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豫麦158选育过程、品种特性及育种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豫麦158是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利用矮败核不育轮回群体选育的半冬性、广适、多抗、超高产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种,于201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麦158品种优点突出,特别是高产特性,2006—2017年在国家审定黄淮南片冬性品种生产试验中产量均为第一位,同时品质较好,接近强筋小麦标准。豫麦158选育方法有一定的创新,对小麦育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豫麦158;轮回选择;育种加代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5-0009-03
  Abstract: Yuma 158 is a semi-winterness new variety with broad adaptability, multiple disease resistance and super-high yield, was bred by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using the dwarf male-sterile recurrent population, and was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Crop Varieties in 2014. The cultivar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especially high y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yield was ranked first of the production test of south of Huanghuai in winter varieties from 2006 to 2017. The cultivar has a good quality, near strong gluten wheat standard. The breeding technology is innovative and it would be valuable for the future wheat breeding.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Yumai158; situation of recurrent selection; accelerating generations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种子经营企业不仅要求小麦品种要高产、稳产、品质好,而且对外观品质也有一定的要求[1-5]。豫麥158正是适应了这些要求选育而成,该品种为半冬性、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的小麦新品种,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6]。
  1  豫麦158的选育
  2003年以轮选群体Ⅰ(02TaⅠ)矮败优良不育株作母本,用周麦16、周麦18、百农矮抗58、淮麦18、济麦20、莱州137、濮麦9号、32-10-10(SHANGO“英2”/豫麦352)、BOLEVO(法国)、荷兰北1、VAIOCET(意大利)作父本进行杂交,将杂交种按丰产品种与欧洲抗源3∶1混合,组成轮选群体Ⅱ(03TaⅡ)。经2004、2005年两轮开放自由授粉,2006年从03TaⅡ轮选群体中选择优良可育株3 688株,每株取30粒混合加代,当年从加代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1 456株。2006—2007年度,系谱法种植03TaⅡ-0-16等株系1 456株,田间选择、考种决选单株1 662株,采取最大限度保留广泛遗传变异的处理方法,将决选单株每株取30粒,混合加代。2007年12月中旬,从加代群体中将决选出的1 286株优异单株按系谱法种植。至第6代2009年选拔出表现优异的株系03TaⅡ-0-16-0-38-14等。2009—2010年度开始测产,筛选出高产、抗倒、抗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豫麦158(参试名称漯6073)。并顺利通过国家预试、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于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2014004。
  2  豫麦158品种特性
  2.1  高产,外观品质突出
  豫麦158产量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各级试验产量较高,预备试验产量比对照周麦18增产7.07%;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周麦18平均增产3.96%;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周麦18增产5.85%,居冬水组生产试验第一位(表1)。与近年来国家审定小麦品种比较,2006—2017年连续11年度国家审定黄淮南片冬性品种中生产试验产量为第一位(表2)。二是大面积示范产量也较高,2015—2017年连续3年在漯河市建立豫麦158高产示范方进行高产示范,示范方产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的大田正常产量(表3)。
  豫麦158株高适中,75 cm左右,穗层整齐,典型长方形穗,没有凸尖现象,穗的大小基本一致,多花实,大穗大粒,田间长相清秀,活叶成熟,子粒半角质,大小均匀,千粒重稳定在45 g左右,外观品质表现突出。
  2.2  稳产
  豫麦158产量水平高、稳产性好,2010—201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冬水组预备试验增产点率为88.9%,2011—2012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增产点率为70.6%,2012—2013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增产点率为88.2%,2013—2014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增产点率为100%。2015—2017年连续3年进行高产示范方建设,千亩示范方平均产量分别为11 079、9 492、10 266 kg/hm2;百亩示范方平均产量分别为11 463、10 259、10 986 kg/hm2。多年多点试验较高的增产点率及连续3年的高产示范表明豫麦158高产的同时实现了稳产。   2.3  抗病性与品质兼顾
