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简况及栽培技术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我国早在1700多年就有再生稻的记载。近年来由于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收割的推广,使“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得到较快发展。头季稻关键技术:选用适宜品种,早季播种,重施基肥,早施蘖肥,适施穗肥,中期重晒田,后期保持湿润,重点防治纹枯病、稻飛虱,控制倒伏,成熟期保根系、茎秆活力,叶青籽黄收割。再生稻关键技术:头季稻收割前10~12 d追施腋芽萌发肥,留桩高度30~40 cm,收后当天灌水保桩,及早重施发苗肥,浅水或湿润管水,保持活秆成熟收割。
  关键词   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发展简况;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3.006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采用适宜肥水管理技术,使稻桩节位休眠芽萌发,长成再生苗,抽穗成熟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为:以生育期适宜的品种,早季(3月中下旬)播种与移栽,初秋时节(8月上中旬)收割,留适当高度的稻桩,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培养再生苗,9月抽穗,10月收割再生稻。该模式使水稻生产“一种两收”。
  1 “头季稻+再生稻”发展简况
  我国种植再生稻的历史很长,早在1700多年,农民发现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可长出一些再生苗(有些地方叫“倒荪子”),可再收获一些稻谷,于是有了再生稻的记载。长期以来,农民为了多收粮食,一直尝试着再生稻的种植。但是,由于品种及栽培技术条件的限制,头季稻收割后的再生苗生长慢,群体苗穗生长不整齐,不仅再生稻产量很低,而且收割困难,农民只好背着背篓,用手将再生稻谷子落下,再生稻的效益低。
  我国近20多年来由于一些高产抗倒且再生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育成,曾出现几次研究并推广再生稻高峰时期,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的几年间,一些中、晚稻杂交水稻组合育成,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再生能力较强,曾用作再生稻品种推广。然而,这些品种前季抽穗灌浆至成熟期不耐高温,再生稻后期不耐低温,使头季稻和再生稻的产量均不稳定,使得再生稻未能得到发展。
  随着近年来水稻育种科技的进步,再生稻种植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至今已育成了生育期适宜、头季稻灌浆成熟期耐高温、成熟落色好、耐肥抗倒、再生能力强、再生稻耐低温、米质优良、头季稻与再生稻产量潜力较大的杂交水稻组合。而水稻机械化收割的推广,不仅能及时收割头季稻、统一留桩高度,而且解决了再生稻因稻桩大、稻桩高而不便于人工收割的难题[1]。
  至今,国家农业部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已重视再生稻种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福建、湖北、四川等省再生稻发展较快[2]。2013年以来,湖南各地对再生稻技术再度引起了重视,永州、衡阳、益阳、株洲、怀化再生稻发展较快。2015年湖南省农委农技推广总站在大通湖、攸县召开了再生稻现场观摩及研讨会,2016年在湖南省50多个县(市、区)进行再生稻示范,并在5个生态区域安排了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2017年评审了在湖南适宜作再生稻种植的10个品种,在湖南省安排了百亩片、千亩片、万亩片共200方示范。2018年起将以更快的速度示范、推广再生稻技术。
  2 “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优势
  2.1 稳定或增加稻谷产量
  水稻“一种两收”种植模式,在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区域,将现种一季稻改为种植“头季稻+再生稻”,头季稻每667 m2产量650~700 kg,再生稻每667 m2产量250~300 kg,2次收获每667 m2产量共900~1 000 kg。在只适宜种植一季稻的区域,可有效利用温光资源,适当提早播种,在一季稻收割后培养再生稻,也可收获一定的再生稻产量。
