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资产减值准则中现值计量技术运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安 慧

  摘要:本文认为,理论上采用现值计量技术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能反映通货膨胀与风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现实中现值计量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折现率的估计及风险因素的调整、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序列的可选择性、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率假设是否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现值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现金预算管理体系,对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在资产减值中的运用做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并对职业判断加以必要的限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资产减值信息的质量。
  关键词:现值计量 资产减值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 折现率
  
  一、引言
  
  2006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以下简称《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准则》指南)。资产减值是资产账面价值与资产在现时状态下的真实价值的差异,是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取得时的成本,也是取得时的市场价格,这一价格反映了资产取得者对资产在其寿命周期内所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评价。但在其使用过程中,由于受资产运行环境(如通货膨胀等)及资产本身运行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资产在现时状态下的真实价值会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产生差异,对此《准则》指南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其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实质上就是现时状态下重新计量的资产价值(毛新述等,2005)。重新计量时,《准则》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和现值计量两种计量要求。对于有市价的资产比较容易取得以市场评价为基础,反映资产交易双方或多方估计预测的公允价值,但并不是每项资产尤其是长期资产都会有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当无法获取同类资产或类似资产的交易信息时,其公允价值就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观察到。这时,现值计量就成为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资产减值额的主要技术方法。同取得资产时的初始计量相比,后续计量中所使用的现值计量技术所涉及到的问题更为复杂。本文从采用现值计量技术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合理性和现值计量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规范运用现值技术计量资产减值的建议。
  
  二、现值计量理论上的合理性
  
  (一)现值计量的基础是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现值计量的前提假设是财务学最为基本的原则之一,即资产的价值等于其在生命周期内带来的不确定未来现金流量期望值的现值。基本原理是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理解为资产的最终价值,以恰当的折现率把资产在寿命期内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并考虑风险因素
  资产现时状态下的价值取决于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在资产的定义中,资产被界定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资源能在未来的寿命期内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现值计量正是把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资产价值再确认的基础,使用相应的折现率计算资产可收回金额并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这一计量过程要求企业管理当局监测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变动,在发生减值时,评估资产预期经济利益的变化,重新计量其价值,这是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是资产实质的体现。
  (二)预测期的合理限定使现值计量结果更为谨慎资产预期经济利益是否会发生变化取决于资产的未来寿命期及资产在未来寿命期内所能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果资产未来寿命期较长,要想恰当估计出未来期间内每一年的现金流量不太现实。对此《准则》要求:建立在预算或者预测基础上的预计现金流量多涵盖5年,企业管理层能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可以涵盖更长的期间。从该条款看,资产的未来使用寿命期应划分为两个阶段:明确预测期和明确预测期之后的后续期间(以下简称后续期)。合理限定预测期的时间长度是因其会影响到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大小:预测期越长,后续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对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就越小。在极端情况下,当预测期的时间长度达到20年或更长时,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的作用将消失,这主要是折现过程的结果。当预测期内现金流量高度不确定时,预测期必须较短,这样估算出的结果会更加谨慎。在估计预测期时,分析人员应确保资产在预测期结束时能达到稳定的状态,应保证在所选择的时间范围内能够有效地预测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准则》对预测期时间长度的限定,实际上是考虑到了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可能存在的风险,防止企业利用折现技术来调节资产现时状态下的价值。
  (三)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恰当反映通货膨胀和风险等因素的影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是现值计量中的难点。《准则》指南要求以资产的当前状况为基础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预计时应评判预计当期现金流量所依据假设的合理性,确保当期预计现金流量所依据假设与前期实际结果相一致。同时还强调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为,通货膨胀是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重要因素。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可以用名义形式也可以用实际形式表示。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金额表示,则该现金流量是名义现金流量,如果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是以第0期的实际购买力来表示,则该现金流量是实际现金流量。在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时,现金流量与折现率率之间必须要保持口径上的一致。即名义现金流量应该以名义利率折现;实际现金流量应该以实际利率折现。如果现金流量与折现率的口径不一致,将直接导致计算结果的严重偏差。用实际折现率折现名义现金流量得出的资产价值要高于真实的价值,用名义折现率折现实际现金流量得出的资产价值要低于真实的价值。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传统现值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对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调整:传统现金值法在折现率中调整所有的风险因素,而期望现金流量法则是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中调整风险。《准则》允许企业根据资产状况在这两种方法中选择,以恰当地反映风险,寻求合理的预测结果。
  (四)资产组具有整体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产出的特性资产组相当于国际资产减值准则中的现金产出单元,是最小的可辨认的一组资产,该组资产通过持续运用基本上能够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其他组别资产的方式创造现金流量。一般来讲,大部分资产都不能或难以独立地创造现金流量。理论上讲,现金流量应该是企业各种资产和负债组合在资本要素和人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以资产组所具有的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基础来确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实际上是把资产组作为能够独立创造现金流量的资产和负债组合的综合体,承认其在未来寿命期内的整体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产出的特性,这是现值计量技术得以运用的条件,也是科学合理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基础。
  
