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原因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殷越男

  摘 要: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随着中美贸易的迅速发展在不断地扩大,并已引起了美国高层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美中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统计方法、转口贸易、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理性看待,相互理解,共同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关键词:贸易逆差;产生原因;理性看待;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2-0064-06
  2005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硝烟刚刚散尽,经历了短暂的平静之后,由于美国商务部于2006年2月10日对外贸易统计报告的出炉,一石激起千重浪,又使刚刚平静的中美贸易关系,泛起新的波澜。按美方统计,2005年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为7 258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赤字达到了创纪录的2016亿美元。仅就一个中国与其构成的贸易赤字就达到了逆差总额度的将近1/3。这一结果的推出,使得双方刚刚舒展的神经重新紧绷了起来。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甚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尽管美国对华出口连续3年保持了增长,但就目前来看,双边贸易关系为两国提供的机会仍然‘不公平’,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中国未能信守某些承诺,包括知识产权执法不力,对国内某些产业政府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扶持,以及不履行某些开放市场的承诺等”。并进一步声称:“中国在与世界的接触中获得了收益,但是,为了保持经济和政治上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必须为解决过去4年来,全球迅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全球不平衡承担自己的责任”。
  虽然波特曼的这一番话未必完全正确,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高层对美中贸易逆差过大的极度焦虑。面对中美经贸快速发展,贸易摩擦有可能再度升温的紧张局势,进入2006年2月以来,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就一些影响中美经贸关系的重大贸易问题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中美同意在商贸联委会框架下成立中美高科技与战略贸易工作组;启动并加强了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签署了《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谅解备忘录》……。2006年4月11日随访的中国企业代表团就美国13个州、14个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贸易投资促进活动,签署采购合同或协议108项,总金额超过了162亿美元。这一切都能显示出中国政府为扭转中美贸易失衡所表示的诚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在自然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致使20多年来中美贸易持续增长。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06年以来,中美贸易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我海关资料显示,仅1-5月份,中美贸易额已达到了973.7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其中中国对美出口738.2亿美元,同比增长26.6%,进口2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中美顺差达到了502亿美元,同比增长29.O%。截至2006年5月底,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到了50 289个,合同内资金额共计l 163.2亿美元。同时,中国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也呈增长趋势,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在美直接投资达7.92亿美元。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双边经贸关系中出现一些暂时的不和谐和摩擦也是难免的,甚至可以说是正常的。为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双方首先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就当前双方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以求共同推动中美经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两国统计方法上的差异,也有双方贸易方式、贸易结构、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导致新的国际分工出现等多种原因。
  
  一、双方统计标准不一致造成统计结果不一致
  
  1.进出口产品统计数字对美贸易逆差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以来,中美就双边对外贸易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且争论至今。按中国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到了2116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亿美元。但是按照美方的统计数字却显示,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为285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为2434亿美元,自美国的进口为418亿美元。再如中国海关统计,美国于1993年首次出现对华贸易逆差,金额为62.76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了1142亿美元,是1993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的18倍。而美方统计,美国从1983年就开始出现了3亿美元的逆差,到2004年猛增至1620亿美元,到2005年又突破了2000亿美元,达到了创纪录的2016亿美元。并且认为是首次出现贸易逆差的1983年的672倍。
  以上两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美双方统计数字时所采用的标准不一致,其呈现的特点是:(1)美方统计的贸易总额大于中方统计的贸易总额;(2)美方统计的逆差数字大于中国海关统计的逆差数字;(3)美方统计的中方出口数字大于中方统计的出口数字,而美方统计的中方进口数字却小于中方统计的进口数字。由于美方采用的统计标准与我方采用的统计标准不一致,从而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科学性和可比性(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有意被夸大的可能性)。
  据我方了解的情况是:中国产品在出口时一般使用的是离岸价格(包括货物的成本、路途运输费和装船费),而美国的产品在出口时使用的却是船边交货价格(只包括货物的生产成本和路途运输费,不包括装船费)。按世界银行的估计,同一批货物,采用离岸价计算的出口价格要比采用船边交货价至少高出1个百分点。因此说,同一批货物的出口用不同标准进行统计,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有时得出的结果相差还会很大。这也就是说,在美国的统计结果中,应该将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减少相应的百分点;而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加大相应的百分点。只有进行了这样的较为科学的修正之后,对于来自(美中)两个不同国家统计的结果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2.经中国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逆差的影响 每年经香港转口至中美两国的货物很多,通常称这类贸易为转口贸易。经香港转口的这类贸易,同样也会由于两国统计方法的不一致,导致统计结果不一致。
  中国每年对外公布的进、出口商品的额度仅仅限于直接贸易:即中国生产并直接销往美国国内的产品,对于由中国生产、但是经香港进出口商购买后再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并不统计在中国的出口产品额度中。这一点美国倒同我们取得了完全的一致;即由美国生产并直接销往中国的产品计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统计。美国生产,经香港进出口商购买后销往中国大陆的产品也同样不计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但是,美国的进口数据则既包括直接贸易,同时也包括间接贸易:既包括由美国直接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同时也要包括经香港进出口商手中