  2.2 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该模式能显著降低水稻生产成本,主要体现在头季稻收割后的再生稻能节省种子、肥料、农药、用工等成本。据各地初步估算,同样生产“两种两收”双季稻的粮食,生产成本可降低30%以上,较种植双季稻每667 m2产量增收500元以上;较种植一季稻每667 m2产量增收700元以上。
  2.3 改良稻米品质
  选用米质较好或优质的中稻品种作再生稻种植,头季稻在立秋后成熟,稻米优质或较好;从稻桩上生长的再生稻在9—10月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灌浆成熟,米质较头季稻米质明显改良,外观光亮,米饭清香,适口性好。同时,由于再生稻不施用农药,稻米无农药残留。再生稻稻谷、稻米可形成品牌,实行产业化开发。
  2.4  减少稻田环境污染
  由于再生稻是从头季稻的稻桩上生长,基部坚硬,群体通风透光性好,很少或不发生病虫害,因此再生稻可大量减少农药用量或完全不施用农药及除草剂等,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  “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用适宜品种
  用作“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品种应具备以下基本特性:1)生育期适宜。头季稻在早稻生产季节播种(湖南3月中下旬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能够在8月10—17日成熟。头季稻在这段时期成熟的米质,比在7月底8月初高温逼熟的米质好。同时,头季稻收割后,从再生苗生长发育至9月中旬安全齐穗有较长的时期(30~35 d),能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和成熟。2)头季稻产量高。在中等偏上的肥水管理水平条件下,每667 m2产量650~700 kg。再生稻每667 m2产量250 kg及以上,头季稻加再生稻季2季每667 m2产量900 kg以上,每667 m2产量可达吨粮水平。3)品种其他特性良好。头季稻苗期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抽穗灌浆期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结实率85%以上;头季稻在后期(腊熟—成熟期)根系、茎秆、叶片活力旺盛,成熟期表现叶青谷黄;头季稻收割后,稻桩再生苗出苗快、出苗多,1根稻桩可生出2个或以上再生苗,再生苗群体较大,再生稻有效穗多(1根稻桩能达到2个有效穗);再生稻抽穗、灌浆、成熟期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结实率高,成熟较快;头季稻米质较好或为优质稻,再生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优良。   2018年湖南省农业委员会推荐Y两优9918、甬优4149、徽两优898、隆两优华占、深两优5814、泰优390等6个品种为当前再生稻推广品种;推荐泸优9803、C两优651、两优336、Y两优551、两优389、天优华占、甬优4949、两优121、深两优475、隆两优1988、两优566、创两优33等12个品种为再生稻示范品种。
  3.2 头季稻栽培技术要点
  3.2.1 种植方式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种植方式可采用机插秧、抛秧、人工插秧、直播等。提倡宽窄行移栽、分厢留工作道种植,稻田四周留沟开沟。
  3.2.2 播种时期
  头季稻提早播种是关键,确保头季稻8月初秋时期收割,再生稻能在9月中旬安全齐穗。因此,采用机插秧、抛秧、人工插秧方式,湖南头季稻适宜播种时期为3月中下旬,如采用直播方式,应在4月5日前播种。
  3.2.3施肥
  头季稻发苗快,有效穗多,群体生长整齐,不仅头季稻产量高,而且为再生稻苗穗打下基础。因此头季稻应适时适量施“三肥”。1)重施基肥。如以氮磷钾(N∶P∶K=15∶15∶15)作基肥,每667 m2可施35~50 kg(高肥田 35 kg,中肥田40 kg,低肥田45 kg)。2)早施蘖肥。移栽后5~7 d,结合施用除草劑、每667 m2追施尿素12.5~15 kg,并配合施抗倒肥料。3)适施穗肥。晒田复水后,视禾苗长势(苗数、基部弹性)长相(叶色)施肥。如每667 m2追施10~12.5 kg钾肥、7.5 kg复合肥或3 kg尿素。
  3.2.4 管水
