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建筑改造设计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在回顾新乡土建筑的发展、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旧建筑改造的原因和优势以及手法,以浙江宁海王干山村农家乐改造设计项目为例,探讨了在乡土文化亟待传承的现今,如何运用旧建筑改造设计的手法,将乡土建筑辅以新的意义即以新乡土建筑的应用于实际当中。
关键词:新乡土建筑 旧建筑改造 实践应用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带来了人类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构成了破坏,全球化导致了文化的趋同,此意味着个体文化的消逝,多元文化的消失让现代人类处于一种价值的巨大缺失和空虚的境地,同时又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叛逆变革对抗的可能性之中。新乡土建筑就是在对全球化力量的对抗,抗拒其对地方文化价值的瓦解转向对特定的地点与文化的关注,新乡土建筑是一种在建筑文化领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的回归,它是在后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成为地方风格和类型特征以及个性表现的代名词。它注重研究地域性传统建筑文化――乡土建筑,探讨本土建筑的真实的本质,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革新,通过对当地的传统乡土建筑的研究,对在特殊的地形、地貌、场所中的新旧价值的平衡进行思考。
新乡土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一即成风格,他是一种设计的思考方式,一种特征的倾向,或曰一种尝试,尽管其对全球化的现代主义持批判态度但其仍保有“新” 的一面。
1. 新乡土建筑
1.1 发展
新乡土建筑可视为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统一体,其师从传统乡土建筑而不拘泥于其形式和手法,运用现代的材料建造方式以适于当代人的需要,可谓既传承又有创新。
新乡土建筑领域的杰出建筑师多因地制宜,究其国籍出生环境能推断其建筑的必由之路,如: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等等,可见新乡土建筑多发展于发展中国家,其建筑师们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和对当地现实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其作品有别于其他当代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新乡土建筑非玄妙、深奥或大肆宣扬,其从建筑本原出发,着眼于场所的基本要素,以建筑自身来诠释建筑与场所的关系,在形式与材料上都吸取了当地传统的意蕴,尤其可为发展中国家借鉴。
1.2 传承
全球化使很多国家趋于西化,在国内传统文化没落的趋势日渐加重,虽有呼声,实无大成效,虽有些成绩但不足尚多,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以及保护和开发力度显然不够,在西方强势文明的作用下人们逐渐忘却了曾今辉煌的历史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如果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消逝了其民族何在?笔者忧之!在此新乡土建筑文化应运而生,其将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方式表达,实应推广之。吾辈应更深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本质,寻根求源而非照搬西方的一些不切实际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建筑要发展,青年一代实要戒骄戒躁,新乡土建筑应大有作为应重视之!
现今的城市已然千篇一律,传统文化的痕迹被混凝土的森林掩埋,(记忆、事件、场所)被带走的是曾今的文明,这就是中国现在建筑的一种状态,作为年轻的建筑师更应该认识到这种文化的危机感,重新去认识我们自身的文化,去挖掘乡土建筑的本原,展开新的建筑创造。
2. 旧建筑改造
2.1 起因和优势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生产到最后拆除的要经历一个全生命周期,其包括: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及回收过程。而现今很多建筑在没有达到使用年限就因为各种原因(外形陈旧、功能问题等)不得不拆除重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显然这是不利的,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旧建筑的改造因势而生,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经济因素。建筑结构占总造价的比重约占1/3,改造较新建可节省主体结构的费用。同时,改造可减少前期的投资(土建费用),在原有的旧建筑基础上很多设施可以继续利用,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建筑的生产周期,能使建筑尽快的投入使用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从经济的因素来看是合算的。
2)社会文化因素。从对传统建筑传承的角度看,旧建筑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地区进步文明的载体之一,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性的建筑我们应采取修复改造的方法,以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
3)情感因素。建筑承载了人类的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显示了人类的历史和延续,从情感的因素看她慰藉人的心灵,人们在旧建筑面前能够体验到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才能,从人文的角度旧建筑承载过去的场所空间,人们从这种空间和时间里能达到一种文化的认同,从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空间框架。
