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 客观合理地评价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对该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波特教授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理论,结合我国建筑产业的现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如何提升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建筑产业 钻石模型 国际竞争力评价
  
  恰当而准确地评价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根据建筑产业自身的特点,在基于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提升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在构造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时,我们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目的性、可行性等原则,选取了反映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反映产业竞争结果的两类指标作为评价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指标。前一类指标主要采用定性方法评价,具体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机会和政府等六个单项指标;后一类指标主要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包括产业市场份额、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增加值和产业高级化程度等指标。
  
  一、影响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评价
  
  依据波特教授的diamonds framework分析框架,我们将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基本决定因素以及机会与政府两个辅助要素分别对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一)要素条件情况
  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可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basic factors) 和高级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王育宝等,2005) 。在建筑产业发展的初期,基本要素如廉价劳动力供给等对企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发展对基本要素依赖程度逐渐下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高级要素包括现代化技术、高科技人才、尖端学科的研究机构等。
  从基本要素角度看,中国建筑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据统计,2004年中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达3800万人,这无疑给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一大优势。
  从高级要素看,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弱点却十分突出。一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施工现场劳务层作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没有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较大比例。据调查,经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的农民工,全国只有74万人,仅占从业乡村劳动力的3.1%;二是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偏少,企业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按2000年底3400万人计,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5.34%和4.92%,这一比例低于制造业和采矿业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缺乏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缺少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四是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推广力度不大,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虽说建筑企业动力装备率自1989年的3.74千瓦/人发展到2003年的4.9千瓦/人,建筑业技术装备率自1989年的2341元/人发展到2003年的9957元/人,但是与2003年同期建筑业年总产值23083.87亿元相比,技术装备水平极不相称,且远远落后于制造等行业;五是科研基金不足,没有形成企业的科研中心,技术开发缺乏后劲。我国2000年和2001年建筑业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0.0414% 和0.0357% ,而日本建筑业1995-2000年R&D费用占建设总投资的比例在0.28% 左右, 韩国建筑业2000年的R&D费用占总投资的比例为1.26%。
  
  (二)需求条件情况
  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我国建筑产业而言一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伴随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建筑产业的需求逐年增加,这种旺盛的需求态势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得以保持,也对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统计数据看,1978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为17.9%,1998 年为33.35%,2005年达到43%,近几年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在1.2%左右。国家“十一五”规划指出,201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8%,平均每年增长1 个百分点。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加大对住宅、交通、城市管网、水、煤气、邮电等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其中住宅、交通和城市管网需求对建筑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三)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状况
  建筑业涉及的相关产业较多,包括相关的研发、设计、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等数十个产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程建设监理等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国从事工程咨询的机构有3000余家,仅“九五”期间,勘察设计行业共完成了10多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工程勘察设计任务,营业收入1600亿元,完成工程总承包合同额683亿元,国外工程合同额89亿元;1988年我国开展工程建设监理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有工程监理单位6300多家,监理从业人员约25万人, 2002年实行监理的工程覆盖率全国约为68%。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企业是否有一个科学战略和合理结构,以及行业内部充分的竞争机制,也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外大的建筑公司一般都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股份公司为主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完备的公司治理和监督机构能保证公司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高效运转。而这些恰恰是处于经济转轨期的中国建筑企业无法比拟的,由此也导致了公司管理水平方面的差距。中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熏尽管不再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开始股权改革,但由于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还没能充分调动起来,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没有得到很好优化,这往往使中国建筑企业的目标不明确、效率缺乏。而且在一些工程行业,如铁路工程,国有建筑企业对其承包具有相对的垄断性,造成建筑企业内部的竞争缺失,这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因此,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产业的竞争力存在相当的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加强改革和优化的力度。
  
  
  (五)机会与政府
  机会和政府这两个辅助性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建筑产业而言,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都对产业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宏观政策鼓励建筑企业积极“走出去”,大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对外经营规模。大力提倡工程项目总承包,要使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型建筑企业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与国际接轨,提高国内工程建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的措施,以援外合资合作基金为基础设立“走出去”风险基金;加大外贸发展基金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财政对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的贴息资金和保函风险资金;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管理、信用升级和资金杠杆作用,提高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和服务功能等。这些政策对国内建筑企业的海外扩张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加入WTO的良好机会与政府“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支持,势必成为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助推器。

