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生稻不同农药减量技术组合效果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了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下不同农药减量技术组合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控制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和低风险高效农药替代、天敌释放、助剂减量和理化诱控技术的合理组合均能达到替代化学农药、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效果,实测产量高于同生态常规防治区。
  关键词:再生稻;农药减量;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防治效果;产量
  中图分类号:S435.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6-0073-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6.01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 reduction techniques on the control effects and yield of striped rice borer[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asonable combination of biopesticides and low-risk high-efficiency pesticide substitution, natural enemies release, auxiliaries reduc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uction technology could achieve substitute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control the harm of striped rice borer. The measured yield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ame ecological control area.
  Key words: ratoon rice; pesticide reduction; striped rice borer[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control effects; yield
  再生稻是在早中稻收割后,利用其稻樁上的腋芽萌发而出的再生苗,经科学管理,继续生长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又叫禾生稻、秧荪稻。再生稻具有“一种双收(头季、再生季)”“两减(农药减量、化肥减量)”“三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四省(省工、省种、省秧田、省水)”和“两增一优(增产、增收、再生季米质变优)”等优点,再生稻种植面积在鄂东和江汉平原快速扩大。天敌控制[1,2]、性诱剂诱杀[3]、灯光诱杀[4-6]、高效低风险农药应用、生物农药替代和助剂减量[7]等化学农药减量与绿色防控的推广应用是控制水稻螟虫为害,降低农药残留污染,保障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实现农药零增长计划的关键措施。为探明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下,不同农药减量技术组合效果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特进行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作物  中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
  1.1.2  防治对象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1.1.3  试验器械与药剂  太阳能杀虫灯,扬州市宝迪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二化螟性信息素及诱捕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毒·蜂杀虫卡(生物导弹),湖北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激健(农药农残双减助剂),四川蜀峰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武汉科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1.1.4  试验背景及栽培条件  试验在湖北省蕲春县赤东镇进行,土壤类型为壤土,pH 5.8,有机质20.4 g/kg,碱解氮115.5 mg/kg,有效磷10.4 mg/kg,速效钾111.7 mg/kg,肥力中等。品种丰两优香1号采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冬闲田,试验田周边连片万亩稻区,地势平坦,田间3 m宽水泥路和沟渠整齐排列,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水稻生长季节试验区田埂上种植有香根草、黄豆和芝麻等。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合试验示范区位于酒铺村,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和不施药对照区位于八里湖办事处良种大队,区间间距2.5~3.0 km,中间间隔小山丘和河流,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地肥沃。
  3月20—22日播种,4月20—23日人工插秧,4月18—20日每公顷施底肥30%复混肥60 kg,4月25—28日追肥每公顷施尿素150 kg,8月5—8日水稻成熟机械收割留桩,继续作再生稻栽培,8月6—10日每公顷追施再生苗肥尿素225~300 kg,再生稻10月20—22日收割。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共设7个处理,其中T1、T2、T3、T4、T5共5个处理为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合试验示范区,T6为常规化学药剂处理区,T7为不防治对照区。T1至T6面积均为0.67 hm2,处理间以田间东南向四条水泥路为界,T7面积为0.07 hm2。为避免绿色防控措施对不防治区的影响,特将T7设置于同一生态区离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合试验示范区2 km以外的地方。   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合试验示范区共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0盏,每天20:00—23:59亮灯,自4月22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按照当地习惯,除不防治对照区外,在中稻头季选用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防治一代、二代二化螟,再生稻三代二化螟不进行任何药剂防治。
  各处理具体安排如下。
