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支农资金问题与管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国家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支农资金使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弊病制约了支农资金的功能最大化,也限制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概括了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支农资金 问题 措施
  
  一、支农资金的必要性
  支农资金,包括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支出、扶贫专项资金等,是国家财政用于发展农业的一种资金投放。
  国家划拨专项资金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需要财政的特别偏向。另一方面,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很大风险,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
  二、我国支农资金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虽然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相对规模却在下降,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这方面的资金目前主要依赖中央或省级财政的投入。另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存在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人高,具体为财政安排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则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某些项目的投资配额较高,而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甚至未能安排。
  (二)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偏低
  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目标的确立没有充分体现效益原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往往都是偏重于促进农产品的实物量的增加,而非强调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在确立目标时,量在先,质在后;另一方面,资金的投入没有体现效益的原则,投入上没有重点,往往侧重全面撒网,结果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分散,支农资金被分散在农财、农发、基建等多个职能科室,多渠道的投入对增加农业投入总量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实际操作中,各个部门间缺乏沟通和统筹协调,很难发挥整体效益;专项资金的用途往往被轻易该改变,国家的专项资金本应专款专用,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为了维持部门正常工作的开展,一些单位即挪用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经费不足的部门。由于县(市)级急需发展农业项目较多,而本级财力有限,就进一步加剧了专款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另一方面,支农资金拨付渠道环节过多,降低了资金到位的时效性。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省级专项资金通过地(市)级财政部门到达县(市)级财政部门后,财政部门视资金情况,属于二级单位的专款,先拨付到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再拨付给受援单位,受援单位再拨付给施工单位,如此繁多的环节,往往导致项目开始时间的大大推迟,推迟了项目进度。
  (四)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
  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有效地监督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首先,由于自身业务较多的缘故,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对支农资金负有监督职责的部门往往不能行使有效的事前监督和日常监督,而事后的监督又往往流于形式,便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其次,由于某此单位负责项目较多,资金量较大,项目管理不很清晰,项目之间相互挪用、混用现象严重,最终加大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管难度;再次,很多项目资金上级在下达时要求地方按比例配套资金,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相应的造成项目工程的延期,给监督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三、改善支农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农资投入的资金总量,优化投资结构
  充分认识财政支农的重要意义,整合各方面的资金来源,在不断增加支农资金总量的同时,还应逐步提高支农资金的相对规模;对农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增加生产性投入的同时降低非生产性投入,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林水等部门的投资比例进行合理科学的配比,达到最佳的投资结构。
  (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具有全局性和联动性等特点,在进行农资资金的支出时,要强化结构调整,突出投入重点,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和技术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基础设施等条件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制订出长远整体规划,建立起基层财政部门项目库和数据网络体系,确立各阶段支农实施重点,进而使其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三)加强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
  由于受农业生产自身特点的影响,财政支农项目点多、面广、线长且效益持续时间久,因此,要改变过去传统的部门管理方式和资金管理方式为规范的项目管理方式,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全面、长远的科学规划,建立项目库,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进行农业投资项目的立项时,坚持民主化原则,重大农业投资项目必须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防止选项、立项上的主观随意性;其次,加强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按照规范的程序对项目进行论证,保证科学严谨;再次,坚持项目审批程序化、规范化,坚持自下而上,逐级上报审批,决策组织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据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批。
  (四)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管工作
  一方面,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完备的有关财政投资的法律调控和管理财政支农投资,使投资行为纳入法律约束的范围;另一方面,强化参与意识,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体系,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首先,从早编细编支农项目预算人手,对支农项目从立项、论证、评估到决策都要严格审核,做到科学合理;其次,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跟踪监督;再次,增加支农资金的透明度,使支农资金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
  四、结束语
  解决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优化资金投资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改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其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监管势在必行[J].审计与理财,2008(3):42―43.
  [2] 张毅博.浅析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的完善[J].地方财政研究,2008(5):47―48.
  [3]王舜志.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J].财政监督,2008(4):77―78.
  [4]张毅博.浅析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的完善[J].地方财政研究,2008,(5):47-48.
  [5]郝晓宏.浅谈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与管理[J].泸州科技,2008,(3):17―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1533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