  三、现值计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值计量模型的适用性问题资产未来使用寿命划分为预测期和后续期两个阶段,这意味着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应采用两阶段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其表达式: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预测期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

  后续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后续期现金流量的增长率有关。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后续期现金流量应按稳定或递减的增长率预测,如果企业管理层能证明递增的增长率是合理的,也可以递增的增长率为基础进行预测。考虑到企业绝大部分资产都只能在有限的寿命周期内给企业创造现金流量,后续期的现金流量不一定是永续的,因而需要在资产未来使用年限有限的条件下来使用两阶段模型:
  
  该模型运用的条件是: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在第m年以前有变化,在第m年(不含第m年)以后按递减的增长率g增长,0<g≤1;r>0。
  在两阶段模型中实际上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能够在预测期期末实现由预测期内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到后续期内稳定或递减状态的转换。此种转换看似是在预测期期末的最短时间内完成的,在现实中也存在,但增长率的逐渐回落更符合事实。也即后续期增长率在达到稳定状态之前,必然会经历逐渐转换的阶段。另外,现金流量也不可能一直按照递减的增长率增长,在经历一段时期之后,现金流量也会趋于平稳,如果再运用上述计量模型结果就便不太合理。这时,可以考虑采用H模型或三阶段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当然这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而且会使现值的估计更为复杂,资产减值的计量成本大为增加。
  (二)风险因素的调整问题对于风险的调整,《准则》指南提供了两种思路:即传统现值法和期望现值法。传统现值法通过折现率来反映风险调整,折现率不但包括以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还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或时间可能变动的预期、资产或负债内在不确定的价格风险及其他因素(如非流动性和市场不完善等)。可见,传统现值法实际上是通过折现率对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等进行了一揽子调整;而期望现金流量法则是在现金流量中反映风险调整,计量时需要估算出各种可能情况下现金流量发生的概率,并进行加权计算,折现率只包括以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准则》应用指南尽管提供了上述两种风险调的思路,但没有提及这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这会使风险因素的调整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操作性。
  (三)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序列的可选择性问题 根据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当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出现不同的时间序列时,其现值的计算结果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如果预计大额现金流量的产生时间比较早,在折现率较高时,现值就比较大,在折现率较低时,现值就比较低;如果预计大额现金流量的产生时间比较晚,在折现率较高时,现值就比较小,在折现率较低时,现值就比较高。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出现什么样的时间序列,主要基于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如果企业有操纵会计盈余的动机,就完全可以利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来调节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而达到其目的。
  (四)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率假设的合理性问题在两阶段折现模型中,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是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重要构成因素。当预测期较短时,现值对现金流量的增长率假设极为敏感。《准则》要求后续期现金流量的增长率应当是稳定的或是递减的。稳定的增长率要求资产有稳定的运行状态和维护资产运行的必要支出,如果资产未来运行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可能发生变化,则稳定的增长率假设就不再合理。另外,递减的增长率假设也存在问题,因为后续期现金流量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直递减,在经历一段递减时期之后,增长率最终会趋于稳定。增长率假设要求财务人员能够合理把握远期现金流量的趋势与规律,并恰当地估计其数额。实际上,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财务人员也不应假设某一较高的增长率长期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相对较低的增长率是比较谨慎的。但由于受我国企业管理惯例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恰当地估计后续期现金流量的增长率比较困难。另外,企业如果有进行会计盈余操纵的动机,增长率也是其可操纵的关键因素之一。
