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营养老机构发展文化养老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楠 班晓娜

  摘 要:通过阐述发展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与依据,强调了民营养老机构大力发展文化养老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并根据民营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文化养老的具体措施与方法,旨在探索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我国的民营养老机构,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关键词:民营养老机构;文化养老;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59-02
  近些年来,随着政府发展养老事业的推进,各地民营养老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提供的床位数量也逐年上升,使一部分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解决了养老的住所需求问题。但是,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仍不高,发展缓慢。究其原因,除了养老硬件设施条件差、养老服务质量跟不上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很多民营养老机构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文化养老服务。
  一、发展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
  何为文化养老?从人的需求来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心里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五种需求理论: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端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是情感和归属需求,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求,第五层次是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老年时期只是人体生理上的衰老期,尤其是情感、归属需求以及尊重、价值实现等需求并不会随着人体的衰老而需求减少,甚至需求更加迫切。需求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指出老年人的需求,但是,老年人对高端层次的需求更为在乎和看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老年问题研究专家陈功教授在其专著《我国养老方式研究》[1]中这样论述,“养老是一个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规范,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陈功教授认为,“我们都会老,关心和帮助老年人实际上就是关心和帮助我们自己。”因为现在的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关注老年人,是一种社会道德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的体现。另一学者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中,文化与养老关系十分密切;同时认为,在现代社会,孝道养老已经很难应对人口普遍老龄化,我们需要在文化的层面上来思考老年养老的出路,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观念、制度、模式来发展文化养老问题[2]。综观今日的老年人,一部分人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奋斗的岗位,离开人群而独自面临自己的生活,行动的圈子仅仅局限在家庭,白天在公交车上或者菜市场、公园里看到的多是老年人的身影,社交的缺乏与社会就业的隔离时刻存在。还有一些老年人选择了机构养老,但是大部分也仅仅停留在被经济供养而已。因此,全社会要提高危机意识,在关注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老年人精神上的需求。在精神层面进行为老服务,通过各种丰富的文化关怀和人文关怀,在辅之以物质关怀,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方位的养老关怀。
  二、发展文化养老的依据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国发[2011]28号)指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是发展老龄事业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加强老年文化工作”,“增加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4]指出,“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国务院于2013年9月6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5](国发[2013]35号)指出,要“把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同时指出,“发展老年人文体娱乐服务”,“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行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对于民营养老机构来说,如何发展文化养老这一模式?与普通的养老模式一样,文化养老方式受到两个方面限制,一是现存的客观环境,另一个是人类自身认识的能力和水平。现存的客观环境是,民营养老机构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裕,缺少现代科学的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另外,全社会尚停留在物质养老的层面,并未提升到文化养老的高度上来,客观的环境制约使文化养老并未形成一种风尚和推崇的模式。对于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而言,民营养老机构关键在于举办方在物质条件有限、资金有限、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的情况下,很难能有更高层次的意识和观念去思考文化养老问题。陈功教授指出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选择”,去选择成为了尝试发展文化养老模式的动力。如何去选择?如何去发展文化养老?1947年,潘光旦先生专门著文《论老人问题》,是我国社会学界第一次论及老年人问题。他提出,安老工作应就老人的物质与心理需要兼筹并顾。老年人问题分为经济与经济以外的生活。所谓经济以外的老年人生活,最主要的是他的情绪生活。他提出三个解决途径,一是个人功德事业不朽的信念,这是指一部分老年人;二是在子孙身上寻得些寄托、得些慰藉,这都是很实在的;三是永生的宗教信仰[6]。潘光旦先生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有道理,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写的细致入微。解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发展文化养老,已经成为民营养老机构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必然途径,更是民营养老机构进行打造自身品牌建设的法宝。
  三、发展文化养老的有效途径
  如何打造特色的民营养老机构、特色文化养老服务,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晚年供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具体的操作办法如下。
