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法分析手段的拓展与演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它的存在不利于语言意义的明确传递和表达,因此分化歧义就一直受到语法家的关注和重视。文章试图从歧义分化的方面结合语义来探析汉语语法分析手段的拓展和演变。
  关键词:歧义;分化;语法;分析;演变
  语言里的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面,一个句子理论上应该只有一个意思。但“如果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个意思,使听者读者误解,这种语病就称为歧义。”[1](147)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语法的相对单一固定性和句意的丰富多义性之间的矛盾是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本文从歧义分化方面结合语义来试析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拓展和演变。
  1 概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2),最初处理这种种歧义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意义方面,但是,从意义的角度研究语言容易与逻辑相混,往往出现循环论证,有碍于客观地分析相关语言形式。
  因此,语言学家借在鉴西方语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筑了适合汉语特点的语法研究分析方法,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仍有缺陷和不足。
  第一,是结构主义语法研究法。结构主义分析法强调形式,它对形式描写作出了重要贡献,可是,过于强调客观性往往是结构主义者的弊端,强化可验证性和经验性,这样就轻视了意义,所以,它在理论上的不足很快就显现出来。
  第二,属系统功能语法研究法。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是系统功能语法的特点,既强调语言在社会上的运用规则,又强调调语言的形式规则,但这种设想并不完全合理,因为这实际上偏向于语用学,至于语言的运用规则与所谓的典型情境之间的关系还远没有明晰。所以,我们引用的西方语法理论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既然这样,汉语是与之不同的语言,运用西方的理论于汉语身上,自然就是有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其局限性和错误也就自然难免了。贯穿歧义分化的语法研究中,其他的各种语法分析法法还有很多。歧义结构的分化导致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和演变是必然的。因此对于各种类型、各个平面的歧义分化,必将直接推动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拓展和演变。
  2 汉语分析句子的方法极其局限
  语法分析对于汉语来说起步比较晚,马建忠于1898年写的《马氏文通》算是首部专著。此后,历代语言学家在借鉴西方语言分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并提出适宜于汉语特点的分析理论。下面,我们以处理汉语歧义理论为脉络,回顾汉语分析句子的方法,并讨论其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说说成分分析句子的方法。成分分析法是指“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特别是显性意义入手,对句子的功能和地位作分析的方法”[3](156)。句子成分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划分成分,找出句子的中心词,以发现句子的主干结构,并把属句子主干的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同时弄清楚它们的功能。成分分析法的分析原则是,先分句子为若干成分,然后根据它们在句中功能,用主、谓、宾、定、状、补及中心语给它们定位。其次,把句子成分分成附加成分和中心成分,处理时最后找附加成分,先把中心成分找出来,通过这种放手,让句子的各组成成分在同一平面上展示出来,最后把基本句型总结分析出来。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分化歧义。例如:“他跟我讲过”这个句子,如果把“跟”看成连词其句型结构就是“主语+谓语”,但把“跟”看成介词那就变成了“主语+状语+谓”。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是突出起主要结构作用的词,便于归纳句子结构类型;此外,容易操作,分析模式简单。但由于这种分析方法再分化歧义结构时常常要借文字作辅助性的说明,这就会造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混淆。同时它还严重忽视语法结构中的层次性。为弥补其不足,后面出现了层次分析法和转换生成分析法。
  其次是直接成分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又称“层次分析法”,它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段的直接组成成分的方法”[4](115)。层次分析法强调逐层寻找句子的直接结构成分,既要分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要重视结构关系的层次。直接成分分析法认为只要不是词,那么句子的每个直接成分的结构单位,就都是由一个简单形式的原型词扩展出来的复杂形式。替换是找到原型的根本方法。一个简单形式能够用来替换一个复杂形式,则这个简单形式就是语法原型,但前提是结构功能保持不变,如“文山学院”可以用“学院”替换,则“文山学院”这个定中词组的原型就是“学院”这个名词。直接成分分析法“切分”和“定性”有助于分化因层次结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能显示结构体的层次和关系。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优点是能找到直接成分,并能清楚地反映语法的结构层次。但它也有其局限,如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结构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结构关系。比如用成分分析法分析“鸡不吃了”这种歧义句型,它便会显得无能为力。
  再次,转换生成分析法。一般认为通过转换表层不同的显性结构来发现它们深层相同的隐性结构,但基本能保持原来的意思不变,就属于转换分析方法。该方法基本观点是,语言应更关心对语法结构进行解释,而不仅仅满足于对语法结构的描述,其目标是想要寻找出人类语言结构的共通性。语言中“同形异构”歧义结构,运用这种方法便很容易分析解决。这种方法强调,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每一个语法结构的共有形式,假如几个表层结构能对应转换为一个深层结构能,它们自然就会成为同义结构;反之,如果一个表层结构能对应转换为几个深层结构,那就会导致歧义结构的出现。转换分析方法的好处是挣脱了语言结构形式的约束,句子中的语义关系能够灵活自由地分析处理,它侧重于用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联系来分析语法结构。所以,对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无法处理的一些语法结构也能进行处理分析。
  如:
  ①鸡不吃食了→鸡不吃了(删除了“食”);
  ②不吃鸡了→ 鸡不吃了(“鸡”移位)。它们是直接成分相同,内部语义关系不同的同义句。这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之所以会形成歧义结构,主要就因为它是由同一个表层结构来表达的。当然,转换生成分析法也并不是完美的,表层结构不影响语义的解释是该理论所持的标准,但实际中,很多语义现象的解释必须在表层结构层次上处理,因此形式分析法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法强调利用不同句法结构的客观存在的可变换关系来进行句法分析。动态形式的分析是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之一,它强调分析不同句法结构之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这种观点为探寻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另一个新的视角方法。这种方法于吕淑湘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所著的《中国文法要略》中总结分析出了这一理论,但当时对此理论重视有限。变换分析理论对“同形异构”歧义句的理解非常奏效。例如:“他谁都不怕。”这句子是个歧义句,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大主语的“他”既可以是小谓语的受事,也可以是小谓语的施事;小主语“谁”同样既可以是小谓语的受事,也可以是小谓语的施事。这种因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结构是用层次分析法无法分化的,但运用变换分析法却能够做到。如第一种变换可把“他谁都不怕”变换成“谁他都不怕”;第二种变换可把“他谁都不怕”变换成“谁都不怕他”。这样句意就明白了。尽管变化分析方法在分化歧义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但其不足也是存在的。但变化分析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变换式方能以此来分析原式,因为它是利用句式之间的可变换关系进行句法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因此在使用时容易受到限制。同时,变换分析在适用面上有一定的限制,因为有可变换关系的句法毕竟有限。此外,更为重要是“变换分析虽然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却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5](90)。
  3 结语
  歧义句式的存在是客观的,分化歧义句式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究竟怎样分化歧义句式,使用什么样的语法分析方法才是“万能”的,显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文章认为,分化歧义句式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视不同的歧义句式而定。
  根据上面各种语法分析方法来看,可以明显看出汉语析句方法的演变是一个渐变深入的过程,原方法的不足促使新方法的产生,每一种新方法的出现又弥补了原方法的缺陷,从而促使语法分析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研究在不断发展深化,在此过程中已出现或将出现更多的有效的分析方法,但能肯定的是,每种分析方法在分析歧义句时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但正如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样,汉语的分析方法也正在语言学家的努力下不断改进,朝向更精确,更简单的方向发展。相信歧义句式也将会在未来的语法分析方法中得到较好的分析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斌.现代汉语(第二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牟成刚,男,1980年9月生,云南广南人,文学博士,现工作于文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职称,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史和汉语方言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2712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