  T1(灯光诱杀+常规化学药剂):5月5日(水稻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公顷用化学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对水450 kg喷施,防治二化螟和稻瘟病等;6月25日每公顷用化学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75 g+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对水450 kg喷施,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T2(灯光诱杀+生物农药):5月5日(水稻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公顷用生物药剂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 g对水450 kg喷施,防治二化螟;6月25日每公顷用生物药剂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 500 g+24%井冈霉素水剂300 mL对水450 kg喷施,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
  T3(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生物导弹+生物农药):4月28日安插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每公顷223.9个,6月16日统一换装二化螟诱芯;4月29日安插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毒·蜂杀虫卡(生物导弹)每公顷223.9枚。生物农药药剂、防治时间和方法与T2相同。
  T4(灯光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生物导弹+常规化学药剂):4月28日安插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二化螟性信息诱捕器每公顷223.9个,6月16日统一换装二化螟诱芯;4月29日安插百米生物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毒·蜂杀虫卡(生物导弹)每公顷223.9枚。常规化学药剂、防治时间和方法与T1相同。
  T5(灯光诱杀+常规化学药剂+激健):5月5日(水稻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每公顷用化学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5 mL+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15 g,另加激健225 g,采用二次稀释法后,对水450 kg喷施,防治二化螟和稻瘟病等;6月21日每公顷用化学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5 mL+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62.5 g+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15 g+24%噻呋酰胺悬浮剂210 mL,另加激健225 g,采用二次稀释法后,对水450 kg喷施,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T6(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在T1基础上每次增加48%毒死蜱乳油600 mL、其他防治时间和方法与T1相同。
  T7(不防治对照):不采取任何生态、理化防控等措施和施用任何药剂量。
  1.2.2  施药时间及方法  采用电动喷雾器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施药2次,第一次5月5日,水稻分蘖盛期,一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第二次6月21日,水稻孕穗期,一代二化螟羽化始盛期。
  1.2.3  调查时间与次数  共调查3次,5月29日调查水稻幼穗分化期、一代二化螟枯心数,计算枯心率;7月28日头季水稻蜡熟期和10月15日再生稻黄熟期,调查二代和三代二化螟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计算螟害株率;8月5日进行头季稻理论测产,10月15日进行再生稻理论测产;8月6日和10月15日在绿色防控試验区和同生态区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各选择两块田进行实产验收。
  1.2.4  调查方法  分别于一代、二代为害稳定后以株或穗为单位,每处理调查3块田,每块田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10丛,共50丛,记录总丛数、株(穗)数、枯心数,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计算一代二化螟枯心率、二代二化螟螟害株率。
  1.2.5  药效计算方法  根据二化螟调查数据,统计一代二化螟枯心率、二代二化螟白穗率和三代二化螟螟害株率。药效公式:
  1.2.6  产量测定  在水稻头季和再生季收获前进行理论测产。
  1.2.7  数据处理  利用SPSS软件,采用邓肯式新复极差(DMRT)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绿色防控技术组合对二化螟的影响
  2.1.1  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5月29日调查不同处理对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T1至T7一代二化螟造成水稻枯心率分别为0.18%、0.86%、0.71%、0.17%、0.26%、0.21%和2.38%,T1至T6对一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别为92.50%、66.49%、69.82%、92.87%、89.09%和91.2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4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2.87%,其与T1、T5、T6之间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它们与T2、T3之间防治效果差异显著,T2与T3两个处理间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2.1.2  对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7月28日调查头季水稻二化螟白穗数,计算白穗率,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T1至T7处理对二代二化螟平均螟害率分别为0.22%、0.70%、0.60%、0.22%、0.33%、0.27%和3.25%,T1至T6对二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别为92.96%、78.09%、81.75%、93.60%、89.58%和91.8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4防治效果最好,达93.60%,其与T1、T5、T6之间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它们与处理T2、T3间差异极显著,T2、T3两者之间防治效果差异显著。   2.1.3  对三代二化螟防治效果  10月15日调查再生季水稻三代二化螟的螟害株数,计算螟害率,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T1至T7处理对三代二化螟平均螟害率分别为1.54%、1.54%、1.59%、1.43%、1.52%、3.84%和7.03%,T1至T6对三代二化螟防治效果分别为77.95%、76.83%、77.48%、79.54%、78.29%和46.6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T4防效最好,达79.54%,其与T1、T2、T3、T5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但它们均显著高于T6。
  2.2  对产量的影响