  (一)要进行老年文化养老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工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需求调查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进行入住老年人的调查和登记,尤其是调查老年人退休前或者达到退休年龄前的学历、级别、职称、身体状况、子女情况、家庭情况、个人爱好等,以及目前想要做成的事情和目前的爱好需求,并进行统计整理工作,建立文化档案。这些统计工作为后来实施文化养老将会打下基础,在整合本院老年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大的分类。一般来说,老年人的亲情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很多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子女不能常回来看看,因此,爱好需求便替代了亲情需求。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爱好需求?按照统计整理的老年人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书画类(读书、读报、著书等)、棋类、舞蹈类、手工类、歌唱类、电脑类。   (二)建立一套文化养老制度,搭建文化养老平台
  根据以上需求和分类,具体可以在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养老计划、旅游需求等方面着手,具体有如下措施。
  1.硬件设施要配套
  会议室、书画室、舞蹈室、电脑室、阅览室等要有专项经费来建设。充分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让那些有特长的老年人带动无特长但有爱好需求的老年人进行学习,这样就达到了老教老、老学老的目的,还可以开展心里帮扶,以达到老帮老、老助老的目的。
  2.软件服务要跟上
  要有固定的活动中心,定期聘请专家(比如聘请高校的专家学者)给老同志讲解社会热点问题,使老年人能够与时俱进。也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使年轻的学生能够走进养老院,关注老年人,年轻人进入养老院学习参观交流,或者进行力所能及的为老服务,可以为养老院带来生机和活力。年轻的学生们更可以拜有特长的老年人为师,学一些特长,这样做的目的,不但使老年人找到发挥余热的机会,更能感受到被社会认可和承认的感觉。
  3.养老机构要制定文化养老计划
  实施年度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等,要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文化养老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可以按计划定期组织专题晚会、节日晚会、广场文艺活动(健身操等)等,也可以参加政府或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或文体比赛、知识竞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不仅如此,他们也能够通过与更多人的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成就需求,增加满足感,找到社会主角感。
  4.关注老年人的旅游需求
  地区的人文和旅游环境,其实也是一种文化需求。可以定期带领老人年参观现代博物馆、一些旅游景点,不断要旅游享受美丽景色,更要把其中的人文气息、历史和文化传递给老年人,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解和带队。除此之外,养老机构也可以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带领老年人外出踏青、野餐,也可以定期带领老年人到附近的公园游玩,使之能够放松心情,亲近自然。
  5.出版刊物
  其一,要出版养老机构的内部刊物。刊物需要定期出版,内容包括养老机构各种时期的各类文化养老活动,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社会热点问题等,免费发放到每一个老年人手中。其二,组织有写作爱好的老年人写回忆录,组织印刷与其他老年人共享。组织有特长爱好的老年人写技术专长之类的总结,无偿赠与来养老机构学习的年轻人。其三,经常印刷科普知识,包括老年保健知识宣传,环保知识宣传,大连地区文化地理历史等知识的宣传,使本地户籍的老年人更加热爱家乡,使外地户籍的老年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6.孝文化的关怀活动
  要实行与老年人家庭亲属进行定期沟通的制度。给予65岁以上老年人过生日,给他们送上生日礼物与祝福。为夫妻老年人拍金婚照、钻石照等,为老年人拍摄全家福挂在房间内,使老年人有归属感,定期给老年人子女提供方便来看望老年人。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重阳节组织大规模的活动,如茶话会或者聚餐等,这些活动都特别受老年人的欢迎。
  7.关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引导健康的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走出去,走向社会,为老年人再次服务社会搭建服务平台,为社区、青少年宫、图书馆等进行青少年教育、传播知识、科技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等。与此同时,可以开展“老有所为贡献之星”、“余热生辉模范之星”等群众性评选活动,鼓励老年人成为示范带头作用明显的特殊群体。
  8.为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提供居所和平台
  人生进入了老年之后,伴随着体力的衰退,子女的长大成人离家,退休及各种角色的退出,孤独之感随之产生,或多或少的精神抑郁不可避免,精神的抑郁会恶化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疾病丛生。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信仰宗教,这使他们消除了死亡忧患和死亡恐惧,消除了孤独感。养老机构应该给予他们关心与支持,给他们提供居所和平台,但要引导他们区分封建迷信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别,不要过于信仰宗教而导致生活困扰的产生。
  9.开办课程,满足老年人的现代化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可谓是高速发展,各种新兴电子产品随处可见,为了能够使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可开展一些课程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以满足老年人现代化的需求尤为重要。
  所有这一切的目的,是要让老年人感受到幸福,享受到幸福,并去创造幸福。当老年人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感受到了文化所带来的生活的充实时,他们就会觉得身心愉悦、病痛难侵、充满自信,焕发出夕阳无限好的风采,更能展示出一种让年轻人都要羡慕的魅力。文化养老是一种孝文化的延伸,更是一种积极养老的理念,引导老年人乐观的面对老年阶段,提升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融合,加强老年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让老年人摆脱孤独和自闭,使其健康、快乐的度过晚年生活。最终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2.
  [2] 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J].社会科学论坛,2009,(6):132-138.
  [3]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9-17.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Z].2012-12-28.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Z].2013-09-06.
  [6] 潘光旦.论老人问题[J].社会研究,1947,(5).
  [责任编辑 李 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43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