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辣椒疫病的发生和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树斌 王延军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县三樱椒和青椒生产基地规模逐年扩大,并带动周边和全县的辣椒生产,成为主导蔬菜品种之一。但是,日渐严重的疫病发生与危害,严重制约了辣椒生产发展和生产效益。结合我县气候、土壤、栽培模式等实况,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几年的大田观察和不断的试验摸索,总结出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如下:
   1 发病症状
   疫病病菌可为害辣椒多个部位,主根染病后,初期呈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变黑褐色湿腐状,进而导致地上部茎叶萎蔫死亡。茎染病多在近地面和分枝处,先出现暗绿色、湿润状不定形的斑块,后变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病部常凹陷缢缩。叶片染病后出现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然后很快湿腐脱落。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出现似热水烫伤状、暗绿至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可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成为黑褐色僵果,可残留在枝条上。上述各染病部位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表面可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疫病在辣椒田表现出明显的中心病株和发病中心,发病中心多形成在低洼积水和土壤黏重地带。受害植株上部叶色深,下部褪绿,叶片由下向上萎蔫,脱叶直至死亡。叶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病斑,病叶暗绿色,易枯缩脱落。果实多在蒂部发病,病斑水渍状扩展形,向果面和果柄发展,病果呈灰绿色,后灰白色软腐,有时有深绿色同心轮纹。病果可干缩而不脱落,潮湿天气病果可产生稀疏白色霉层。
   2 发生条件及发病规律
   该病菌主要以孪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环境适宜时,孢子萌发根颈和茎基部,然后,借雨水、灌水传播危害茎叶和果实。该病菌生长温度为7~38℃,适温30℃,田间发病适温为25~30℃,环境湿度在80%以上,病部可产生大量病菌。在我县发病盛期为6~8月,多伴随夏季大雨后发病,并随降雨日增多逐渐加重,一般在暴雨后3~7天病情便突发性上升。田间低洼处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向四周蔓延。
   3 防治技术
   3.1 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以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因而,选种抗性品种是有效防止辣椒疫病发生与为害的措施之一。目前,抗性品种主要有湘研2号、湘研5号、朝天椒、早丰1号等。
   3.2 农业防治
   一是清洁田园,压低病菌越冬基数。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要带出田间集中烧毁并掩埋。二是合理轮作。辣椒疫病病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茄科和葫芦科的50多种作物,在生产中要与叶菜类和葱、蒜类等作物轮作。三是改进栽培措施。辣椒地应选择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移栽前进行深翻晒土,采取高畦深膜覆盖栽培,及时追肥,促进作物生长,培育壮苗,增强抵抗力。四是合理施肥浇水。在辣椒种植过程中应选用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作基肥,苗期少施氮肥,适当增施硼肥等微肥,在花蕾期和盛果期要及时追肥。灌水要及时适当,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缓苗发根时适当控制水分促根部发展,结果期要勤浇水。浇水要采用小水沟灌。
   3.3 化学防治
   一是种子处理。将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二是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8~10克40%二磷铝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与15千克细土拌匀,播种时用1/3药土垫底,2/3药土盖种。三是定植处理。在定植前,应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辣椒根10~15分钟,并进行灌穴,每穴浇灌50~60毫升药水。四是生育期施药防治。当田间出现零星病株时,用72%杜邦克露100倍液对地表和茎基部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在6~8月份发病盛期,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或40%雷多米尔500倍液灌根2~3次,或每隔7~10天喷雾防治,连续2~3次。喷雾防治要由下而上,对茎秆、叶片、果实均匀喷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