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36例临床治疗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36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治愈后的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36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17例患者行上、下切口贯通引流,13例患者单纯切开引流,术后伤口清洁换药,结合全身抗感染等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获的痊愈,治愈率100%。结论 针对患者不同病情综合治疗是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正确方法。
  【关键词】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感染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化脓性感染。常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是产褥期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之一。哺乳期任何时间均可发生,常发生于产后3个月内,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特别是产后第3~4周。现将我科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36例,年龄23~33岁,平均29岁,其中初产妇30例(83.3%),经产妇6例(16.6%);距产后2~3个月;产后3周以内17例(47.2%),3~4周9例(25%),4~8周7例(19.4%),8周以上3例(8.3%);平均发生于产后30 d;乳头发育不良(乳头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13例(36.1%),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过少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20例(55.5%),乳管不通影响排乳3例(8.3%)。
  1.2 治疗与结果 36例住院治疗患者中6例早期乳腺炎经保守治疗(抗炎治疗结合局部理疗等)均获治愈,治愈时间8~14 d,平均10 d。乳房脓肿33例,入院时均经B超或穿刺证实,脓肿直径小于5 cm18例,5~10 cm12例,大于10 cm 3例;其中浅表脓肿18例,乳晕下脓肿8例,深部脓肿5例,乳房后脓肿2例,30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有13例单纯切开引流(单切口引流),17例行上、下切口贯通引流(对口引流),术后伤口冲洗清洁换药,结合全身抗感染等治疗,均获治愈,治愈时间7~28 d,平均14 d。
  1.3 脓液细菌培养 脓肿切开引流患者中脓液细菌培养30例(83.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15例(41.7%),溶血性链球菌培养7例(19.4%),表皮葡萄球菌培养2例(5.6%),粪肠球菌1例(5.6%)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5.6%);鲍氏不动杆菌1例(5.6%);3例无细菌生长(8.3%)。6例未行细菌培养(16.7%)
  2 讨论
  2.1 急性乳腺炎不同时期的治疗 急性乳腺炎早期、脓肿未形成之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红、肿、热、痛,一般在门诊经保守治疗即可治愈。本组所收治6例早期乳腺炎患者均有局部症状较重伴全身发热的特点。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注意休息,清洗乳头,将凹陷乳头吸出,及时排空乳汁,局部25%硫酸镁外敷,微波照射,扩张末端输乳管,全身抗感染治疗等。根据我院脓肿切开引流术细菌培养结果采用抗厌氧菌和需氧菌作用较强且价廉的抗生素作为全身抗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通过综合治疗一般可控制炎症的发展,避免脓肿形成。
  急性乳腺炎脓肿形成以后,除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加重外多伴发热、寒战、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表浅脓肿由内向外破溃,深部脓肿除缓慢由内向外破溃外,也可穿至深部形成乳房后脓肿,感染严重可并发败血症。此时应及早切开排脓,通畅引流是治疗乳房脓肿的关键。关于脓肿切开时间、部位、切口长度、麻醉方式、术中注意问题、引流材料选择、术后换药、抗生素应用等。①切开时间一定要在脓肿形成以后。对于浅表及较深部位脓肿,脓肿形成后局部多有波动感或应指感,深部脓肿波动感或应指感不明显者可借助B超或穿刺证实。切开过早除对机体造成损伤,还可导致切口感染,不利于炎症消退;切开过晚可造成组织破坏过多,形成多房或较大脓肿,增加败血症机会;②切口部位依据脓肿的部位而定。乳晕下脓肿作乳晕下缘弧形切口以防损伤乳腺导管,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作乳房下部弧形切口,其余部位脓肿大多选择波动或压痛明显处作以乳头为中心的辐射状切口,5 cm以上大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加对口引流切口以方便术后冲洗脓腔,通畅引流;③切口长度一般为脓腔的1/2~2/3,能看清脓腔底部达到低位引流目的,不必按常规作与脓腔等大引口,以免引起过多组织损伤,并无引流不畅之虞[2];④麻醉方式:本组脓肿切开引流30例,局麻25例(1%利多卡因),局麻加基础5例(1%利多卡因加哌替啶)。浅表脓肿及直径小于10 cm较深部位脓肿多选择局麻,直径大于10 cm的脓肿、多房性脓肿、乳房后脓肿及部分对局麻有恐惧心理不能克服者选择全身麻醉;⑤乳腺脓肿切开引流应充分掌握时机,应在脓肿完全成熟,局部炎症相对局限时切开,切口中心投影应与脓腔中心重叠,切忌切口切入乳晕,以免发生乳瘘。引流材料多选择凡士林油纱或呋喃西林、雷氧诺尔纱条。术后第一次换药视渗出情况,一般在4 d后换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以后每2~3 d换药。