进口的中国产品。这种统计结果显然使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数额无形中被增大了许多,最终导致美国统计的贸易逆差不合理地被放大。
  3.经中国香港转口产品的加价对美贸易逆差的影响 香港的进出口商对于产自美国和产自中国的产品增值加价的幅度也不一致。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因此来自中国的产品价格普遍偏低。对于这些来自中国的产品当进入美国时,考虑到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他们对于消费品的价格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因此,香港进出口商对于来自中国,并且即将进入美国消费市场的中国产品增值加价的幅度一般较高。相反,对于产自美国的产品,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高,因此美国产品价格普遍偏高。对于这些来自美国的产品当进入中国大陆时,由于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承受力较低,因此香港进出口商对于这些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产品增值加价的幅度一般不是很高。
  有资料显示,经香港出口到中国的美国产品,增值加价的平均幅度为9.6%;而经香港出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增值加价的平均幅度一般为27%。这种增值加价幅度的差异,也就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对于美国贸易逆差的影响。无论是单纯对于出口的产品,还是通过转口贸易的产品,还是转口贸易产品的不同增值加价的幅度差异,都对增大美中贸易逆差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我们认为,中美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统计标准,不能科学地、严格地反映中美双边经贸关系的真实情况。大量的事实也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果没有一种共同遵守的统计准则,双边贸易的平衡与不平衡,不能真实地反映两国贸易的全貌。中美贸易有可能会随着中美之间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统计方法的不一致,所造成的贸易不平衡也一定会越来越大。
  
  二、中美两国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导致的贸易不平衡很难消除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美国已经将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逐步淘汰和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从美国整体产业状况来看,美国经济现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可以说美国现在是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美国跨国公司已经渗透到各国和地区的几乎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他们正在以全球市场为舞台进行资源、资本、人才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由此判断,美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承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来的一些中低端产品的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对美国来讲,中国经济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高附加值产品,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据摩根士丹利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物美价廉的日常生活品,一年将能为美国消费者节省1000亿美元的支出。 每年大批量日用生活必需品的进口,也是引起美国贸易逆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缩小贸易逆差,首先应减少该类产品的大批量进口。但事实上,美国生活必需品的90%美国本土早已不再生产,这意味着美国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也势必会从其他国家进口。然而,中国产品的物美价廉早已深受美国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是消费者的选择,而不能算作生产者的过错。
  
  三、中美贸易不平衡不能忽略服务贸易的存在
  
  当谈到中美贸易不平衡时,美国反复强调的是货物贸易,而对于属于美国出口强项而属于中国出口弱项的服务贸易则往往不予提及。
  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具有极强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服务贸易定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据美国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总出口增速在11%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增速竟达到了20%。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到了16亿美元,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逐渐兑现,我国服务市场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对外开放,如果能把美国服务贸易的贡献一并加以考虑,美中贸易逆差应该减少。
  
  四、贸易方式不同使得贸易不平衡现象加剧
  
  美国是拥有世界级知名品牌、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产业量最多的国家。据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年“世界百强品牌价值排名”中,美国有58家公司榜上有名。而中国企业则无一家入选。在全球75个世界级名牌产品中,美国占据了42个。此外美国拥有着世界发明专利的50%以上。而中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目前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有约不足万分之三,也就是说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
  中国经济要发展、要前进,需要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专利,但是,在短时期内仅凭中国自己的力量确实还不够。还需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大力支持与援助。美国的很多高技术专利产品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但是美国长期实行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对华限制政策迫使中国只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也是导致美国对中国出口总值不能大幅度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每年的出口量虽然很大,但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增长模式,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出口总额中55%以上的产品来自于加工贸易。而在加工贸易中,85%属于外商投资企业所有;二是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的出口产品属于贴牌生产;三是在高新技术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到了85%以上。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因此每年不得不将出口产品价格中的很大一部分缴于专利所有者或核心技术所有者。如中国是DVD生产大国,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因此对于每台售价32美元的DVD,其中专利费18美元,生产成本13美元,中国所能得到的利润仅仅为1美元。正如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看上去中国好像从贸易中获得了很大的回报,但实际上最大的赢家是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
  
