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动态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进度,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加深,未来的建设重点将逐渐由贸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本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动态效应。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直接投资 动态效应
一、引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新生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我国参加的第一个体制性、紧密型并起主导作用的自由贸易区。CAFTA的构建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进度,同时更加巩固了东亚及亚太地区整体的经济实力以及凝聚力。这将为中国、东盟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进展较快,目前已经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并且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加深,未来CAFTA的建设重点将逐渐由贸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现状
(一)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东盟国家对中国进行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且投资金额逐年增长。东盟一直都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之一,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上,目前东盟已经成为中国第六大外资来源地。
从表1可以看出,东盟对华投资自80年代后半期逐年增长,1993年进入投资高峰期,从1992年的2.8亿美元跃升到10.2亿美元,并且以后每年都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危机的打击,东盟对华的投资逐年大幅下降。其中1999年、2000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同比下降22%和14%,仅为32.9亿美元和28.4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CAFTA框架的建立以及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东盟对我国的投资增长开始逐渐恢复。自2003年起,东盟对华投资金额持续上升,并且一直维持在29亿美元以上,特别是在2007年,已经突破40亿美元,达到43.9亿美元。据海关统计,截至2007年底,东盟各国对华投资项目30963项,合同外资金额1037亿美元,实际投资累计金额已达470亿美元。2008年投资额达到5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4.4%。相比较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于2008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东盟对华投资的影响不大,虽然2009年投资额略有下降,但是仍然高于2007年的投资水平,2010年上半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已达到31亿美元。
虽然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总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源于东盟的投资占中国外资流入的比重却是逐年下降。自1998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比重达到9.2%的顶峰后,就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到2005年,所占比重下降到历年来的最低点达4.3%,2006年以后,比重才有所叫升,其中,2008年这一比重为5.9%。
从国别上看,东盟十国对华投资的表现很不平衡,投资来源同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五个成员国,占东盟对华投资的90%以上。图1为1999-2008年东盟各国对巾国直接投资比重图,其中,以新加坡投资比例最大,达72%;其次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由于新加坡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对华投资,截至2007年,新加坡累计在华投资项目16615个,占我国引进项目总量的2.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3.91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22%。2007年,新加坡在对华投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八位。2008年,新加坡对华投资更是大幅度的增加,在对华投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实际投资金额44.35亿美元,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对华投资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位。
从投资领域上看,东盟对华投资仍以垂直一体化型直接投资为主,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多为“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类项目,产品多为出口。另外,第三产业中的饭店、酒店和住宅等房地产开发项目,也是东盟对华投资热点。东盟在华投资初期,主要是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和组装转移到中国大陆。纺织服装、鞋类、电子电器组装、家具制造、石化产品、钢铁产品、饲料加工等是东盟对华投资比较集中的部门。近年来投资领域逐渐扩展到第一和第三产业,如对热带农作物和花卉栽培、水产品养殖,以及保险、零售等服务业的投资。
从东盟对中国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比重上看,自1999年后,东盟对中国投资占中国外资流入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在2006年才有所上升。而中国外资流入并未因CAFTA的建立而显著增长,这也可以说明,至少在短期内,CAFTA的建立对于东盟对华投资的促进作用还不是很明显,预计长期内会有所体现。
从东盟对华投资的国别看,虽然占前几位的仍是印尼等五国,但是CAFTA《框架协议》签订后,五国对华投资占整个东盟对华投资的比重已有所下降,五国外的其他国家对华投资比重在小幅度的上升。正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墨西哥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一样,CAFTA的建立使不发达国家获益更大。预计未来东盟较为落后的几个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并且对华的投资比重会进一步增加。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
与东盟对中国大量投资不相称的是,自中国政府批准对东盟投资以来,由于受中国资本项目管制的影响,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规模较小,双方投资流向主要是东盟资金流向中国。
我国对东盟的投资在2000年以前仅属于试探性的,投资项目并不多,金额也不大。1995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1.37亿美元,仅占东盟吸收境外投资的0.76%。由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0年和2002年出现了撤资超过投资的现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东盟各国市场信心恢复,各国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颇有成效,2003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开始复苏,恢复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且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2003-2007年,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50%。
近几年,我国对东盟的投资不仅总量增长,占东盟外资流入的比重也逐渐上升。1995年源于我国的投资占东盟引资的比重仅有0.58%,到2008年,中国对东盟投资达到14.4亿美元,占东盟当年吸引外资总额的2.4%,如表2所示。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东盟投资占东盟外资流入的比重仍较低。
从国别上看,我国的直接投资在东盟各国分布也极为不平衡。我国对东盟的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老挝和越南,对四国的投资占我国对东盟
投资额的72%。其中,新加坡作为东盟成员国中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有着稳定的政治局势、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的金融服务等,成为我国对东盟投资的首选。截至2008年末,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的前20位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以12.5亿美元位列第五位,印尼以1.74亿美元位列第十位。此外,2007年中国对缅甸投资由2006年的1264万美元激增到9231万美元,可见,未来缅甸将是中国对东盟投资的新的增长点。