  2.2 病因 ①细菌的侵入,乳汁的淤积和机体抵抗力的下降是急性乳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a.细菌自乳头破损或皴裂处侵入,沿淋巴管蔓延至腺叶间和腺小叶的纤维脂肪组织引起蜂窝织炎;b.细菌直接侵入乳管开口上行至乳腺小叶;②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比如乳头内陷、乳头过小,影响乳汁通畅,或在妊娠之前就患有乳腺小叶增生、慢性囊性乳腺病等乳腺病,使乳管不通畅或阻塞。乳房护理不当:乳汁分泌过多或宝宝的食量过小,或乳汁滞积时间过久或乳房受压使软组织损伤均会导致排乳不畅,或排乳后未将残留的乳汁排出;③机体免疫力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a.乳头部潮湿与温度的升高,产后机体全身、局部免疫力下降,更易造成细菌的感染;b.免疫力良好者,病变较轻,仅表现轻度炎或蜂窝织炎,可自行吸收;c.免疫力差者,易致感染扩散,形成脓肿,甚至脓毒血症。
  2.3 菌株 ①病原菌大多数为金葡菌。少数为链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②菌株的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a.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乳腺炎临床表现常为深部脓肿,其脓液为灰黄色,不臭,粘稠,常发生转移性脓肿;b.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乳腺炎临床表现常为弥漫性蜂窝织炎,其脓液为淡血性、稀薄、量多、有腥味,一般不发生转移性脓肿;c.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引起的急性乳腺炎的脓液常有粪臭味。
  2.4 感染的途径 ①细菌自乳头破损或皴裂处侵入,沿淋巴管漫延至腺叶间和腺小叶的纤维脂肪组织引起蜂窝织炎;②细菌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③初产妇在哺乳时未坐到乳汁吸尽致使乳汁滞积在腺小叶中使得细菌容易在局部生长繁殖,继而扩散至乳腺实质。
  2.5 临床表现 初起时乳腺局部变硬。皮温升高表皮发红有明显压痛,继续发展可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乳腺发炎部位可由硬变软,可能脓肿已形成。如感染不能有效控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感染或脓毒血症。有些患者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脓肿的临床表现与其位置的深浅有关,表浅者,早期有局部红肿,隆起症状,而在乳房深处者,局部表现(如波动感)常不明显,以局部疼痛和全身症状为主,脓肿可同时存在数个,或先后在不同时日内形成脓肿可向外溃破,亦可穿入乳管,自乳头排出脓液,有时脓肿可破入乳房和胸大肌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
  2.6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增高;细菌学检查:可抽取血液或乳汁做细菌学培养,有脓肿者可留取脓液做细菌学培养加药敏试验;超声显像检查:可明确有无脓肿形成。脓肿的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另外还可定位进行诊断和治疗。
  2.7 预防 ①妊娠时期、尤其在哺乳期,要保持乳房清洁,每天保持用肥皂、温水洗净。哺乳前后坚持清洗、哺乳后清洗乳房更为重要。对于乳头内陷者、应将乳头轻轻挤出再清洗干净,禁忌使用酒精檫洗;②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应是乳汁吸尽,(此点尤为重要)。不能吸尽时、用手按摩挤出或用吸乳器吸出,切忌让婴儿含着乳头睡眠;③如已有乳头破损或皲裂、要停止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待乳头愈合后再行哺乳;④发生急性乳腺炎后,应立即停止哺乳,但不宜使用溴隐亭、乙烯雌酚等人为停止乳汁分泌,应继续让乳汁分泌,因为大量的乳汁分泌,可使乳导管内存在的乳汁残渣及感染形成的脓液随乳汁流出体外,缩短病程。疾病痊愈后,可继续哺乳,哺乳时间应为完全治愈后72 h;⑤如果急性乳腺炎一旦发生,不要紧张,要保持冷静,积极寻求医生早日得到治疗,一定要按照专业医生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28-829.
  [2] 黎国屏,王松鹤.实用临床乳腺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吴在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3-354.
  [4] 李征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70例治疗体会.华夏医学,2001,1.
  [5] 邵志强.产后急性乳腺炎48例治疗体会.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0.
  [6] 朱建玉,李春山.穿刺冲洗治疗急性化脓性乳腺炎31例.山东医药,2000,10.
  [7] 周凡,楼丽华,郝芬妮,等.哺乳期乳房脓肿脓培养加药敏43例结果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6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