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佐夫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困扰中国的决策层。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施虐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发展。
  
  国民经济中,中小企业对国家的贡献最大。中小企业贡献50%的税收,产值占GDP的60%,解决70%的就业,但是长期得不到贷款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经济。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 大银行难有作为
  
  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企业融资主要是间接融资。比如说现在的公募资金直接融资,都不畅通。融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企业融资难始终是个大问题。按目前模式,资信好的企业贷款也要2~3个月的过程,像一些应急的贷款,除非银行开了绿色通道,运用非常的手段和措施,一般是不可能的。就是大型的国有企业申请贷款最少也得3个月,因为涉及风险控制,层层审批。
  中小企业的贷款更难,私营的中小企业贷款就难上加难。中小企业贷款难是长期困扰中国企业、金融界甚至是政府的问题。我觉得根本问题在金融结构的不合理。
  这次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政府投资四万亿。银行要进行相应的配套贷款,这正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其实这次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的中小企业受益的不多,就像2008年底或2009年1月份,以前银行放贷有规模控制,筛选客户非常严格,2008年底没有规模限制。只要银行找准客户,愿意贷多少就贷多少。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2009年1月份,全国的贷款是一万六千亿,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建行一个月就贷出两千多个亿,也是建行历史上没有的。放款的面、放款的量和放款的速度是历史之最。但是中小企业仍然嗷嗷待哺,仔细分析贷款结构,还是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集中在少数地区,一万多亿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总部集中的地区,真正像沿海的中小企业比较多的地区,贷款比率非常低。根据调查显示,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贷款同比增长18%,但是中小企业得到贷款同比增长7%,低于同期的增长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服务中小企业
  
  中国企业形态分为很多种,建设银行分的比较细,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分为很多种类型,可以分为中型和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又可分为小型和微型企业。微型企业严格意义上说就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个人公司,这种企业要求,金融机构担起责任还是比较难的。现在建设银行把微型企业纳入个人业务里面,因为企业的状况完全和家庭结合在一起了,没办法分清楚。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企业的类型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相应的需要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现在的金融结构和所有制太单一,如果这个不打破,私营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就很难解决。
  单靠几家大银行无所不能包打天下,不现实。不管是政府强调还是监管部门的督促,都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前段时间,银监会召开专门的大型银行监管会议,把各大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监事长都请去,其中提到加大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各家银行成立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部门。这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认为应该从结构和所有制上解决。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不是在中国才有,西方国家在发展中也存在这些问题。在加拿大、欧洲等国家,政府专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专门的机构从事这项业务。还有专门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同时还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监管这些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我以前很难理解,美国有几千家银行,而加拿大也有好几百个银行,像加拿大这样的国家,有国家性的银行,有跨地区的银行,还有地区性的银行,还有一间房的银行。一间房银行在夹缝中生存,而且生存的非常好,有些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做的业务只为这个街区服务。我们目前也逐步的想发展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远远不够,城市里的中小企业、街道的小企业都不能解决。
  另外要成立些特殊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比如成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基金,这些基金为中小企业专门提供临时性的贷款。
  鼓励风险投资。因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年,银行和他们打交道肯定有所顾忌,而且银行的审批程序很严格。风险投资基金就不一样,本身就带有风险的性质,国家要支持。现在有一些风投,民间的比较多,政府的比较少。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国家允许有损失。风投基金不能是政策性的,风险投资机构也要是盈利性的,通过税收等政策予以支持,它也是能够生存的。靠大银行进行贷款是比较困难的。
  成立政府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现在的担保机构大部分是有官方背景的,审批条件有时比银行还要严格,就起不到担保作用。政府应该从财政拨款支持担保公司,充实实力,简化审批程序,该严格的要严格,该松的要松。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我国银行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几年的金融机构体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股份制改造以后。一是把历史包袱卸掉,上市公司机制确立了。很多人还是老眼光看我们建行,其实建行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内部机制发生很大的变化。有股民的压力,董事会的压力。
  建行和工行在去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开始以后市值排名一直在往前靠,前不久公布的世界银行的市值排名,排在前十位的中国的银行占了四个。工行和建行已经连续半年稳居前两名,这是金融体制改革最明显的直接成果。
  花旗和汇丰虽然在市值上排在我们后面,但实话实说,中国的银行和它们还是有差距的。首先,是科技系统的差距。科技系统的差距是制约我们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外国,风险控制靠的是模型分析,当然也有他的弊病。
  风险控制模式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靠的不是经验判断,而是科学的模型分析。虽然这也存在弊病,也出现了些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比我们要先进。我们主要靠的是经验,存在很大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个性化的服务方面也差距很大。我总结,不是我们变的非常好了,而是国外的银行出了问题。一旦它们度过了这段难关,把次贷问题解决,度过金融危机,他们将重新占据他们的位置,在十大银行里我们占据前四位,那只是暂时的。
  花旗有花旗的问题那是确实存在的,但是排在我们后面的几家银行我觉得是非常好的银行。有一个叫富国银行,1999年我在美国当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家非常小的银行,在西部,主要是在旧金山附近,它专门做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存取款业务,和结算服务,但是这家银行发展的非常快,它不像花旗银行做投资银行业务和理财业务,不到十年时间发展的这么快,现在不但市值进入前十,我觉得很吃惊。因为在美国它可以和花旗银行抗争,在收购富国时,可以和花旗平起平坐的争收购对象,为这个还差点打官司,这可以表明它的实力和社会认可程度是非常高的。就这样的银行也非常有竞争力。
  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我英语很不好,这个银行提供很流利的华语服务,还完全可以提供本地话的服务,非常的不简单。十年前,美国懂华语的人不多,现在能提供华语服务可能不新鲜,但是那时候它就能做到,是非常的不容易。比如说,在美国办驾照需要存款证明,它们程序非常简单,而在中国现在都非常麻烦,所以我当时就比较看好这家银行。
  我们国内的银行经过这几年的竞争发展,在标准化的服务上和国外的银行没有差距,甚至有些方面还优于国外的银行。比如说现在的营业时间在国外是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国外的银行星期天绝对是不会营业的。我们现在,不仅双休日营业,连像春节这样的大假都营业。另外我们整个网点的装修等,硬件是非常好的。我们还有些特殊服务比国外的银行做的好。比如说我到加拿大去,刷完信用卡,服务员还在填单的时候,我在当地的消费信息已经发到手机上了。当时我就念出来,营业员惊叹速度快。但是中国的银行个性化的服务肯定比不上国外的老牌银行,尤其是高端的贴身式的个性化服务,特别是非金融服务,比如说国外的VIP的保险和交通订票等这些我们是没办法比的,他们已经形成网络了。我们高端客户很难提供这样的服务,很难融入到这个体系里面去。
  
