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孔子学院为抓手对外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它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地位与赢得文化话语权,重获塑造本国形象主动权的关键。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值得输出的优秀文化。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应是我国音乐界亟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限制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因素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包括民族声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多方面。丰富的民族音乐弥漫着中华民族之气息,彰显着中华民族之精神。在文化全球化发展之际,中国民族音乐已踏上国际传播之路,但这一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内部因素
  民族音乐自身发展受阻是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因素之一。如中国民族声乐,尽管其培养形式逐渐从民间传授走向学院制教授,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①但是,久而久之,学院制培养方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典型的问题便是单一化的演唱形式导致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与色彩性逐渐褪去。此外,在民族器乐演奏方面,虽然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但表演形式缺乏新意,曲目内容少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作。这类问题严重阻碍了民族音乐自身的发展,同时导致了受众的流失,限制了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
  (二)外部因素
  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其他音乐的冲击是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又一因素。在以文化为核心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国都积极输出本国文化,抢占国际文化市场。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爵士乐、摇滚乐、金属乐等各类西方音乐流入中国市场,以其风格鲜明、内容新颖、表演独特等优势侵占国内音乐市场、抢夺受众资源,这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此外国内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瓜分了一定的音乐市场与受众,这对民族音乐的发展造成严重挤压。其他各类音乐的冲击与挤压导致民族音乐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受众数量缩减,进而阻碍了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民族音乐的发展受阻,势必会对其国际传播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为改善民族音乐的发展困境,我们应积极主动地传承与传播,创新与发展民族音乐中优秀的部分。通过促进民族音乐对外传播进程,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音乐的理解。
  二、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孔子学院渠道
  在国家大力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孔子学院以其发展迅速、覆盖面广等优势成为了中国文化输出的最佳出口。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一)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每年国家汉办都会选派大批的中国志愿者赴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外派的中国教师是实现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主体力量。他们是来自于高校的教师或学生(本科或研究生),其专业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较好,基本可以完成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工作。外派的中国志愿者教师普遍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教学经验较丰富,基本能胜任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与传播工作。另外,孔子学院中熟悉、掌握中国音乐的留学生、音乐家、学者等人才亦是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潜在力量。因为,较少有中国教师留在国外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传播工作,所以,国外的中国民族音乐相关人才对于实现中国民族音樂对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潜在的本土教师人才将是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熟练掌握本地语言,深谙当地文化风俗,同时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进程,增强其传播效果。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中国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效果不但与传播者的能力相关,还与所选择的传播方式有关。中国民族音乐在孔子学院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专业课教学,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专家讲座、学术交流论坛、音乐节、音乐比赛等。选择中国民族音乐在孔子学院的传播方式时,我们应该注重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讲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组织有趣的课外文化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参与,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文化活动的体验,既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孔子学院为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发挥好孔子学院作用的策略建议
  中国民族音乐虽已开启对外传播的征程,但仍面临着传播人才紧缺、传播进程缓慢、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策略,积极推进其传播进程,努力提高其传播效果应是我国急需开展的工作。
  (一)传播者:中外教师并用
  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首要任务是传播人才的培养。“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既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也隐含了“师傅”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固然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但更需要专业的师傅“领进门”,在师傅的引导下,找准学习的方向。同样,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也应走好“领进门”的第一步。
  1.国内音乐人才。国内民族音乐人才是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也是孔子学院中的主要师资力量。但是,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队伍综合能力需加强,包括外语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中国文化修养等方面。外语能力较弱会阻碍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会导致无法进行深入讲解,文化修养较低会削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故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需要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传播人才,这也暗示着应提高外派教师筛选的标准。综合型传播人才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国民族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中国文学、历史、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民俗、地理等中国文化知识积累。如此,在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教授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民族风俗等内容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民族音乐的人文内涵。其次,要具备多种外语交际能力,其中普通话与英语是基本语言工具。考虑到孔子学院的学生大都为异文化受众,如果教师仅仅以中文教学可能遇到沟通障碍,这就阻碍了师生之间顺畅的学术交流,影响了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与传播效果。