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悟收藏境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培基

  “乱世囤金,盛世兴藏”,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早已亲历了这一古训。当然,收藏既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然而,我们的祖先却都有收藏的爱好,下至黎民百姓,上到富贵达人,历朝历代的文武大臣乃至中国的历代皇帝,不乏一个个藏宝如命的故事。国外的情况大都也如此。然而,时下有相当多数的人收藏缺乏目的,缺乏文化,缺乏境界。有的泛泛而藏,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见宝就买,没有明确的主题;有的不识藏品的真面目,没有消化藏品内涵的能力;还有的仅仅为了赚钱,今年藏明年售等等,不一而足。
  随着收藏已成为热得发烫话题,七千万收藏大军都在翻江倒海,沙里淘金,收藏队伍中出现了文人墨客、企业界人士、名人名家以及公务人员等等,这是当下凸显的特有景观。我以为,这种景观并非坏事。收藏既可以成为商业行为,以物质的驱动为主;也可以成为文化现象,以精神的驱动为主。无论是追求物质的,还是追求精神的,都应当有的放矢地去做,把握好分寸,同时也要有品位,有境界。境界越高,人的品位和处事的方式乃至收藏中的行为细节就越能显示文化的素养和知识的含量。因此,收藏热升温到今天,也引导收藏者逐渐提升自身的收藏境界,使收藏真正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曾读到《中国书画报》刘锴先生的大作,他引用王国维先生的论述,对收藏的境界作了一番分析,笔者以为颇有道理。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中国古代文学学者刘锴先生认为收藏也可类似分为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阶段的藏家属于“初猎者”。面对光怪陆离、林林总总的收藏世界,藏家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仅眼花缭乱,而且心怀好奇。表现在收藏行为上便是狮子大张口,不管萝卜与辣椒,“剜进筐的就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对藏品不分品相、不究年代、不论产地、不问质量,但求数量。这种收藏行为是一种率性收藏。之所以呈现出“铺天盖地”之势,主要是因为:藏家初萌收藏之趣,对藏界知识知之甚少,乃是门外汉,受社会上一些“收藏理论”和相关书籍的“蛊惑”甚至误导,认为“但有所藏,即能暴富”。于是,把收藏视为一种“淘金”行为。结果,藏得越多,负担越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阶段的藏家心情更为急迫,但收藏理念已逐渐趋向成熟。最初的那种“懵懂”已逐渐进化为一种“狂热”,在确定了个人的收藏领域和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开始表现出对收藏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遇到心爱的藏品,欲倾尽家财,必求“为我所有”而后快。一些收藏者藏品到手后,视若珍宝,灯下观、日里看、梦里想,把玩不已,赞叹不已,愉悦不已;更有甚者,佐酒以赏宝,聚友认骄矜,三五同道,同观共赏,心神俱醉,此乐何极!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成熟的收藏。藏家已然阅尽人间春色,沧海为水,巫山为云。面对自家藏品,洞然无物,心中无欲、无念、无喜亦无忧。身居藏室,俯仰之间,愉悦自心,俱为自得。面对他人藏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舒云卷。更有收藏大家,人走千川,胸纳四海,将收藏的理念诠释为六个字:“看过即为拥有”。不为某种藏品失之交臂而顿足捶胸,唉声叹气;亦不为购得一件藏品而手舞足蹈、志得意满,得之泰然,失之超然。此时的收藏行为也便随之上升为一种艺术享受――通过收藏,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收获快乐,研究历史、挖掘精髓、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当然,王国维先生的高见引申到瓷器收藏时并非人人赞同,即便赞同也不是每个人所能做到的。在此,笔者和刘锴先生一样,只是想对热心于收藏的朋友们聊聊收藏的感悟,从不同的视角谈一些认识和肤浅的体会。至于具体到某一个人,收藏应达到什么境界,“功课”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有品位,这完全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从发展的观点看,从收藏小有成就或收藏成为专家、大家的实践来看,一般地说,走过的路径大都是由低到高,从“学步”到“跳跃”,从广种薄收到明确主题,从物质到精神,从纯粹的藏“物品”到做研究和学问,从个人拥有只注重把玩到面向社会展示共享,当然有的还自己开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或直接将收藏品捐献给国家。凡此种种,都是收藏领域发生的真实现象,这些现象又与境界有关。
  我对瓷器十分钟情,在刚刚开始收藏时,不但收藏过几十元、几百元的瓷瓶、瓷碗,而且收藏瓷壶、瓷杯,过了不到半年,我即明确了主题,专门收藏瓷壶。2009年3月,我读到赵月汀先生的《壶中日月》一书并参观了他的“百壶珍藏特展”后,从他收藏的元代以前的高古壶受到启发,我对自己的收藏再缩小到瓷壶的范围,突出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以清代为主,兼顾部分高古壶。即以瓷壶为主题,以民窑精品、珍品、美品、完品为切入点,积少成多,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追求成名成家,不刻意花大钱买力所不能及的藏品,以学习知识和获得快乐为主。说实话,对大多数收藏者而言,没有必要受我的观念影响,也无需复制马末都开观复博物馆乃至最终将藏品献给社会的做法。但我们可以把收藏作为提升自己欣赏、鉴赏的艺术水平,充实历史文化知识,扩大与藏友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个人修身养性的一个途径,在收藏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快乐,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充实愉悦,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编辑:沈海晨haichenwowo@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94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