  2.2.1  对头季稻理论产量的影响  8月5日进行头季稻理论测产,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T1至T7处理头季稻产量分别为9 989.0、9 192.1、9 380.1、10 035.2、9 738.4、10 169.4、7 182.6 kg/hm2,T1至T6分别较T7(不防治区)增产39.1%、28.0%、30.6%、39.7%、35.6%、41.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T6产量最高,其与T4之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二者与T1、T5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T2、T3、T7的产量;T1与T5之间以及T3、T5与T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它们均显著高于T7产量。
  2.2.2  对再生稻理论产量的影响  10月5日进行再生稻理论测产,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T1至T7再生稻产量分别为6 129.0、5 940.0、6 006.8、6 145.5、6 090.8、5 307.2和3 426.7 kg/hm2,T1至T6分別较T7(不防治区)增产78.9%、73.3%、75.3%、79.3%、77.7%、54.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T4产量最高,其与T1之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二者与T3、T5、T6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T7产量;T3、T5、T6三者之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三者与T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T7产量。
  2.2.3  对头季+再生季两季水稻总产量的影响  将两季水稻产量累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T1至T7头季+再生季水稻合计总产量分别为16 118.0、15 132.1、15 386.9、16 180.7、15 829.1、15 476.6和10 609.2 kg/hm2,两季水稻T1至T6分别较T7(不防治区)增产51.9%、42.6%、45.0%、52.5%、49.2%、45.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防控试验区T1、T3、T4、T5处理间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它们与T6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T7;T2与T6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极显著高于T7。
  2.2.4  对实测产量的影响  2018年8月6日和10月19日,对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赤东镇酒铺村)和同生态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八里湖良种大队)头季和再生季水稻各选两块田,采用谷物联合收割机进行头季和再生季水稻现场实收测产,结果见表7、表8。
  从表7、表8可以看到,头季稻实测产量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赤东镇酒铺村)两块田平均较同生态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八里湖良种大队)低143.3 kg/hm2,再生稻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赤东镇酒铺村)两块田平均较同生态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八里湖良种大队)增产659.3 kg/hm2,增幅12.22%;两季水稻合计实测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赤东镇酒铺村)较同生态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八里湖良种大队)增产516.0 kg/hm2,增幅3.33%。
  3  小结与讨论
  中稻+再生稻的水稻种植模式下,应用生物农药替代、高效低风险农药应用、理化诱控、天敌释放和助剂减量等农药减量防控技术的不同组合,均能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实现保产增收的目标,特别是对再生稻增产效果显著[8-10]。
  在应用药剂防治一、二代二化螟时,同生态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防治效果与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应用化学药剂基本相当,优于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应用生物药剂;但就三代二化螟螟害率防治效果而言,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内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处理均极显著优于同生态常规化学药剂防治区,说明绿色防控技术对水稻二化螟等病虫害的防治更持续、更稳定。
  研究表明,应用四川蜀峰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助剂激健防治水稻病虫害时化学药剂可实现30%减量。使用时宜采用二次稀释法,每公顷每次用量225 g为宜,即先加少量水与农药混合搅拌,再加入助剂激健搅拌均匀,后对水混合搅拌均匀喷施。
  根据长期定点观察,鄂东稻区应提早在3月下旬到4月上中旬开始大面积安插二化螟性信息素及诱捕器,若等到4月下旬或者5月上中旬插完秧苗后再安插,则诱捕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的效果会大幅降低。
  参考文献:
  [1] 张  舒,卢殿友,赵  华,等.毒·峰杀虫卡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控效果[J].湖北植保,2017(2):21-22.
  [2] 洪海林,刘  雄,李  罡,等.“生物导弹”防控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效果初探[J].湖北植保,2017(1):32-33.
  [3] 杜永均,郭  荣,韩清瑞.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应用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11):40-42,39.
  [4] 桑  文,蔡夫业,王小平,等.农用诱虫灯田间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0):26-30,68.
  [5] 董婉君,朱  芬,雷朝亮.昆虫的趋光性及其应用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6,12:3-7.
  [6] 张长禹,王小平,雷朝亮.灯光诱杀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A].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277-282.
  [7] 詹少奇,郑传高,叶生海.激健助剂对水稻病虫防治的农药减量试验示范[J].湖北植保,2018(4):21-22.
  [8] 黄耀亮,高吉良,汤明强.水稻病虫草害防治应用激健助剂与农药混配减量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0):1727-1728.
  [9] 冯春水,尹惠平,杨  锐,等.激健在稻田农药减量控害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16,36(4):61-64.
  [10] 钟  玲,张天才,施伟韬,等.协调应用性引诱剂与农业、生物防治技术控制水稻二化螟试验示范[J].江西植保,2009,32(4):155-1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7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