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峰会显现中美经济关系新走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巩胜利
G20首尔峰会“共识”了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经济过热,希望遏制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则复苏乏力(隐含着将依然需要注入货币、增加流动性),希望更大规模地刺激经济。反映在《首尔宣言》协议中,就是在汇率等问题上的妥协,没有强调对某个国家货币实施强制性升值压力,而是按照“交给市场原则”处理。这是发达国家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都能接受的措辞。此外,G20成员国还同意,不久后在巴黎讨论由美国提出来的经常贸易项目设限4%等问题,实际上这是对此前反对这一提议的国家的一定让步。
除了汇率问题比较突出之外(其实目标就是针对中国),在IMF 改革和监管等问题上,各方立场相对比较一致。
美国的战略非常清晰:第一个动作是,由财政部长盖特纳在10月底提出了一个平衡世界贸易的建议,要求世界主要经济体承诺将贸易盈余控制在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以内。这项建议看似并非单独针对中国,而且平衡国际贸易也名正言顺,中国政府很难拒绝在国际会议讨论。但如果中国政府不调整汇率,达到控制贸易盈余的目的并非易事。所以提议讨论控制贸易顺差,在某种意义上,与提议讨论汇率有异曲同工之效。
美国第二个动作,就是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国债高达10万亿美元之巨,而对美国每年14万亿美元的GDP来讲,依然是可控、分内之事。对美国而言,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或能起到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作用;同时增加货币发行和维持低利率,将促使美元进一步贬值,这对于增加美国出口,减少其贸易逆差至少能起点促进作用。货币贬值的副作用最根本的就是通货膨胀,而这对美国并非主要问题:一是当前美国通胀率不高,二是由于美元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用来作为储备货币,因此美元贬值的副作用将由全球使用美元、储备美元的国家共同来承担。基于这一政策,国际上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都会大幅度上涨,对于那些坚持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而言,就面临进口通货膨胀的严峻威胁。如果这些国家想控制通货膨胀,增加本国货币的供应量,恐怕是无法避免的途径。
在美国国家利益的极度驱使下,美元在近几年来也许看上去不再那么坚强有力了,但美元的国际竞争能力却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上升时期。可以预料,美国及发达国家还将有可能继续扩张货币流动性,希望更大规模地刺激经济行动,美国改变“货币宽松”策略,要走上常规经济发展之路,或许要到2011年3月之后。这与2011年的中国行动纲领、货币策略产生了重大悖论。在金融海啸后的大发展时期,中国已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减缓增长势头,而其基数效应将使得同比增长幅度回落不那么显著。为了让“出口创汇”的历史尽早退出,中国将不得不抢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前,在金融货币、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上双双“抢先”出手,“先机易得”,但这种“共赢”的大前提,必须是美元、欧元不要再出现内乱,更不要与中国经济相向冲突,不要再出现新的更大危机。(摘自2010年11月15日《上海证券报》)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48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