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课后练习 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我国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正逐渐向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综合性教育理念转变。新课标中指出,今后的教学应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培养综合型学生来开展教学。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也易于管理,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时期,而课后练习在此方面有着很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文素养;问题;提升途径
   一、 前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课后练习题,之所以会设置课后练习,是因为其明确指出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并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明确课文主旨,理清课文思路等,甚至有些还蕴含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虽然如今的教学辅助资料种类众多,但真正与教材紧密相关的还应属课后习题。
  二、 语文素养概述
  当前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使学生养成学科素养,以小学语文素养为例,是指学生所具备的与语文相关的能力、情感等,其涵盖了多个方面,具体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品质以及情感;学习习惯、语感以及对语文知识的运用等。当学生渐渐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后,不仅会对其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更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三、 课后练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后练习得不到重视
  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利用在课后练习上的时间并不多,基本都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或是针对生字、生词、阅读与写作方面进行巩固练习,而课后练习往往是一笔带过。这样一来课后练习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少,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多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够重视课后练习。
  (二) 缺乏衔接性
  能够被收录到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课后练习也是一样,其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能够起到指明预习方向的作用,具有很好的衔接性。但是部分教师却没有将其衔接性发挥出来,导致课后练习与教学有些脱轨。
  四、通过课后练习提升语文素养的相关途径
   (一) 依照“课后练习”落实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一样,若学生能够自己做好预习功课,那么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会轻松很多。鉴于小学生的精力和知识储备量有限,最好的预习方式就是根据课后练习来进行预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在最后的部分都会给出生字表,字数并不多,但都是必须掌握的,其中还包含了拼音和笔画。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能够通过拼读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也能够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认字和写字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部分,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应充分重视起来。另外,在学生学习生字后,就可以自行朗读下一篇课文,并在自己不会的地方做上批注,当教师讲解的时候自己会更加印象深刻。
  (二) 依循“课后练习”理清课文脉络
  阅读文章时是否能夠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否理清文章思路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课后练习中有一些思考题则正是为了此方面而存在的,有暗示也有明示,只要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就能够在文中找到答案。如在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个课后习题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通过分析此题,不仅教师有了更明确的教学方向,学生也能够知道自己在阅读课文中应注重哪些部分。课文阅读后,学生大概能够找到一些关键性的心理情感词语,如父亲经历了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只要确定了这些,学生也就大概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 依据“课后练习”巧设教学环节
   1. 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往往可以带来好的过程和结果,教学中亦然。新课的导入就是一堂课的开头,若教师能够事先很好的研究教材,确定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以及教学中要使用的方法等,再结合学生的大体情况,依托导入方式来实现一个个有趣生动、紧贴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因为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学校内的教学工具、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等来决定,较为常见的有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语言导入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严格控制时间,切勿在导入中浪费过多时间,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2. 课堂讨论
  教学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其需要教师、学生以及教材来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教学互动是极为重要的,互动的形式之一就是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对于提升思维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效果。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多种问题的讨论,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找出一个思考题,并围绕此问题与学生们展开讨论,这样也不会出现偏离课文的问题。讨论的形式不可过于单一,较受欢迎的当属辩论形式,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其他的讨论形式,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由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的讨论形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3. 延续课堂内容
  课堂教学应避免局限性,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都能够,也必须要接触更多知识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课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如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知道我国哪些与颐和园相似的建筑?长城还有哪些特质或故事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必须去阅读其他与之相关的刊物,从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不会让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时感到迷茫。
  五、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养成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且养成的途径也并不唯一,课后练习属于其中一种,因有着良好的效果,以及与教材紧密相关而得到了广泛使用。课后练习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并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陈志娥.小学生以课外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N].科技创新导报,2016,13(35):180+182.
  [2]韩大军.让阅读回归生活,提升语文素养——浅析小学语文阅读生活化教学方式[J].学周刊,2017(21):139-140.
  [3]黄娟.文化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实验课程的融合中提升语文素养[J].中国高新区,2018(3):120.
  作者简介:
   王荣招,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上杭县城西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8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