同欺诈行为作为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设立村级投诉举报站点、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等,加强对农业订单合同的监管,对违法欺诈行为,予以严厉地打击。高坪区工商局在对农资市场和订单履约情况检查时发现,某种业有限公司掺杂销售玉米种达25.995吨,销售金额达19万余元,经立案调查后,没收已经混装好的不合格玉米种19.72吨,没收违法所得19万余元,处罚款10万多元。通过此案的及时查处,避免了不合格玉米种流入市场。今年4月,西充县仁和镇中药材协会、太平镇10个村的农民与某市科技情报交流中心签订了玄参种植收购合同,但该中心收走了玄参,应付货款却打了白条。为挽回种植户的经济损失,西充县工商局立即成立帮扶工作组,分片收集情况,并积极宣传《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帮助种植户向法院起诉。目前,仁和镇中药材协会向该县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县法院于9月14日判决该中心立即支付该中心中药材货款,为种植户挽回了5万余元的经济损失。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工商局)
  责任编辑 周晓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3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