  
  二、中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产业市场份额
  产业市场份额主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来反映。由于《工程新闻纪录》(以下简称ENR)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尽管其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统计有局部性,本文仍采用ENR数据分析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企业进入ENR 225家最大承包商的数量逐年增多,由1996年的27家增加到2005年的46家;营业额逐年增长,由1996年的40.61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0.67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也在逐步增长,由1996年的3.2%增加到5.4%。说明我国的建筑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但是,不论从国外营业额还是从比例来看,我国建筑企业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从营业额看,以2004年的ENR统计数据为例,中国建筑企业88.32亿美元的总营业收入尚且少于排名第五位的一家法国VINCI(万喜)公司的92亿美元。与排名第一的德国Hochtief 公司相比,上榜的49家中国企业国际业务营业额总数只占该公司国际业务营业额126.32亿美元的69%。从国际建筑业营业额比例看,按产出价格计算,中国仅占6%,而美国占21%,日本占20%;若计算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中国承包商只有在亚洲(16.8%)和非洲(14.7)尚占有一定的百分比,在庞大的欧美市场却只占“九牛一毛”。 可见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从这一指标分析,说明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 产业盈利能力
  产业的盈利能力可以从产业利润总额和产业资产利润率两个方面来分析(见图2)。首先从产业利润总额看,可以看出建筑产业的利润是逐年增长的,从1999年的不足300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800多亿元。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的盈利额在逐年上升,增长速度也比较快。我们再从单位产值利润率来看,利润率也呈现一种逐年增长的态势,从1999年的1.5%到2006年接近2.5%。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率是非常低的。这主要由于我国建筑企业的利润来源大都来自竞争激烈而利润微薄的建筑施工环节,对现在建筑承包价值链条向施工前端和后端转移的趋势把握不好,对具有高附加值的融资承包模式像BOT、PPP、EPC等项目很少有涉及。从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分析,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还需要对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开创更多的利润增长点,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
  
  (三)产业增加值
  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目前建筑业增加值采用分配法(收入法)计算(见图3),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计算。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产业增加值自1993年以来一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2005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为10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建筑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左右的比例,从图3可以看出1993到2005年占GDP的比例保持在5.5%-6.5%之间波动。这足以说明我国是建筑业大国,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从产业增加值方面的指标来看,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潜力巨大。
  
  (四)产业的高级化程度
  产业的高级化程度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产业生命力及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目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3800万人,从业人员相当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和的1.85倍,是美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5倍。然而,我国建筑业的年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的20%。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还不到工业及电力、煤气业的三分之一。建筑业目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说明它还是所有工业部门中劳动密集特征最明显的领域,它还不是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它的生产力要素及其结合的方式尚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建筑产业的劳动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劳动率水平对提升建筑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建筑业市场巨大、建筑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建筑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高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比例不高、市场需求巨大、相关联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战略及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有待加强、机会与政府政策良好。从国际竞争结果看,中国建筑产业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不高、盈利能力不强、产业的高级化水平偏低,但产业增加值增长很快,说明现在中国建筑产业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但是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针对本文关于建筑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培养人才,提升产业的高级化水平。
  人才是任何一个产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要改变建筑业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套科学的用人、留人的机制,切实提高建筑产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要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使他们了解国际建筑市场规则,具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这将有利于提升建筑产业的高级化水平、提高开拓向国际市场的能力。总之,人才的培养和我国建筑产业高级化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他们都对我国建筑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极其的重要意义。
  第二,创新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盈利能力。
  要提高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就要改变现在我国建筑产业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单纯的工程施工的价值产生模式。从建筑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根据现在建筑产业价值链向工程施工上下环节移动的国际趋势,开创如工程融资、咨询、服务等新的获利点;跳出仅靠低价承包施工项目的“红海”,开创具有更多利润附加值的经营模式的“蓝海”,大力推行如BOT、PPP、EPC等新的国际工程经营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盈利能力。
  第三,优化产业战略、结构,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
  要扩大我国建筑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就需要优化我国建筑产业的战略和结构。我国的建筑产业的战略应该定位于不仅要扩大和巩固现有的亚、非、拉地区的市场份额,而且要大力开拓欧美地区的高端市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现有的单一的以施工为主和以设计为主的企业结构,组建一批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综合性工程总承包企业。通过企业结构的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建筑企业,这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产业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从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参考文献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ichael E. Porter,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Engineering News Rerecord,USA,1996-2006.
  《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5年版,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平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王育宝,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2期。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年度报告2004》。
  建设部编:《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研究报告》,2003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5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