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民歌艺术的研究范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茜

  【摘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的民歌艺术。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 ,如何让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民歌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科研项目。
  【关键词】 民族音乐;民歌艺术;范畴
  
  民歌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于音乐教育,以至于人们对民族艺术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是十分重要的。民歌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它的起源、发展、延续等各方面因素来看,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我们来认识与研究的:
  
  1 民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可见在不同的地域之间,民歌与民歌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一种很明显的表现。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这是一首享誉中外的民歌作品。它优美的旋律曾经被世界著名歌剧《图兰多》引用。它那婉转清秀、极富江南水乡特色的旋律,深深地被人民群众所喜爱着。同样,在我国北方的河北省也有一首和它类似的民歌作品《茉莉花》。歌曲的名字,描写的内容,以及歌词基本上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歌曲的旋律不象江苏《茉莉花》那样清秀委婉,而是更显北方地区人们的朴实与豪放。这就说明了描写同样内容的民歌作品,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使之更加具有了地域特色。这也同样表明民歌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区域面积的大小,民歌的个性色彩随之变得更加鲜明,差异也变得越加显著。
  
  2 民歌源于劳动
  
  民歌最早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它们多以劳动为主题,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抒发自己情感、内心世界的一种形式。例如“劳动号子”,它是在人民群众劳动过程中通过有节奏的鼓劲呐喊而逐步产生的,后又经过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中不断地反复传唱,逐步成为了民歌中一种独特歌唱体裁。这种形式源于劳动同时又为劳动服务,将劳动与音乐充分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
  进步,民歌也在不断迎合着人们不断变化的劳动形式,为其服务。正是因为这样民歌才能在人民群众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3 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与知识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民歌的内容、歌唱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逐渐向多品种、多类型、多风格、多方面发展。除了表现那些与具体劳动有关的内容外,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多方面情感,也逐渐在民歌中得到反映。对不平世事的控诉、对剥削压迫者的反抗、对不幸遭遇的愤恨、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和传播、对神话故事的爱好以及风土人情、新闻趣事、嬉游等内容的民歌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民歌宝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反映人民饱受日本侵略者压迫的山西民歌《逃难》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在日寇的铁蹄下,中国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还有反映男女之间
  真挚爱情的如《茉莉花》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与此同时民歌歌词本身逐渐越来越多地含有丰富的知识文化内涵。虽然在不同民歌中人们能够发挥主动创造性和依赖传统文化的程度有所区别,但民歌所反映的内容逐渐涵盖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民歌文化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对于满足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有着一定整体促进。民歌在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推动下已经成为一面镜子,它真实地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生活,有极高的文化知识含量蕴含其中。
  
  4 民歌具有传承性与教育性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民歌作品,它通过口传心授的传唱而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民歌传唱过程中,无数民间歌手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传唱中的民歌进行知识更新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凝练。每传一代,每经过一位歌手的歌喉,民歌总要被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改、加工和润色,从而保证了流传下来的民歌都是经过集体创作的,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民歌作为一种艺术载体,通过传唱的方式将所承载的各种思想文化内容传向四面八方,将通俗易懂的内容用歌唱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向所有听众进行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民歌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人们的神话、信仰、法律、伦理、科学知识、生产知识等都可以靠民歌传载后世。如果说每一种社会类型阶层必有其相应的教育传播方式的话,那么在这些地方民歌的教育作用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有文字以前,民歌是唯一的记载手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文字以前民歌是唯一的记事传载工具。在有了文字以后的数千年间阶级社会中,没有资格读书写字的劳动人民则与民歌结下了更加深厚的不解之缘。
  综上所述,我认为民歌之所以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是与以上几个因素分不开的。然而,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新旧事物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发展的规律已经告诉我们,事物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它才能更好地继续生存。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同样适应这条规律。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民歌将如何发展。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人来说,当然我们希望民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告诉我们,民歌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可能会有逐渐消失的危险。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们往往会因为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而忽视以至于渐渐地遗忘一些旧的艺术形式。比如京剧,今天我们可以到处听到“振兴国粹”、“振兴京剧”这样的呼声。京剧是国宝,这是勿庸质疑的,可是国宝为什么会沦落到需要振兴的地步呢?难道它已经没有价值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是京剧几百年来发展得太慢了。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京剧已经很难再适应现在人们的欣赏需求了。这样优秀而珍贵的传统艺术我们又不可能简单将其丢弃,所以我们才要振兴京剧、发展京剧。中国的民歌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它不象京剧只是单一的剧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的民歌种类繁多。有的可能现在已经失传而无法抢救了,“怎么办”?这是我们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星治. 中国民歌发展前景浅论[J].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2] 丁义. 关于民族音乐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收稿日期:2008-01-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