第三,要做到既可以熟练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又能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趣味性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系统把握中国民族音乐知识,也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打造综合能力更强的师资队伍,仍需在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与筛选标准方面下功夫。   2.国外中国音乐相关人才。国外掌握中国音乐的相关人才亦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者。如国外的汉学家或音乐家,他们积极研究中国文化(包括音乐文化),期间撰写相关学术著作或研究成果,这有益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另外,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高校学习民族音乐,在中国大地亲身体验民族音乐之美。回国之后,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悟与积累的专业知识自觉地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由于孔子学院的本土教师培养机制不成熟和培养速度较慢,导致本土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师资供不应求不利于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尝试加大实施留学生工作项目,积极引进国外汉语教师或喜爱中国音乐的人才,委托中国各类艺术院校进行培养,使之成长为中国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教师人才。同时,孔子学院开设以培养本土教师为目的的中国文化课程班,包括中国音乐、历史、文学、地理、民俗、书法、绘画、政治等各方面。多样化的中国文化课程有助于将本土教师培养成可以胜任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传播的人才。
  (二)传播方式:课内外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利用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民族音乐的有效方式之一。一方面,通过开设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民族音乐知识。另外,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则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循序渐进,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与掌握。根据内容的逐渐深入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的学习班。初级班倾向于激发学习兴趣,以欣赏式传播为主,学习品鉴民族音乐作品。如选择经典的或传唱度高的民族歌曲《茉莉花》《乌苏里船歌》《浏阳河》等进行赏析。中、高级班以深入的理论学习为主,旨在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民族音乐,加深理解与感受,形成系统性认知。在中高级班的课程中,应更多地开展专题性的研讨,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题研讨,包括对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经典民歌、民族乐器及表演形式等综合性知识的交流。中高级班的知识广度与难度不断增加,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更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与当地音乐风格较近的民族歌曲作为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根据选择的歌曲将教室布置成相应的场景,教师领唱、学生跟唱,一起在表演中感悟歌曲的内涵与情感。通过教师对歌曲的艺术特点与情感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学会从艺术特点、主题内容与思想情感等方面品评中国音乐。另外,教师在演唱歌曲时可以借民族乐器伴奏,或专门开展民族乐器课程的形式,通过对乐器的名称、特点、演奏技法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乐器类型及其基本构造。最终,通过教师的反复教学与学生的刻苦练习,在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2.课外活动。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是延伸学生兴趣与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辅助形式。音乐活动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创造特殊的传播场景,让学生在演唱、演奏、表演等实践参与过程中,逐步感悟中国音乐之美。学生在游戏间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吸收中国民族音乐知识。举办民歌大赛、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音乐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更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学习兴趣。或开展少数民族歌曲大赛,激发学生学习不同民族歌曲的兴趣;或以傣族、蒙古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为主题开设音乐歌舞晚会,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音乐,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比赛反复的排练、演习、练唱等过程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又教会学生从音乐语言、舞蹈动作、表演技法等角度深入理解中国民族音乐。
  (三)受众:尊重文化差异,师生共同培养
  1.受众身份一致。孔子学院的中国民族音乐传播对象包括在校的学生与教师,在此层面,学生与教师地位等同,身份都是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受众。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学生或教师,他们也是潜在的中国民族音乐传播者,即可能成为孔子学院本土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将来要加入本土教师队伍的受众,相比其他的受众而言,他们需要学习更全面、更深入的中国文化知识,同时加强其汉语交际能力。受众群里的潜在本土教师所承担的学习任务与压力更大,同时肩负的责任也更大。这就需要将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对象进行适当分类,将基于兴趣爱好的一般受众与希望加入本土教师队伍的受众进行区分,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为了更集中、持久、系统地培养潜在的本土教师受众,我们应争取在孔子学院开设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2.受众文化差异。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跨文化传播障碍——语言与文化差异。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受众对同一事物或符号的理解会产生差异。②受众的差异性解读将引发传播障碍进而导致无法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为此,传播者(教师)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文化与语言差异,选择恰当的方式并辅以当地语言进行清晰的解释,从而确保学生可以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尝试借助图片、卡片、服饰等来创建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符号。此外,在考虑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求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是确保文化传播与交流顺畅的关键。中西方音乐体系之间的差异虽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造成阻碍,但是,文化之间的共性以及人类某种程度上相似的认知结构,使我们相信在长期的聆听、感受与学习之后,异文化受众也可以在中国民族音乐中产生情感共鸣。近年来,中国的京剧、川剧等戏曲拥有众多国外票友就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是可以被其他文化受众接受与理解的。
  四、结语
  改变中国民族音乐自身发展状况,推进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进程,探索以孔子学院为传播渠道的对外传播策略是促进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以上几点思考为抛砖引玉之功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实现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传播可持续发展,这不仅需要孔子学院中外合作双方与国家汉办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本文系2018年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孔子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8-122HLJU)
  「注释」
  ①杨黎明:《中国民族音乐的对外传播策略》,《黑龙江科学》2017年第13期。
  ②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