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循环经济是一种多赢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左铁镛:著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循环经济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
  
  循环经济的产生始于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循环经济的产生有两条脉络,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遭遇到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约束时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
  
  环发矛盾突出 解决迫在眉睫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自然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八大公害事件。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示出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就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的序幕。
  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负荷越来越大的问题日益凸显。从80年代开始,又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人口激增、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挑战。为此掀起了又一次环境保护的高潮。1987年,在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重要文件。
  
  自然资源短缺 经济制约严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尼思.鲍尔丁提出 “宇宙飞船理论”,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了批评;在1966年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1972年,由来自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首次正式向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可利用资源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1989年,美国的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即将产业链上游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
  由上可见,循环经济的产生既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不是单纯的资源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一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把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起来,这就是循环经济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因。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非线性: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线性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变为非线性的闭环式经济系统,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友好性: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价值,促进了整个社会减缓资源与环境财产损耗的努力,确立了新型的资源供应渠道,通过持久和集约达到对资源的最优使用。
  服务优先:循环经济要求强化物质的使用而不是强化物质的消耗,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大幅度地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因此循环经济的基本战略是优化物品的可长期性使用,而不是最大规模生产、最大限度销售、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所以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循环经济有可能使服务质量达到最优,从而真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
  变更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增长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的原则及其排序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废弃物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的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有其科学排序:减量化(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处理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即首先在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要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从而也就减少环境负载的污染。从理论上讲,这三大原则可包括以下三层内容:
  
  在产品的绿色设计中
  绿色设计包含了各种设计工作领域,凡是建立在对地球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高度关注的认识基础上,一切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类乃至生物生存环境健康发展的设计,都属于绿色设计的范畴。绿色设计具体包含了产品从创意、构思、原材料与工艺的无污染、无毒害选择到制造、使用以及废弃后的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设计,也就是包括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在考虑产品基本功能属性的同时,还要预先考虑防止产品及工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在资源开发阶段考虑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多级重复利用;在产品和生产工艺设计阶段考虑面向产品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设计思想;在生产工艺体系设计中考虑资源的多级利用、生产工艺的集成化、标准化设计思想;生产过程、产品运输及销售阶段考虑过程集成化和废物的再利用;在流通和消费阶段考虑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在生命周期末端阶段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废物的再回收、再循环。
  
  在生态环境资源方面
  对于再利用和再循环之间的界限,要认识到废弃物的再利用具有以下局限性:其一是再利用本质上仍然是事后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废弃物再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弃物最终的处理量,但不一定能够减少经济过程中的物质流动速度以及物质使用规模。其二是以目前方式进行的再利用本身还不能保证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处理活动。因为运用再利用技术处理废弃物需要耗费矿物能源、水、电及其他许多物质,并将许多新的污染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其三是如果再利用资源的含量太低,收集的成本就会很高,再利用就没有经济价值。
  循环经济基本原则的排序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思想进步的三个过程:第一阶段,认识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危害,人们的思想从排放废弃物提高到要求通过末端治理净化废弃物;第二阶段,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实质是资源浪费,因此要求进一步从净化废弃物升华到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废弃物;第三阶段,认识到利用废弃物仍然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实现从利用废弃物到减少废弃物的质的飞跃。与此相应,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同的思想认识导致形成三种不同的资源使用方式:一是线性经济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传统方式;二是仅仅让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起作用的资源恢复方式;三是包括所有原则且强调避免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方式。

  
  实施循环经济的方式―“3+1”模式
  
  循环经济的“3+1”是指循环经济实施的不同层面,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小循环―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大循环―在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总之,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兼顾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经济、环境、社会等多赢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任重道远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目前地下矿产资源经过大量开采已接近枯竭。但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这些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成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而存在。这就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的增熵过程,熵的增加造成物质品位的降低,因而需要一个相应的负熵过程通过自组织还原物质的品位组成。这些物质成为将来再生资源的来源――“垃圾只不过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是世界唯一增长的资源”。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解决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障碍是缺少有效的组织,未形成产业规模,缺少技术研发。我国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第四产业/静脉产业),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形成产业规模,会较大地缓解我国资源紧缺、浪费巨大、污染严重的矛盾。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
  目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如仅仅从末端治理和废物回收利用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结果忽视了循环经济在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上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意义;仅仅把企业的清洁生产看作是循环经济,结果忽视了循环经济需要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生等四个层面展开,而且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更为重要;仅仅从生产环节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去理解循环经济,结果没有把物质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等其他环节看作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注意工业产业等的物流循环,结果忽视了农业、林业等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态性还原能力;仅仅强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结果忽视了经济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仅仅从经济增长指标去评价循环经济,结果忽视了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生态环境破坏等巨大代价和成本;仅仅强调要政府主导建设循环经济的各种工程和项目,却忽视了市场规律的作用,从而未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经济”与“环保”的双赢;仅仅把循环经济当成单纯的经济问题,从而忽视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
  
  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是难以为继的
  
  应注意到,实施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经济。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技术、投资、还有运行成本,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实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而且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实施循环经济要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在实施、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对“循环经济”而言,发展经济仍是主导性的,经济的合理性是物质、能量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边界条件,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是难以为继的。循环经济首先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以及排放、废弃物循环流动基础上,是有时空概念的经济,是有成本概念的经济。经济效益的大小又是循环经济的目标函数,而物质、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环是手段、途径。因而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充分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不可偏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49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