  播种至移栽阶段,根据种植方式确定管水方法。移栽后浅水返青活蔸,浅水或湿润促分蘖,中期重晒田控苗壮秆,保水层孕穗至抽穗,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10 d起晒田,收割机下田不陷泥。头季稻整个生产过程只有在施肥、打药,孕穗、抽穗期田间保持水层,其他时期都采用晒田或露田方式,保持湿润状态为主。
  3.2.5 病虫害防治
  头季稻病虫害(如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稻瘟病等危害)引发的死苗、倒伏等问题,不仅造成头季稻减产,而且严重影响再生芽的萌发。所以,头季稻必须防治好各种病虫害,尤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要求在收获时不能发生病虫害, 必须保持成熟期根系、茎秆活力强,叶青籽黄。
  3.2.6 收割
  收割时稻田要求较干,能承载起收割机,不能让稻桩压入泥内。利用稻草粉碎的收割机收割,防止稻草覆盖稻桩。要求收割机操作人员合理安排在稻田的行走路线和卸谷地点,将被收割机碾压与损伤的稻桩控制在30%内。
  3.2.7 收割留桩高度
  头季稻地上部分一般有4个节位,少数有5个节位,从倒二节位起往下每个节上都有腋芽。稻桩的节位越低,长出的再生苗叶片数越多,生育期越长,穗型越大[3]。可根据收割迟早与节位高低决定留桩高度。例如在湘中地区,8月10日前收割,可留桩30 cm,倒一节与部分倒二节位被割掉,地上部留有倒三、倒四节与部分倒二节,再生稻产量高。8月11—15日收割,留桩35 cm,倒一节位和少数倒二节位被割掉,再生稻主要是倒三节位的再生苗,加上部分倒二节位和少数倒四节位再生苗。8月15日以后收割,留桩40 cm,只割掉倒一节,再生稻是倒二、三节位再生苗。
  3.3 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
  3.3.1 管水
  头季稻成熟期是地上部分节位腋芽萌发时期,保持根系活力是使植株地上部分节位腋芽萌发的重要条件。因此头季稻成熟期切忌淹深水,但也不能干旱,田泥不能开坼过白。再生稻头季稻收割后,如气温较高,应及时灌水(深度3~5 cm)保桩。如收割期末遇高温,在收割1天内灌水2 cm。灌水后追肥,然后让其自然落干。再生出苗期保持田间浅水层或湿润状态。再生苗齐苗后,田间灌浅水至齐穗,齐穗后保持干干湿湿壮籽,不宜脱水过早。
  3.3.2 施肥
  1)施促腋芽肥。水稻茎秆上每个节位都有1个腋芽,在头季稻成熟期,如果植株体内合成的营养物质除供应穗部需要后尚有剩余,可使地上部从上到下节位上的腋芽萌发。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左右或收割前10 d左右,每667 m2施尿素7.5 kg左右,不仅可促使植株地上部分节位的腋芽萌发生长,而且可起到头季稻壮籽的作用。但不宜追肥过重,避免头季稻贪青延迟成熟和腋芽生长过快过长[4]。2)施再生发苗肥。头季稻收割后灌水,应及时追施发苗肥,每667 m2可施尿素15~20 kg,加钾肥5 kg。头季稻穗数越多,产量越高,再生苗的出苗及生长需要的肥料越多[5]。头季稻收割后应追肥早,促进稻桩腋芽迅速生长,再生苗“一轰而起”,有效再生苗多,再生稻群体整齐。3)施再生稻壮籽肥。再生苗齐穗后,可施芸苔素内酯或磷酸二氢钾,促进再生稻抽穗速度与灌浆成熟速度,提高再生稻结实率、千粒重及再生稻谷成熟整齐度。
  3.3.3 收割
  头季稻机收碾压区也可能长出再生苗,但比非碾压区的再生苗生育期延长7~10 d,使得田间再生稻群体内再生苗生育期不一致,导致再生稻群体抽穗、成熟不整齐。因此,再生稻成熟期应保持田间湿润状态,使再生稻活秆成熟,在再生稻群体充分成熟后再收割,使再生稻成熟整齐度提高,再生稻稻谷出米率高,米质更优,效益更高。
  参考文献:
  [1] 徐富贤,熊洪.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高产理论与调控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 熊洪,冉茂林,徐富贤,等.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作物学报,2000,26(3):297-304.
  [3] 黄志刚,屠乃美,江巨鳌,等.留桩高度对培两优210再生稻产量和源库性状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8):4572-4579.
  [4] 徐富贤,熊洪,朱永川,等.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施氮技术研究[J].杂交水稻,2006,21(2):46-49.
  [5] 易镇邪,周文新,秦鹏,等.再生稻与同期抽穗主季稻源库流特性差异研究[J].作物学报,2009,35(1):140-148.
  (责任编辑:敬廷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2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