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文哪得真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铁锋

  【摘要】 对学生的作文,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以激励性的语言来评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初期的习作难免稚嫩,难以尽如人意,只要是真实的,确实是出于自已的情感流露,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能培养起写作的自信心,这样才不会一味地去翻看作文书,才会自信地“我手写我心”。能感动自已的文章才能感动别人,而要能感动人,就必须融入真情实感。
  【关键词】 学生作文;现状;根源;返璞归真
  
  1 现状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已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但近年来,在高考作文的影响下,“话题作文”满天飞。于是乎,经众多备考专家的探究和倡导,“大散文”的写作形式成了中考考场上的流行色,议时政、论文化、侃人生、谈生存等,成了文章内容的“座上宾”,其余的似乎都难登大雅之堂,“假”、“大”、“空”作为初中学生作文的典型现象,成了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顽症”。
  在对待作文教学上,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却无视内容上的真实充实。作文中便时髦地出现了与文章毫无关联的题记、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小标题,内容却虚假成篇,空洞无物……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为了考试成绩,猜题压题,让学生背范文……而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看到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立意、选材,如何去布局谋篇,而是先去找手头的作文书中是否有类似的作文,然后就借而鉴之,甚至全盘抄之。于是,学生作文充斥假话套话,充溢虚情假意也就不足为怪了。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越来越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走入了模式化、套路化的死胡同。
  
  2 寻根究源
  究其根本: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仅是在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师,在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理念。
  试问,现今还有多少老师在真诚倡导并实践着“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理念?有多少学生真正关注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点滴?又有多少学生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很多同学一提写作,就感到头疼。于是在思考写作时,首先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进而出现依赖心理,总是依赖于各式各样的作文书,总认为作文选上的文章总比自已写得好,不管是否切不切合实际、不管是否合不合情理,先借来用之再说,渐而渐之又从模仿走向全盘地抄袭。另外,在很多学生看来,小人物、小事情、小感受很难表达心中的大道理、深思考;于是,学生作文日渐走入宿构的漩涡与假大空的黑洞。
  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视了对内容真实度的关注,一味地强调了对形式的训练:从拟题的技巧到体式的创新,从加题记到小标题,从日记体到书信体,从广告体到剧本体……我们是看到了作文形式千奇百怪地创新,却看不到内容立意的真实创新。内容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形式只是外在的包装。岂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作文的走向。这正是导致学生作文内容走向枯萎的主要原因。
  
  3 策略措施
  3.1 改变理念,关注情感。首先要改变对作文学习的理念。作文如做人,更应关注生活的真实。最真的自然是最美的。其实,写文章是一项很自然的活动,写文章无须造作,你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就是文章。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写出丰富多彩形象感人的作文呢?就是因为他们在说自己想说的真话。 每个人对生活都有感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关心的东西写下来,写出心中感受最深的东西,用那曾打动过自己心灵的东西去使别人的心灵颤动,用自己的情感去唤起别人的情感,这样,笔下的文字就会摇曳多姿、情真意切,就能感动人,从而获得成功。
  3.2 创设情境,体验情感。文章贵在以情动人。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曾进行了一次“促真情,写实感”的情境作文训练。先让学生选出对自已来说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写在纸上,然后从五样中逐个舍去一样,教师强调舍去就意味着永远彻底失去,必须用心思考,认真对待。这样直至只剩最后一样。之后让学生回忆刚才的过程并思考,自由发言:你选出的五样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取舍时是怎样的心理斗争?面临着一次次近似残酷的抉择,又是怎样权衡分出先后的?结合交流发言,讨论归纳怎样写作成文:(1)可以写全过程,也可以写自已感受最深的片断来写,应特别注意心理描写和细节的刻画;(2)必须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尽量做到身临其境,抒写真情实感;(3)能写出自已从中所得到的感悟。由于刚刚都有真实的切身感受,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感情流露地分外真切。写出的文章便多了许多真实感人的成分。其实,只要教师能积极的引导,学生心中情感的流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3 关注生活,积累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果没有生活作基础,作文就只是一堆文字符号、空洞、乏味、死水一潭,缺乏意趣,缺乏真情实感。美学家罗丹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文同样如此,要让学生能够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产生与众不同的情感共鸣。
  3.4 减少束缚,抒发真情。我们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的目的在于表达见闻、感受和愿望,或与他人进行交流。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观点、性情也各有差异,写作文时自然还会尽写相同的内容,抒发同样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我的心里话》习作时,我创设情境,把作文上成谈心课聊天课。这种新颖的交谈方式吸引了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之后,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想对谁说就对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发言积极,有对亲人说的,有对老师说的,有对同学说的……学生自发地打开了心的大门,这是学生真实的心啊,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
  3.5 善待习作,引发真情。平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开放性写作练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坚持写观察笔记。观察笔记的内容一般不作要求,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立意,“天高任鸟飞”,让学生真正在宽松的心境下展示自我。经过多次的尝试练习,学生在写观察笔记时,能坦诚地打开心中的大门,张开想象的翅膀。作文有了灵气,有了活力。每次改观察笔记时,都让我感到一颗颗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心灵在跳动。②随时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阅读笔记的撰写。片段有时是预设好的,有时是现时生成的。如学了《孔乙已》后,学生兴趣浓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满足他们的情感宣泄,我布置了10分钟左右的片段练习。他们或用诗歌,或用故事等形式,站在不同的位置来写人物的所思所想,无不令人赞叹!如学了《变色龙》后,让学生谈谈他们眼中的奥楚蔑洛夫……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自由写作的快乐,看到他们成长的真实的心迹。对学生的作文,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以激励性的语言来评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初期的习作难免稚嫩,难以尽如人意,只要是真实的,确实是出于自已的情感流露,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能培养起写作的自信心,这样才不会一味地去翻看作文书,才会自信地“我手写我心”。能感动自已的文章才能感动别人,而要能感动人,就必须融入真情实感。
  “美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东西一定是美的。”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抓住“真情实感”来进行作文教学,一定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一定能激发学生高昂的写作热情,一定能看到学生流畅的语言文学,一定能看到孩子们心中最美最纯真的世界。
  给学生一个舞台,还世界一份最真的精彩!
  收稿日期:2008-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