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主流经济学的“参照系”与“经济学测不准原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类的科学知识并不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理论框架下的直线累积过程。经济学既然自诩为一种“科学”,就应该不止于满足形式上完美的“参照系”,经济学应勇于面对“测不准问题”,探索范式的改变,才能变“测不准”为“测得准”。
  关键词: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经济学测不准原理主流经济学范式
  
  一、引言――“主流经济学”的困境
  
  在许多“主流”经济学家之间,各自的观点似乎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针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上。自著名的弗里德曼――凯恩斯主义之争以来,对于经济现实问题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甚至可以说,在任何有影响的经济现实问题上,经济学家观点的分歧是常态,而统一是个别现象。
  关于房地产走势,国内的两次“打赌”事件(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与知名财经评论人牛刀关于深圳房价是否会下跌的赌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曹建海研究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牛凤瑞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邹东涛教授之间关于2011年房价是否会下跌50%的三方赌局)中,经济学家们要对结论采用“周老虎”似的“对天发誓”与“打赌”,不能不说是对主流经济学一贯标榜的“实证”与“科学”的严重打击。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由于经济运行数据的不可靠性单方面造成的,即使在美国的统计环境下,上述问题依然存在。
  主流经济学理论究竟能不能充分解释和准确预测经济现实?经济学能从物理学中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中得到什么启示?本文拟从研究方法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二、弗里德曼经济学方法论与“经济学测不准”
  
  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在《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指出:我们无需借助实验来证实经济学基本假设的有效性,它们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只要一说出来就立即会被承认。其实,危险反而在于对它们熟视无睹,认为从这些东西里推演不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罗宾斯明确承认所谓人类的经济理性是“一个主观过程,不能被观察到…我们只能根据内在体验去理解选择、无差异、偏好等术语。”但罗宾斯紧接着指出,尽管假设是不能被验证的,但“在仔细地划定了这些法则与范围的界限之后,我们可以信心十足地宣称,经济法则在这个领域内具有完全的必然性。”既然假设不具有现实性,怎样证明结论的现实性呢?布劳格对此指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西尼尔、穆勒、凯尔恩斯、罗宾斯等人身上,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理念,即证实的目的是发现“扰乱的原因”,如果结论与现实不符,就说明这一理论是被错误地加以利用了,是被“扰乱了”,而理论本身仍然是正确的。至于理论本身是否存在问题,甚至从未被认真地考虑过。
  罗宾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这一经典描述,受到哈奇森《经济理论的意义及其基本假说》的挑战。尽管在罗宾斯经济学方法论的指引下,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摆脱了“现实的桎梏”,理论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一旦要彻底而深入地讨论“经济学理论能否完全适用于现实世界”这一问题时,关于前提假设的可检验性问题就又象幽灵一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美国著名经济学、芝加哥经济学派旗手弗里德曼为摆脱这一“幽灵”,彻底取消了对假设本身进行检验的必要性。弗里德曼认为对某一假设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唯一办法就是把根据假设的推测结论与经验相对照:如果其推测结论与实际证据相抵触,那么该假设就不成立;如果其推测结论与实际证据不矛盾,那么它就暂时被人们接受;如果其推测结论多次成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抵触现象,那么它就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弗里德曼方法论是现今主流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之一。弗里德曼认为,真正重要的定律所依据的假设,是对现实一种粗略的、又不十分精确的描述性表述,而且,某一理论越是优秀,它的假设越是超脱现实。事实上,在抛弃了假设的可检验性情况下,对结果的预测成为一种类似于占星术的纯粹偶然的现象。在这样的方法论的指引下,如何能指望经济学总是能够预测得准?
  
  三、“真实世界经济学”与“经济学测不准”
  
  弗里德曼的文章发表以后,引发了一场经济学方法论大论战。科斯指出,经济科学如果是一门科学,它应该指出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实际上发生了什么”,被说明项“为什么”会发生,而不只是完全基于偶然概率的预测。对此,科斯进一步指出,理论必须有助于人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因此假设必须是基于真实世界的,是能够被经验所检验的,如此方可研究的是现实的世界,而非不存在的想象的世界。这就是科斯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但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假设的真实性并不必然导致结论的真实性。因为我们在科学解释中所引用的大多数定律包含或隐含地包含了“其余情况相同(ceteris paribus)”这一限制性条件。例如,在擦火柴――火柴被擦燃这一事件中,显而易见,摩擦并不是火柴点燃的充分原因,如果,火柴湿了,或者有一股强风,或者没有氧气,或者如果火柴以前被擦着过,或者其化学成分有缺陷,或者….或者….或者,火柴既不会着火,于是,如果摩擦是原因,那么原因至多是其结果的必要条件,而所有上述“如果”中的条件,对于火柴点燃来说,它们个体上是必要的,合起来是充分的。
  因此,在科学说明中,由于“演绎正确性规则”的约束,哪怕对于点燃火柴这样的简单现实,也仍然存在很多的“其它”限制条件,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就无法得到“火柴被擦燃”的结果。令人欣慰的是,在自然领域内,人们似乎很容易创造这样一个“其它条件皆相同”的环境,“保持火柴干燥、避开强风”等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自然科学中的“试验”,它可以人为地隔离其它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因素,或者说,人为地制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之满足科学说明中的“演绎正确性规则”。
  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中的定律很多也面临着“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例如经济学中常用的马歇尔局部均衡“供给―需求”模型,这一模型包含相当多的“其余条件”,如偏好稳定、市场出清、不考虑其他商品等,根据科学说明的一般模型,只有当现实的约束条件与定律的假设完全吻合时,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可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点是无法办到的,我们无法构筑这样一个定律能够完全发挥作用的环境。
  在成熟的自然科学中,可以根据定律完全预测下一步将要出现的现象,而根据科学说明的模型,在经济学中这永远不可能办到――即使在知道了所有数据的情况下。因为既不可能制造一个有限制的环境,也永远不可能完全列举出所有限制条件。
  
  四、主流经济学的“参照系”、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经济学测不准原理”
  
  因为不可能完全列举出所有现实限制条件,钱颖一教授将主流经济学中这种永远不能原封不动地应用到现实中去的定律称之为“参照系”,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鲁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公司金融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Modiglianli-Miller Theorem)。钱颖一引用阿罗的话说,一般均衡理论中有五个假定,每一个假定都有五种不同的原因与现实不符。经验和迄今为止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也提示我们,现实经济情况与参照系总是有偏差的,经济学似乎总是“测不准”。从参照系的说法来看,“经济学测不准原理”是必然的。
  在物理学中,也有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海森堡曾致力于解决如何用量子力学方程描述云室中电子运动的轨迹,然而这使他陷入困境。他感到,也许在当前的理论体系下,电子的位置是无法精确测定的。从这一思路出发,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即“在原子层次上,同时得到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的严格准确测量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以及同时期的相对论等物理学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库恩提出了范式说,范式说认为人类的科学知识并不是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理论框架下的直线累积过程,新的不能解释的现象有可能从根本上推翻以前的体系,形成新的方法论和理论范式。新范式和旧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但二者在各自的领域仍然是精确的,只要我们舍弃旧范式下的观念,就可能形成另一套“测得准的”体系。
  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学的定律或者说“参照系”集中体现了经济学迄今为止的主要成就。然而,经济学既然自诩为一种“科学”,就应该不止于满足形式上完美的“参照系”,经济学应勇于面对“测不准问题”,探索范式的改变,才能变“测不准”为“测得准”。然而这种范式革命,在目前主流经济学的统治下还看不到影子。对于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化,或许是一种过高的期待,经济学的科学之路看来似乎还很漫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562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