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进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段时期以来,世界各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从“疯牛病”到“9・11”,从“亚洲金融危机”到“印度洋海啸”,虽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引起了重大的社会恐慌,造成了社会和经济的剧烈动荡。我们不能说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是生态破坏、能源危机和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但应该看到,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卫生、运输、能源、食品、水、信息、金融等要害系统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增强,这些子系统只要一个遭受破坏,就会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系统的瘫痪。公共安全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及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会对公共安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公共安全形势将日趋严峻。
  我国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始于2003年“非典”发生之后。2003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抗击“非典”表彰大会上,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接着,国务院着手安排制定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到2006年,已基本上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2006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公共安全列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今年年初南方雨雪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初步建立的公共安全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并发挥了重大作用。抗震救灾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标志着我国在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和体制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也应该认识到,从整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公共安全理论和技术框架,国家公共安全体系还不完善,公共安全科技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公众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亟待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尚难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在公共安全科研和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清华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的风洞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在巨灾综合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还有一些高校侧重于对应急管理的专项研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切入公共安全领域 (详见本期“科技保障公共安全”专题)
  我们相信,高校的这些努力将大大推进我国公共安全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转变,为实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公共安全技术、知识和人才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