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超级稻育种概况及超级稻新稻18号产业化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书玉 李习军 马晓红

  1 “超级稻”的由来
  “超级稻(Super Rice)”的概念最早是由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89年提出,也称为新株型稻。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着力于超级稻育种研究,并实施了超级稻育种计划,从而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超级稻热”。中国超级稻的特色是:植株形态与生理机能相结合,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其表现是:在抗性和米质符合生产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完善后,比现有水稻品种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2 超级稻育种研究及示范推广概况
  新乡市农科院超级稻育种研究起步较早,培育的新稻18号是河南省第一个经农业部确认的自育超级稻新品种。
  1996年,新乡市农科院的“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获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是河南省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的雏形。2001年,“沿黄超级粳稻选育研究”获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正式拉开河南省超级粳稻育种序幕。2006年、2009年“黄淮超级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黄淮超级粳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两度获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立项,标志着河南省科技厅对新乡市农科院超级稻育种研究成绩的肯定。
  2010年1月14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确认评审会,来自科研、教学、推广的11位专家对12个省(区)申报的26个品种进行了评审。按照《农业部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农办科[2008]38号)要求,评审专家经过材料审核、集中评审等环节,确认新稻18号等12个品种为农业部第四批超级稻品种。
  3 超级稻新稻18号培育及综合表现
  新稻18号是新乡市农科院通过用江苏、天津、河南品种,多品种复合杂交[盐粳334-6×(津星1号×豫粳6号)],并采取理想株型塑、稳定优势利用等技术路线育成。
  3.1 产量 2006、2007年新稻18号参加国家黄淮粳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每667平方米产634.4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5.6%,增产点比例100%。
  2008年10月9日,河南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位于获嘉县亢村镇大毛庄村的新稻18号6.67公顷示范方进行验收,每667平方米实收788.5千克。
  2009年10月14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新乡市农科院承担的“新稻18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在原阳县祝楼乡蒙城村的66.7公顷示范方(面积105.3公顷)进行现场测产,平均每667平方米产795.8千克。
  2009年11月3日,农业部科教司组织专家对江苏东辛农场新稻18号66.7公顷连片的6.67公顷核心示范方,进行实收实打计产验收,平均每667平方米产807.8千克,比国家北方超级稻产量指标(780千克/667平方米)高出27.8千克。
  3.2 米质 米质综评达GB/T17891-1999优质米2级。
  3.3 抗性 中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
  4 超级稻新稻18号产业化开发
  4.1 初步推广情况
  2008年和2009年,新稻18号初步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黄淮稻区两年推广面积70000公顷,增产稻谷84000吨,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68亿元。
  4.2 新稻18号的产业化开发
  新乡市农科院和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正在联合开展超级粳稻新品种新稻18号产业化工开发。
  通过产业化开发,使新稻18号更广、更好地在黄淮稻区水稻生产上发挥作用。种植新稻18号每667平方米可增产稻谷约80千克,增收160元。
  通过种子产业化工程,实现水稻种子产业由简单初加工向精细化生产加工升级;引导大田用种由良种、串种或自留种向原种升级,再由供种到供苗(工厂化育苗)升级。
  通过稻米生产产业化工程,引领水稻种植由传统技术向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升级;促进稻米产业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产品升级;提升沿黄大米品位,进一步打造“原阳大米”品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6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