从投资领域上看,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在不断拓宽。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国家主要是在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上投资。此后,投资领域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而且投资形式也由直接投资发展到包括技术投资、BOT等多种形式。2008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约占投资总量的30%,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泰国、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国家;其次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13.5%;之后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12.2%)、采矿业(10%)、建筑业(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等。从2008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和金融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占据投资存量的前三位,如表3所示。
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看,无论是总量还是占东盟吸引外资的比重方面,一直都处于较少的局面。2003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和比重开始增长,这与金融危机前中国对东盟投资持续降低形成了对比。《框架协议》的签署可以说对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在《框架协议》签订后,中国对东盟投资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到2008年,中国对东盟投资总量虽有大量的增长,但占东盟吸引外资的比重仍未超过3%。这表明,建立CAFTA对中国对东盟的投资的促进作用并不大。从中国对东盟投资的国别与领域上看,主要是针对东盟最发达与落后国家进行投资。我国对新加坡等经济较为发达国家投资,主要是为了提升一些我国较为落后的行业,如金融业;我国对落后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一些产业进行产业转移。预计投资的便利化会使得未来我国对东盟经济发展处于两端的国家的投资继续加大。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的动态效应分析
(一)规模经济效应
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生产,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使企业享受低成本的投入和高收益的回报。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各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转换,双方的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CAFTA整个区域面积达141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已经接近19亿。若以人口计算,它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区,其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2008年中国与东盟的GDP分别为4.3万亿美元和1.5万亿美元,整个区域的GDP已经达到了5.8万亿美元,已经超出了建立CAFTA初期时预测的2万亿美元。对各国企业来讲,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以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企业通过自由贸易区这个稳定的大市场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并且每个国家都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各自生产较少的品种,则每一件产品都能扩大生产规模,以此取得规模经济产量,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跨国公司因新开业所支付的固定成本。规模经济形成的成本降低对区外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引发区外跨国公司对区内的投资。
(二)政策预期效应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制度性的国际条约和协议作为保证,对于参加的各方来说一旦做出承诺就会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意义,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作为开端,该框架协议在投资方面列明了投资便利化、自由化的目标及措施。这一协议以制度性的国际公约作为保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区内外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及稳定的政策预期前景。目前,中国与东盟已经达成共识,2009年8月在曼谷签署投资协议,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表明中国和东盟国家将会更加稳定、快速地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承诺开放各自市场并逐步合二为一。这种有利的政策预期无疑对扩大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非常有利。
总之,通过这些投资自由化措施的实行,一体化区内的投资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将增强区内对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三)经济增长效应
经济增长是保持外资持续流人的动力。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的贸易扩张效应会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将形成近5.8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与东盟GDP增长率较为稳定,且在近几年要高于世界GDP增长率,特别是在2006年,中国与东盟GDP的增长率是世界的4倍。这对于吸引区外投资无疑是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出口市场主要依赖欧美的中国和东盟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和东盟的经济都经历了严重的下滑。但是,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出,2009年中国经济保持了9.1%的增长速度,东盟国家通过加强与中国的投资合作,也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经济增长情况都好于预期。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使得中国与东盟经的相互依赖性加强,双方通过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相互合作,尤其是深层次的投资与货币合作,双方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
(四)技术扩散效应
技术扩散效应引发的跨国公司对区内的投资增长,主要是投资来源国为了获取东道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的直接投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对东盟各国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锐减,导致东盟各国许多传统产业被淘汰。为了稳定经济,保证增长,东盟各国都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来应对这种不利局面,东盟各国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由于中国在产业转型和升级方面起步较早,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中国对于东盟具有广泛的同质性和地缘经济向心力,东盟国家为获取产业优化所需技术和人才无形资产,也加大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我国处于对行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需求,对东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经济发展处于两端的国家,对新加坡等经济较为发达国家投资,主要是为了接近一些我国较为落后的行业,如金融业;对落后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一些产业进行产业转移。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投资的便利化会加大双方的投资力度。
四、结束语
随着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逐渐完善,投资自由化、透明化的措施得到实施,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创造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区内成员在引资方面的收益将会增加,投资效应预期为正。从动态效应的角度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完善的投资政策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未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长期吸引外资的动力十分强劲,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若希望在投资领域取得更好的效果,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建设,以便使未来吸引外资方面的更好前景变为现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