  (五)资产组现金流量的估计问题现值计量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合理估计。当一项资产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时,资产组现金流量的估计就成为现金计量的关键。不同的资产组会产生不同的未来现金流量,合理划分资产组是可靠估计资产组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划分资产组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方式、企业管理层管理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企业决策方式和业绩评价等因素,以能否独立地产生现金流量为基础来最终划分资产组。资产组的划分及其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要以企业的现金预算为基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体系。健全的现金预算体系可以提高现值计量的效率,降低计量成本。但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编制长期预算,特别是现金流预算的惯例,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编制现金流预算也缺乏经验。因此,要想合理估算资产组的现金流量会十分困难。同时,由于这一过程中大量职业判断的运用,也可能会造成职业判断的滥用,从而为会计盈余操纵提供空间。另外,把总部资产和商誉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分配至所属的资产组将会是一个难题。总部资产是企业集团和事业部的资产,难以脱离其他资产和资产组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为了确定总部资产或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是否发生减值,企业需要将相关的总部资产和商誉分配至总部资产或商誉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尽管准则中规定了分配的具体要求,但是其分配程序相当复杂,需要进行相关测试,并且分配过程中往往会带有较高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六)折现率的估计问题折现率的确定是现值计量的另一关键因素。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回报,折现率的选择应当体现出市场对该资产风险和报酬的综合评价。如果折现率确定的不合理或者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之间的匹配不当,就会导致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出现严重偏差。因此,必须保证折现率和现金流量估计的一致性,避免风险因素的重复计算或漏计。折现率中除了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外,还要对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对此,传统现值法与期望现金流量法的处理是不同的,传统现值法的折现率中包含了需调整的所有风险因素,而期望现金流量法的折现率则只包含以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不包括风险因素。相比较而言,期望现金流量法中折现率的估计相对简单,而传统现值法中的折现率则包含了诸多的风险因素,有些因素难以计量,有些因素如非流动性和市场不完善等有时根本无法辨认,所以对折现率的调整不但困难而且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四、现值计量规范的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现金预算管理体系 良好的现金预算管理体系是现值计量的基础条件。现金预算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识别企业一定时期内资金的产生和需求,还能为资产,尤其是资产组和整个企业主体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求企业加强现金预算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编制现金预算的水平,使其熟悉长期现金预算编制的方法和程序,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把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变动趋势与规律的能力。编制现金预算时,可以考虑采用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可能变化而编制的弹性预算或者是滚动式的预算。以弹性预算或滚动式预算为基础能够较为恰当地估计出资产