  两年区域试验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显示,豫麦158综合抗病性较好,抗条锈病、叶枯病,中感纹枯病、叶锈病、白粉病,感赤霉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中抗至高抗条锈病,中感至高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豫麦158品质混合样测定结果显示,子粒容重799.5 g/L,蛋白质(干基)含量15.26%,硬度指数43.5,面粉湿面筋含量31.6%,沉降值39.5 mL,吸水率55%,面团稳定时间7.3 min,最大抗延阻力446 E.U,延伸性142 mm,拉伸面积84 cm2,品质接近强筋小麦标准。
  3  豫麦158育种方法探讨
  3.1  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的利用
  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7-11],但是河南省小麦育种者应用较少。豫麦158是运用核不育轮回群体 Ta182C6BC2/14IWS007//郑麦9023为基础群体,后运用国内大面积推广品种和部分自育材料以及国外抗源材料为亲本与矮败群体杂交,使大量优良基因聚合,后期根据系谱法选育而成。矮败核不育方法聚集了大量的优良基因,致使豫麦158表现突出,并且配合力较好,成为了较多育种家选择的主要杂交亲本。
  3.2  当地加代技术的应用
  豫麦158在选育过程中,F3代和F5代进行了两次本地加代,致使育种年限缩短了两年,但育种质量没有受到影响,说明在河南省运用人工春化然后移栽的方法对小麦育种的低代材料进行加代完全可行。豫麦158的选育是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和河南省当地小麦加代技术完美结合。
  3.3  亲本材料选配科学合理
  豫麦158是采用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技术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基础轮回群体为Ta182C6BC2/14IWS007//郑麦9023,用豫麦70、豫麦2号、陕82-29、郑州8915、温麦6号、鲁麦14、M176(墨西哥)、0102505(KV2-Ti71/Maga74“S”×BD-Ihia)、8941(绵阳84-27/Fr81-3)为父本分别与基础群体优良矮败不育株杂交,选取不同比例的杂交种子混合成轮选群体Ⅰ。在轮选群体Ⅰ中选择优良矮败不育株做母本,用周麦16、周麦18、百农矮抗58、淮麦18、济麦20、莱州137、濮麦9号、32-10-10(SHANGO“英2”//豫麦35)、BOLEVO(法国)、荷兰北1、VAIOCET(意大利)作父本进行杂交,选取不同比例的杂交种子混合成轮选群体Ⅱ。輪选群体Ⅱ是以中国黄淮麦区丰产、广适品种为主体,欧洲、美洲等抗源材料参与的矮败轮选群体,这对应了小麦育种亲本选配的基础原则,亲本之间要优势互补,且要有一定的生态、地域和亲缘关系的差异,同时,矮败群体是多个亲本杂交应用,这又丰富了亲本来源,经过两年开放自由授粉,轮选群体Ⅱ聚集了大量的优良基因和目标性状。这是豫麦158表现优良性状的基础。
  4  小结
  豫麦158的选育成功说明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小麦当地夏繁加代技术在河南省完全可行,并可以显著缩短育种年限[12-14],与矮败核不育轮回选择方法结合可以提高育种效率。豫麦158所用矮败群体Ⅱ的构建过程以及亲本选择对小麦育种亲本选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廷积.河南小麦生产发展分析与展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4):326-332.
  [2] 叶优良,杨素勤,黄玉芳,等.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99-204.
  [3] 方  正,翟冬峰.小麦育种工作60年回顾[J].小麦研究,2014, 35(2):1-8.
  [4] 田纪春,邓志英,牟林辉.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与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J].山东农业科学,2006(5):30-32.
  [5] 周素英.小麦育种发展方向及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1):9-10.
  [6] 赵永涛,薛国典,张  锋,等.国审小麦新品种豫麦158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12):36-38.
  [7] 刘秉华,杨  丽,王山荭,等.矮败小麦群体改良的方法与技术[J].作物学报,2002,28(1):69-71.
  [8] 吴  哲,侯立白,李运朝,等.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3):71-74.
  [9] 翟虎渠,刘秉华.矮败小麦创制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9, 42(12):4127-4131.
  [10] 刘宏伟,刘秉华,周  阳,等.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1):25-29.
  [11] 邓志英,田纪春,王延训,等.利用矮败小麦材料选育超级小麦品种[J].山东农业科学,2006(3):28-30.
  [12] 赵  彬.小麦加代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种子,2004, 23(7):43-46.
  [13] 宋长江,郭瑞林,孙海潮,等.小麦夏播加代繁育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6,35(5):17-19.
  [14] 苟升学,王转丽,王可田,等.黄淮南片小麦夏季自然加代育种技术[J].作物杂志,2010(3):118-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4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