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城市形象构建中的两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中,首先要考虑的城市形象的塑造,近年来,后者作为城市实体建设的先行逻辑越来越专题化、学科化,引发着学界的关注。在现代城市形象的建构中,如何平衡城市的历史与现代内涵、“自我”形象与“他者”的期待视野,是谓两难。
   【关键词】城市形象学;历史;现代 他者
  
   在中西人文学科领域,形象学已经不是个陌生的概念,它已经广泛应用到文学、社会学诸领域。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对还原城市面貌、营销城市品牌、疏通城市对外交流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此,城市形象的先行挖掘已经成为城市实体规划的先行逻辑,近年来,城市形象的研究工作已逐渐专题化、学科化而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筑领域的新兴重镇。
   毫无疑问,设计城市形象意在最大优化地展现自身面貌,这需要对城市的历史、现代内涵予以疏理,也要兼顾到他者的期待视野。在这一操作中,因为要平衡这诸多方面,所以很可能遇到两难问题,而这是城市形象设计中必须要面对的。本文将对城市形象构建中的两难予以简要分析。
   1 “历史”的还是“现代”的?
   谈及“城市”,我们可能首先会认为这是一个地域概念,或是一个空间概念,即一个由特定人数聚集形成的特定地域空间。如果我们一旦局限于这种对“城市”的界定,便可能与“城市”的深在内涵失之交臂了。在笔者看来,“城市”正如海德格尔笔下的 “世界”概念,乃是一个包含意蕴于内的因缘整体,而远非一个空间容器。海德格尔曾谈道:“处于对意蕴的熟悉状态中的此在乃是存在者之所以能得到揭示的存在者层次上的条件――这种存在者以因缘的存在方式在一个世界来照面,并从而能以其自在宣布出来”[1]简而言之,如果此在向来都会开启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会由“上手事物”展开聚合勾连,而这种勾连便产生出意义,――物理层面与意义层面融合为一。那么,若我们借助海氏的“世界”概念对城市作一现象学考察,会发现,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特定的因缘整体,城市的建筑、河流、道路等其它各类事物都是为人所用,人们在对它们的“使用”及相互交往中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关联网络,并开展出城市意蕴。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作为独立整体的城市定然是历史性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的因缘网络不断复杂化、丰富化,如血脉溶入城市共同体之中,而总体上呈现出更别具个性的面貌。
   但是,勿庸置疑的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随着交通、网络等交往媒介的发展,城市与其它地域之间的沟通逐步加强。就某一城市而言,外来的一切事物都携带着大量的异质信息,这些信息不断的冲撞和渗透着城市的历史性内涵,如此,城市个性的坚固城墙被打破了,城市文化不可能再持有旧有同质性,而呈现为多元文化混杂的复杂面貌。而且,城市的经济文化越是发达,这种文化的多元冲撞表现的就是明显。
   以北京为例,这座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无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特质通过城市的建筑、民俗乃至居民的语言声调等因素透射出独具特色城市个性。但是自清末闭关锁国政策的解除,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北京已逐渐演化为国际性大都市,它在与世界各地极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自身形象越来越异质化。我们发现,“老北京”已经不在了,比如,在老舍笔下北京独特的市民文化已经一去不返,已被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所冲淡了。
   另外,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之下,城市人群的生活状态会明显加快节奏,人们的工作方式、休闲娱方式越来越“现代化”,城市人的生活像“肯德基”或是“麦当劳”一样全球同质化了,他们追求快捷、方便,瞬间的感官快感。从而也渐渐远离了城市传统中的那些越为繁琐但颇具城市个性的仪式及其它习俗。
   由此,城市历史性的因缘纽带被扯断了,由它开展出来的意义空间也难逃被打碎的噩运。显然,这里我们已经触及到城市形象的两个维度,即历史与现代二维。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性内涵必然存在,它是城市在文化底蕴表现出的个性气质不可复制,但异质文化的渗透会使城市传统面貌变的混杂而难以辩认,而且,现代城市人群的生存方式会扯碎作为城市意义纽带之一的传统仪式,城市不再是一个同质的共同体,而是异质化了,
   在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在能更好营销城市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的历史和现代这两个维度,更应该重视哪能一端?如果是历史,那又如何将现代的因素溶入其中,使城市的面貌得以整全的呈现?这是一个两难。
   2 兼顾“自我”和“他者”
   探究城市特质在历史与现代两个维度的不同面貌更近乎于一个社会学课题,它主要侧重于最大程度上展现城市的本来形象,还原城市面貌。但在现今城市形象学的研究中,这只是一个方面,探讨、打造城市形象无疑有其另外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打造良好出城市形象无疑意味着塑造了一张营销城市的“名片”,这对疏通城市对外交流通道、塑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城市形象的研究不仅在于还原城市的本来形象,正在于向城市的他者展示自身,这就必须把他者对城市的看法纳入研究视域,迎合、吸引他们的眼球。简言之,最好的城市名片不在于最大程度上展现城市的原本形象,而是展现城市在他者视域中的最佳形象。
   无疑,这使构建城市形象这一命题带上了消费意义,城市就像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必须要最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也就是城市的他者)的注意,这就要关注他者的心理、情感结构,在构造城市形象中尽量满足其消费视野,以使城市更为“畅销”。
   消费意义上的城市无疑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波德里亚指出,现代消费已不是一种物质实践,而是由一些特殊符号构成的系统行为。“(消费)的整个艺术就在于耍弄商品符号的模糊性,在于把商品与实用的地位升华为‘氛围游戏’”[2]简言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已经被悬置了,其符号价值,也就是在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成了首要之物。我们消费的只是在差异性中表现出来的关系,而非原初的物。
   本文无疑探讨波氏理论的学理合法性,但借用其消费“关系”而非“实物”的视角来看现代城市形象的消费意义,无疑极具启发意义。在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中,打造城市形象意味着尽量满足他者的期待视野、构建城市与他者的关系,但既然我们为了满足“他者”心理而设计合其口味的城市形象,那么,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原初形象便缺场了。比如近几年来,我国南昌、成都等城市都把“绿色花园城市”作为城市形象的预期图景,也借此向世界展示良好形象,当然,建构生态城市是我们无可否认的美好意愿,但如果把这作为消费性的城市名片来看,则与城市原初的形象、与其作为历史性共同体的特定内涵并无关系,而是国际“文化市场”愈加高涨的绿色呼声的应和物。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城市名片自然能适应他者对城市的期待视野,而使城市在国际舞台上能展现自身良好形象,但毕竟,因为缺乏了自身的原初特质而失之空洞,因为任何城市都可能把“绿色城市”作为城市名片,这也就失去了城市特色。
   在城市形象的探究中,如何打造出一张最为恰当的城市名片,即考虑到“他者”的期待视野,又兼顾到城市自我的本原形象,兼顾到城市的独特内涵,这无疑是一个难题,也是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第二个两难。
   3 结语:
   本文简要谈到了城市形象建构中的两个两难,它们并无绝对的解决之道,但探究问题的根源,同样极具理论及实践意义,尤其在城市形象设计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也许重视历史、加强挖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方能更具长远的现实效用。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2006年第三版。P102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2008年第3版,P4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6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