未来现金流量及其发生的相应概率,这可为期望现金流量法的运用提供条件,避免对影响折现率的诸多复杂因素的调整,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金流量时间序列的随意选择问题。
  (二)结合资产特征调整风险因素现金流量的风险是由资产的特征决定的,主要取决于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对企业商业周期及经济周期的敏感程度和经营风险的大小。有些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资产在企业商业周期的扩张阶段或经济较为繁荣时能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入,而在企业商业周期的紧缩阶段或经济不景气时产生的现金流入则很小。因此,应在充分分析资产特征的基础上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如果现金流量的周期性不明显、对资产运营宏观环境依赖性较弱且经营风险小,则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小,其风险也越小,这时在折现率中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就比较容易,因而可以采用传统现值法;如果现金流量的周期性明显、对资产运营宏观环境依赖性强且经营风险高,则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性大,其风险也越大,则可以考虑采用期望现值法,通过现金流量来调整风险因素。
  (三)运用多种方法合理估计后续期现金流量的增长率估计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率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参考资产所处市场的长期平均增长率,运用历史增长率、采用市场其他分析人员的估计结果或者是在对资产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增长率。实际上,每种计算方法都能产生一定的有价值的信息,将其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合适的增长率。资产的历史增长率与预期的未来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历史增长率是很有用的数据,但未来增长率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以历史平均增长率为基础,考虑历史增长率的有用性与未来增长率变动的相关关系、资产的产出能力、经济的周期性、资产基本运营状态、资产收益的质量等因素,利用历史增长率的几何平均数或者利用线性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来最终确定未来增长率。在预测现金流量增长率时,其他分析人员的预测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如果能取得其他分析人员对于同类资产现金流量增长率的估计数,则应考虑相关分析人员的预测结果。一般来讲,市场上研究同类资产的分析人员的数量越多,并且他们对增长率的估计越是趋于一致,这种估计‘结果就越是应该受到重视,因为模型只是依据过去的数据来确定增长率,而分析人员除了要运用历史数据外,还会采用他们所掌握的所有有用的信息。尽管可以利用其他分析人员的估计结果,但也不能盲目地相信其他分析人员一致的预测,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都依据相同的数据来源(这些数据本身可能存在错误和误差),部分原因是他们有时会忽略资产基本运营状态方面的重大变化。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资产基本运营状态的分析来估计增长率。当利用历史增长率、其他分析人员所得出的预测结果或者根据资产基本运营状态的分析等途径都可以估算出增长率时,分析人员就需要在三种结果之间进行选择。如果资产正处于改良改建阶段,最好选择根据资产基本运营状态分析所得出的增长率,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资产运营状态的改变对现金流量创造能力的影响;如果资产的基本运营状态稳定,并且有大量的分析人员对同类资产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可能会比其他方法预测的结果可靠;如果资产已有较长的使用历史,资产的运营状态及所创造的现金流量都比较稳定,就可以根据历史数据,采用相应模型来估计增长率。当然,在没有充分理由说明采用一种方法估计的增长率优于其他方法估计的增长率时,我们可以以每种方法所考虑信息量的大小作为权重将这三种方法得出的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这将会得出质量更高的增长率。
  (四)选择恰当的方法估计折现率在市场数据缺乏的情况下,获取能够反映目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折现率数据非常困难。期望现金流量法在估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时已考虑了风险[大j素的调整,其折现率的估计较为简单,只包含以无风险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因此可以考虑首先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计量。如果采用传统现值法,并且无法直接从市场上获得折现率数据,则可以考虑采用替代利率来估算折现率,替代利率可以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增时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常是指采用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技术确定的企业当前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如果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现有资产的平均风险显著不同,就不能使用这一成本。这时,应当估计该资产的风险,然后再利用CAPM模型计算出该资产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并以此作为折现率。CAPM模型是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建立的,资产市场不可能像证券市场那样有效,但其基本逻辑关系是一样的,即:资产的必要报酬率=无风风险报酬+资产的β系数(市场场平均报酬一无风风险报酬)
  模型中,资产β系数本身的计算相当复杂,估计也较为困难,这时可使用一些变通的办法如会计β值法或类比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应采取措施鼓励一些专门机构测算常见资产的β系数并定期公布,为企业合理估计折现率提供参考依据。
  (五)对职业判断加以必要的限制 由以上分析可见,在资产减值准则使用现值计量技术,必然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估计,实际上这也会为管理者通过现值计量的各种要素(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和对风险的调整、预测期时间长度及后续期现金流量增长度的选择等)操纵利润留下一定空间,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本前提和质量底线(盖地等,2006)”。为保证会计信息最低限度的可靠性,应该对职业判断加以必要限制,对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计量在资产减值准则中的运用做出更加明确的规范和说明,提高企业资产减值信息的质量及其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防止规避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及操纵会计盈余的行为。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