  五、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与美国的贸易逆差
  
  中国改革开放27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一直占中国引进外商投资的60%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加工中心”。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将大量零部件运到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对美欧出口。所以中国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贸易都是逆差,而对于欧美国家的大量贸易则构成了顺差。中美之间贸易顺差的很大一部分是亚洲经济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在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政策感召下,美国的世界五百强的绝大部分企业也已登陆中国,他们同样看好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拥有13亿人口的广大市场以及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不同,也使得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了极强的互补性。美国通过跨国公司把部分产业(夕阳产业)转移到了中国,对美国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通过这种方式中国承接了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为美国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腾出了空间。这也就使得过去美国通过货物贸易直接向中国出口产品,现在则越来越多

地转变为利用在华的投资企业生产并在中国本土上直接销售,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美国公司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所占份额,相对也大大减少了美国对华的直接出口。但遗憾的是,这一贸易方式的变化,并未在双方的对外贸易统计数字上得以体现,既无法增加美国统计数字中的出口总值,也未增加中国统计数字中的进口总值,从贸易收支平衡上考虑,得益的显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
  30多年来,美中贸易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国际产业调整的结果,也是大规模、广泛地进行新的国际分工合作的必然产物,美中贸易逆差不会损害美国的经济。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是美国市场的需求所致,有利于美国广大的消费者,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补充。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对美国的这种贸易逆差具有切实的了解,他认为,美国贸易的逆差从根本上来讲,并不是赤字,而是盈余。法国经济学家雅克吕夫也说,美国可以任凭贸易赤字居高不下而安然无恙,美国的贸易赤字可称之为“无泪的赤字”。
  
  六、加强相互理解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由于外资企业是出口的主体,这种出口是外国资本、技术、标准、品牌、销售网络等与中国劳动力相结合的产物。除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出口更多地体现的是广义外国生产要素的竞争力,而不是中国的竞争力。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基本上是外国生产要素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而采用了“中国出口”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中国出口的绝对数值。产品优势与销售渠道作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两大核心因素都属于外资企业所有。在这种贸易方式下的“中国出口”仅仅是只有中国国家的地理意义。
  关于美中贸易逆差问题,必须承认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要具体分析贸易总额和贸易不平衡背后的实际财富和利益分配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较大,但美国受益始终大于中国却是铁定的事实。由于中美经贸关系中两国之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双边扩大经贸交往是互惠互利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种贸易方式的改变,是美国通过他们的脑力劳动,而中国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的新的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直接投资的贸易方式,使得美国比中国获得了更多的财富积累,虽然中国通过这种引进外资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与美国差距日益拉大的前提下实现的。
  客观地来讲,作为一个生产能力庞大的国家,中国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国际市场,毕竟国际市场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中国巨大的生产力对任何一个国家造成的冲击都可能是巨大的,极易引发不满和摩擦。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均衡是很重要的,中国需要在投资和消费方面寻找新的出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采取制度创新,自主技术创新培育国际化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及时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政策,适度加大进口和重视内需的作用。同时,也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贸易不平衡,同时还可以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经贸往来。一旦在经济交往中出现摩擦,双方一定要冷静、理智地从贸易大局出发,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友好磋商谈判以达到解决。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今天,不能仅仅满足于摆脱贫困和造就一个经济大国,要以尽早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建设经济强国为最终目标。
  当前中美经贸交往迅速发展的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深化互利合作。在合作中,双方都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客观看待和处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中美经贸关系将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往来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扩大,中美相互间的依存度也将进一步提高,这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经济结构关系也将预示着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中彼此都有着巨大的实际利益,美国把部分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也构成了中国产品能够长期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基本保证。这种经济关系也就构成了两国长期合作和繁荣的基础。中美双方应加强相互理解,共同为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健康发展而努力。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66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