4)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之一就是建筑的生产和使用,对旧建筑的拆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更是使环境雪上加霜,从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我们应尽量减少新建筑生产和旧建筑的拆除。
由此旧建筑的改造势在必行,“保护为了利用,利用为了保护”,旧建筑改造性再利用彰显了“社会生命复兴与艺术创新”这两个主题。
2.2 手法
西方国家的建筑师70%以上都是在从事着建筑的改造工作,改造尤其在西方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综其常见有以下几种:
1)垂直叠合法。通过在既存建筑上方采用叠加楼层的方式实现扩大建筑规模和改变建筑面貌。第一种是加建楼层直接与原有建筑发生力学关系;第二种是采用先进技术,新加建楼层与旧有建筑不直接发生力学关系。
2)水平附加法。在既存建筑的水平方向一侧或周围新建与旧建筑在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强调新建建筑物是旧建筑的一部分并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3)室内空间重塑法。在既存建筑平面内部通过空间调整、扩建等手段实现既存建筑改造的方法。其意义在于既存建筑通过改建,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特别适合于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代表性建筑风格的既存建筑改造。
4)异质同构法。以区别于原建筑的材料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旧有建筑形态及细部特征,使既存建筑在改建过程中品质得以提升的同时,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共同构成完美和谐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作品。
5)表皮整合法。利用“表皮”与传统意义上的墙体不同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满足墙体一般功能的前提下,使既存建筑通过改建,创造出有特点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6)片段留存法。保留既存建筑中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装饰效果,能够引起人们对既存建筑追忆的建筑局部(如部分墙体、入口或典型装饰物),使其在改建后的建筑中具有局部的、较强戏剧性的视觉效果。
3. 案例
3.1 背景
在全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浙江省宁海县王山村有着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农家乐开发项目势在必行。王干山临海湾,且居高临下享有绝佳的海景资源,为响应中央的政策和本着立足当地,为农民谋福利的原则,当地领导邀请了浙江农林大学作为其农家乐项目单体建筑改造的设计方,笔者有幸参与其中下面就对其中的两幢改造建筑进行设计的介绍。
3.2 案例现状
3.2.1 村落现状
宁海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王干村位于其东南部,临东海湾,俯瞰东海湾海景。村内农民人均收入不高,主要以海产养殖为主,经济比较落后。
图1王干山总图1 图2王干山总图2
设计根据村落布局,结合观海景观视线的要求选取了2-27、2-29这两幢建筑进行试点改造。
3.2.2单体现状
2-27.、2-29号建筑现状砖混结构完好,内部装修陈旧,一些门窗构建也已经需要更换,外墙基本都需要翻新,总体来说现有条件较差。
图3 /2-27号建筑 图4 / 2-29号建筑
3.3改造模式及手法分析
a)手法分析
设计根据原有建筑的现状特点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运用水平附加法和表皮整合法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原有的建筑主体保留,在建筑的水平方向加建小庭院和观海平台,另对原有建筑的表皮进行更新,采取替换材质和附加木架的方法,意欲达到既保有传统意韵又彰显新休闲文化的目的。
b)模式分析
3.4改造成果
改造设计基本材料选用木材,毛石以及砖材,以木材筑建的观海平台来体现新农家休闲,再以砖材和毛石传达传统建筑的韵味。空间布局上加建入口小庭院,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品质。
图8/2-27号建筑改造后效果
图9/2-29号建筑改造后效果 图10/改造后整体鸟瞰效果
4.结语
传统文化和建筑更新时代赋予每一位建筑师的两个关键词,城市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文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做出的努力在青年一代的建筑师身上将得到体现,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应该因不容辞的担起这个责任,新乡土建筑(地方主义)的产生和引起关注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我们应该以更多现实主义的朴实的态度去对新乡土建筑深层次的认识,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青年建筑师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赵晓小:谈新乡土建筑[J]山西建筑.2009年3月第35卷第8期.52-53
[2] 陆潇潇:当今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5月第36卷第15期. 06-07.
[3] 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存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73-91.
作者简介:
陈金林,男,安徽安庆人,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徐建三,男,浙江宁波人,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建筑师/浙江林学院园林学院硕士生导师
谢磊,男,河北石家庄人,现为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2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