  抄底还不是时候
  
  中国什么时候走出经济危机还要等待时间的证明,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现在没办法预测会出现哪些问题。但是今年将是最困难的一年。
  中国金融机构的基本面是好的。中国出现的问题和美国正好相反,美国是金融系统出的问题蔓延到实体经济。典型的是通用集团,通用在生产汽车的环节是没有问题的,是汽车金融出现了问题,通用支持大量的超前消费,车开走几年后再付款,用回款来支付生产,现在经济不景气,消费者还不上钱,所以通用在资金上就出现了问题。中国正好相反,可能是因为实体经济出问题,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到金融机构。这要引起政府的重视,要想方设法的拯救企业,不能单纯地认为中国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强,抗风险能力有个度。实体经济问题多了后,最后还是会将金融企业拖垮,金融企业出现问题后后果将不堪设想。政府一定要有忧患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实体经济问题。
  海外战略建行一直很重视,和国内业务同步发展。建设银行纽约分行申请了十年时间,包括英国申请也不低于五年,因为金融危机,美国的监管部门放宽了,建行分行才能设立,并不意味着建行加快了海外的扩张速度。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的金融企业应该走出海外,同时也要持谨慎态度。因为大部分金融企业对国外的金融环境不熟悉,对政策法规和运作规则不熟悉,有可能要吃亏。
  所以我建议,现在不能盲目的扩张,应该找准机会和对象,选择合适时机走出去,绝不是大抄底的时候,中国还不具备大抄底的能力。建行董事长郭树清也认为应该找准合适的对象,并购的对象应该是在国内和全球和建行的业务有互补的才行,有利于在国际上的经营发展起到“1+1>2”的效果才能去兼并,否则一定要慎重。建行去年比较关注国外市场,但是没有大的收购举动,我认为还是比较稳健的。
  为了更好的走出金融危机,我们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程度高,对经济的长期稳定运行是不利的。还是要靠国内的需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要让国外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还有需要拉动国内内需,生产的调整,出口的调整。
  
  (作者: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
  (注:本文在《小康•财智》记者陈建华对作者采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3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