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高年级聋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倩

  【摘要】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是聋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建议使用比较法。运用比较教学法,能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助其建立系统的知识网络。本文重点阐述了比较法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高年级聋生;语文素养;比较教学法;教学运用; 类比阅读;对比阅读;参与式
  
  语文学习对于失去听力的聋生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然而大多数聋生对语文都有畏难情绪,且越往高年级升就越“怕”学语文。聋校语文教师也深有此感,怎样提高聋校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聋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个聋校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也曾尝试过很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实践经验,在此向大家强力推荐比较教学法。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语文学科的比较教学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找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法更适用于高年级聋生。具体操作如下:
  
  1 类比阅读
  类比阅读是指把某方面相类似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1.1 思想内容相似。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描写了一派生意盎然、如诗如画的春景。为了尽可能地保留词的韵味,笔者没有要求学生翻译词句,但不翻译成白话文,聋哑学生又怎能理解透彻呢?笔者于是联系到曾经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引导学生从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联想到《春》中展现的一幅幅具体而形象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样以白话散文来理解古诗文,既温习了旧知识,又能带学生入情境,不用通过干巴巴的翻译便可令其充分感受到春的喜悦。
  1.2 表现手法类似。学习课文时,将采用了相近或相同表现手法的文段归纳到一起,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促其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如:《落花生》和《紫藤萝瀑布》都采用了借物喻理的手法,学习时可以让聋生举一反三,并仿写作文。
  1.3 人物形象分析。《阿长与<山海经>》和《背影》被组编在同一个单元中,学生们发现“长妈妈”与“父亲”两个人物形象是异中有同。首先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来看,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接着探究一下通过这些手法所体现出来的人物思想情感――都体现了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疼爱之情,及作者真挚的思念之情。最后还可让大家谈谈读后的感想――我们应该学会关爱身边的人,体恤长辈的心。
  1.4 字词的相似用法。字词的比较尤其适用于古文学习。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句“主人日再食”,学生对古语词“再”不易理解,总以为该译成“又一次”。于是笔者顺便提了一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学生很快就明白这里的“再”是“二”(两次,两顿)的意思。
  
  2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把题材相同或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它的应用范围更为宽广。
  2.1 思想情感的对比。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和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都是写春景,但体现的思想情感却截然相反。晏殊的是伤春之作,感叹时光流逝,年华不再;而苏轼的词积极乐观,告诉人们不必感叹时光流逝,人生还可老当益壮。
  2.2 体裁的对比。文章题材相同,但因体裁不同,其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把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中的“卢沟桥”选段与散文《夜宿卢沟》相比较,学生就会对说明、描写和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风味,如小说和纪实文学的比较、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比较、诗歌和散文的比较,都会读出趣味来,而且比单一文体的阅读要多长几分见识。
  2.3 表现手法的对比。比较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领会表现手法为主题服务的原则。例如同是沈从文的作品,同是描写乡下年轻女子的两段话: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云南的歌会》)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前一段以写实为主,工笔描绘人物的面容、牙齿、衣饰,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后有一段话侧重写虚,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2.4 艺术形象的对比。《海燕》中塑造了各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对比最鲜明的是“海燕”和“海鸥、海鸭、企鹅”。“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胆怯的“海鸥、海鸭、企鹅”则象征着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象征意义本不易懂,但一经对比,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里,笔者还想提一下《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是说明文,所写的对象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形象”,但也可作为“艺术品”来看。苏州园林和故宫这两类建筑的艺术风格迥异,加以对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精巧典雅”和故宫的“宏大壮丽”,领悟到“美”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教师还可继续引导:苏州园林的主人都是一群文人雅士或退隐的官员,而故宫是封建帝王的居住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尊贵显赫。这么一来,学生还能领会到艺术风格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2.5 字词的比较。这一点类似于字词的推敲,能让学生学会揣摩、锤炼语词,做出最佳的选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的版本是把“见”换作“望”,可叫学生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很明显,“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中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另外还有多种比较阅读形式,如文章结构的比较,同一作品前后两稿的比较,不同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比较,等等。如果常开展比较法教学,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慢慢养成用比较法思考问题的习惯,就定能使聋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赵国求,《论思维的外化及其传播方式》
  [2] 上海市铁岭中学 赵瑞芳,《浅淡中学语文的比较法教学》
  收稿日期:2008-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