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其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进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同时管理类专业也系统开设西方经济学。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创新型人才,由此该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与核心,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理论基础是否牢固,甚至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学习潜力和前景,因此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这不利于专业素养提高及人才培养,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很强必要性。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所有经济类专业均十分重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教学大纲中都将西方经济学列为基础必修课。但西方经济学本身比较抽象,所用数学公式、数学推导较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加之一些高校一味追求高的考研录取率,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答题,导致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更多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甚至背名词解释之类的教条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相对较少。具体来看,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材统一化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选用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甚至非经济管理类学生也用该教材,许多高校还将其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作为国内使用最多的西经教材,其理论体系清楚、知识量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教材结构安排欠妥、前后脱节、错漏较多,同时该教材语言比较难懂,很多名词解释得让人看不懂,对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其内容。虽然该教材由第一版修订到目前的第六版,但书中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问题越来越多。
  (二)教师讲授为主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包括微观、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均衡价格理论、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要素分配等;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从教学时间安排来看,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的时间(但往往不够148个学时),由于内容庞杂、时间紧张,教师为了在既定教学时间完成教学内容,不得已采取课堂讲授方式,有时甚至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师生之间较少互动。课堂上教师一边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一边放映PPT课件,学生低头做笔记、在教材上用红笔划重点或者用手机拍下一些课件,师生基本上没有交流。在这样的西方经济上课堂上,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满堂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对问题的思考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无从知道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过于数理化
  与《财政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其它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中很多知识和理论通过数学公式推导、表达、计算。比如弹性理论中弧弹性和点弹性、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IS和LM曲线的推导等都需要用到微分等相关数学知识。教师在讲解西经内容时,也大量使用数学推导,或讲解很多微积分计算题。教师讲课时往往也舍本逐末,对模型经济含义、各变量关系一笔带过,用大量时间讲解数学证明和计算,把西经当成数学来上。这种做法割裂了西经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导致学生对经济理论和模型的经济含义知之甚少,很多学生无法将不同概念、不同章节串联起来,这难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更不用说用所学理论去解决社会问题了,并用相关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
  (四)课时安排有限
  不同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课时安排有所不同,有的72个学时,有的96学时,有的108学时,有的148学时,有的甚至将微观与宏观压缩为一个学期。西方经济学需讲授内容很多,然而课时数量却往往很有限,但多的教学内容却没能和课时数相匹配,有的高校甚至大幅压缩西方经济学的课时数,如72学时内完成,这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微观与宏观很多内容无法上完,学生无法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对于后续专业学习与考研形成制约,不利于今后的专业学习与知识拓展。如宏观部分的经济增长内容非常重要,而学生又不具备自学该部分的能力,造成学生只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与知识,对很多内容一知半解。
  (五)学生有畏难情绪
  西方经济学大都在第二学期开设。大一阶段主要修高等数学、微积分、统计学等知识,在接触西方经济学时普遍觉得西经课程抽象、晦涩,很难学、很难理解,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听天书,感觉难于上青天,在这样的恶性学习情节和学习环境的循环下导致学生学习西经收获不大甚至是学无所获。在财经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补考率与重修率基本是最高的。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不是立杆见影的事情,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互促的结果,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目前最迫切的是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师不能一讲到底,充分利用课堂实验、课堂案例、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尝试课堂实验经济学
  课堂实验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简单游戏。教师依据经济学原理设计特定场景,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社会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扮演消费者、生产者等角色,在游戏式的模拟经济活动中,使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认识。通过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老师讲而忽视学生学的教学弊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目标。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独立决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经济学素养。教师可以选择微观部分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宏观部分选择博弈论、信息不完全等内容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   (二)尽量采用本土案例
  现有经济学案例大多来源于国外,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案例教学与启发效果欠佳。教师授课时尽量采用本土案例,这样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所学经济学理论分析日常现象。如讲解消费者均衡理论时,可以学生在食堂购买米饭和馒头数量为例,如何在米饭与馒头间达到效用最大化;讲解机会成本时,可与学生讨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也可计算期末考试作弊的机会成本,有助于理解何为机会成本,如何度量机会成本;讲解经济增长理论时,可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经济增长速度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同学们,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哪些因素所决定;讲解外部性时,可以举例宿舍里通宵聊天、企业排污的外部性;讲解公共产品时,可以学生宿舍卫生为例;等等。这些案例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有些现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学生从来没有对它进行过经济学分析。通过这些日常生活案例,学生会感受到经济学无处不在,逐渐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身边的事情,这实际上是学生开始形成经济学素养的一种表现。
  (三)增加热点问题讨论
  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不仅可从关注日常生活入手,也可从关注国内外热点大事入手,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化、社会医保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房价、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加以关注。教师可将有关资料分发给学生,也可将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相关热点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也可课后再进行讨论,甚至可组织学生正反方开展辩论,也可以小论文形式考察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并作为平时成绩。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亚投行、经济下行压力,这些都是经济热点,都可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讨论这些问题具有非常必要性。通过国际国内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最重要的是不仅让学生增进了相关理论和概念的理解,而且学会如何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三、小结
  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多年,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感触与体会良多。教材选择上,目前虽然西方经济学教材可汗牛充栋,但真正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并不多,国内编写的教材学究味太浓,往往把简单问题搞得复杂化,开篇就是名词解释,而且名词解释又解释得不清楚,把简单东西说得让人费解,而国外教材直接拿来使用也不适合,往往显得过于简单,表达与逻辑上也往往不符合中国的思维习惯。教学内容上,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需借助大量的图表、公式、模型、数学来说明原理及理论推导,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说显得比较难,而且枯燥无味,一方面难以引起学习兴趣,也使部分學生对此望而生畏,同时这门课程纯理论、多图表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很难讲得生动活泼,无法通过大量案例讲解达到教学效果,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授课的沉闷。
  从近年教学来看,要使学生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内容,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建议要增加教学课时,为了赶进度,很多内容不能深入讲解,学生听得一知半解,而且大量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这不得不说是教学的一个遗憾。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47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