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牛蒡花叶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俊英

   牛蒡原产于中国,以野生为主,公元940年前后传入日本,并被培育成优良品种,别名牛菜、东洋萝卜、大力子、恶实、蝙蝠刺、白肌人参等。牛蒡为菊科牛蒡属,2年生或3年生草本根茎类植物,生产中一般采用一年生栽培,以地下根茎为菜。牛蒡凭借其独特的香气和纯正的口味,风靡日本和韩国,走俏东南亚,并引起西欧和美国有识之士的关注。其肉质根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促进血液循环、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补肾壮阳、克服便秘、抑制癌细胞滋生、扩散及强身健体等功效,可大量出口创汇。作为营养保健型特种蔬菜,销路好,效益高,近年来不少地区农户开始引种,但牛蒡花叶病一直制约着牛蒡的生产,严重影响了牛蒡的产量和品质。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牛蒡花叶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以期给广大牛蒡种植户提供参考。
  1 症状
   牛蒡花叶病5月在越冬的牛蒡上始见,春播牛蒡秋季始发,主要为害成长的牛蒡植株,染病株叶上出现鲜黄色或浅黄色至黄绿色不规则形花叶,有时叶片皱缩不展,植株矮小;幼叶染病致叶形歪斜,老叶染病斑纹白色;高温时症状隐退,所以炎热的夏季病症不明显,温度稍低又重新显症。
  2 病原
   病原英文名Burdock mosaic virus称牛蒡花叶病毒。病毒粒体为正20面体,无包膜, 大小30 nm,致死温度50~60℃,体外存活期1~2天。
  3 发病规律
   寄主作物为牛蒡及部分菊科植物。
   该病可在多种寄主植物或病株残体中越冬,并长期存活,病害在田间发生的再侵染主要通过传毒介体辣根长管蚜或农事操作的汁液摩擦接触传染。辣根长管蚜(Macrosiphum gobonis)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即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保存时间短,几小时或更短。桃蚜虽也能传播,但传播效率很低。
   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高温少雨、干燥时利于发病。此外,栽培管理粗放、缺肥缺水、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势弱、土壤板结、瘠薄、排水通风不良等均利于病害发生。
  4 防治对策
   ①注意防治蚜虫,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蔓延迅速,必须及时防治,一般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牛蒡上的蚜虫多为黑色,在点片发生时即应喷药防治,在用药上应考虑选择内吸性强的农药。如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或10%吡虫啉(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对蚜虫有特效,且对天敌等安全。其他农药可选用50%辛氰乳油4 000倍液,25%溴氰菊酯2 000~ 3 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800~1 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3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也可用阿克泰(噻虫嗪)15~20 g对水100 kg进行叶面喷施。注意上述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同时可采用银灰膜(大田四周每18~20 cm挂一条膜)避蚜、黄色诱虫粘纸诱杀蚜虫(每667 m2挂约12块、黄板高出植株顶部25~30 cm)。连续防蚜,消灭传毒介体,可减轻该病为害。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加细胞分裂素400倍液或病毒杀400倍液;或喷洒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8~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③牛蒡可与高秆作物间作,或在牛蒡四周围种植高秆作物,阻止介体蚜虫迁飞活动。
   ④做好田间肥水管理,排水通风,增强植株的抗、耐病力。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尤其是菊科杂草。
   ⑤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拔除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0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