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增长周期与中国新兴产业成长风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永刚

  [摘要]进入后危机时代,推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根本途径。为保障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中国要科学把握新兴产业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和防范其成长风险,推动新兴产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文章运用产业风险理论,分析了当前中国新兴产业成长风险的主要表现,并提出可供选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增长周期;新兴产业;成长风险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05-04
  
  近年来,中国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和后危机时代新技术革命加速孕育的战略机遇,以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但是,新兴产业既是高回报产业,更是高风险产业。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发展本身的难度及复杂性,以及创新企业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与较为成熟的产业相比,更易面临政策调整、技术更新、专利保护、质量安全、产品替代、体制束缚、贸易壁垒、过度竞争、资源瓶颈等内外风险。中国要把新兴战略发展成新一轮增长周期核心引擎,必须科学把握新兴产业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和防范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保障新兴产业健康顺利发展。
  
  一、新增长周期与新兴产业成长的耦合
  
  经济周期与创新周期紧密相连。从经济周期分析,每一个增长周期的增长都有新兴产业支持,而新兴产业则是建立在技术创新集群基础上的产业创新集群。在经济长波中,具有世界影响的集群式创新的出现与消退构成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引发2007年次贷危机的美国金融泡沫和楼市泡沫不过是为应对本世纪初美国高科技股泡沫崩溃而吹起的更大的泡沫,而本世纪初高科技股泡沫破灭的根源则在于支撑美国在此前取得“新经济”奇迹的信息技术革命的红利消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由电子信息网络所支持的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下降。只有下一场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出现才是走出危机迎来新一轮繁荣的根本。Gourinchas在研究了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之后发现,金融危机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1] Perez研究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发现,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是虚拟经济泡沫与产业泡沫的双重体现,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回到实体经济中,必须重新审视目前全球的技术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对一些新兴产业进行测度和评价,寻求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2]朱瑞博研究发现,全球性主导技术结构和主导产业更替的脱节与断裂,即技术经济范式的更迭是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本质根源。推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领全球经济走向新一轮黄金增长期的根本途径。[3]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4]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航天航空、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试图以新能源革命作为整个工业体系新的标志性能源转换的驱动力,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还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成为日本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指南。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5]除此之外,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快了在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道路上的脚步。可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在后危机时代均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复兴的突破口,全力改造传统产业,竞相角逐新兴产业。过去每一场新科技革命都是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因此,我们不可能与这些国家进入同一起跑线,只能是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新兴产业。现在情况不同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创新没有国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会对各个国家都是均等的,不像过去,产业革命的机会只是给发达国家。中国也有这个机会和条件,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对国家的经济地位是一次大洗牌。[6]
  中国虽然在整体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也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首先,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各个国家都是机会均等的。其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第三,尽管我国的整体实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可以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迎头赶上发达国家。[7]历史上,中国曾数次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我们必须迎头赶上,赢得先机,抓住此次产业和科技变革的机遇,在有基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二、新时期中国新兴产业成长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主导技术不成熟风险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为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还处于形成期,尚未形成稳定的“技术经济范式”。虽然近年来各地在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已制定出较为明确的主攻方向,技术创新强度不断提高,但各种技术路线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应地主导技术路线并不成熟,这就使得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项投资数十亿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前期投资面临随时因新技术的出现被吞噬巨大危险。在传统产业中,发达国家处于技术的前沿,相关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作为技术跟随者和赶超者,后发国面对的主导技术路线是确定的,此时采取技术跟随策略是一条技术赶超的捷径。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模式,迅速缩短了自身与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并成功地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然而在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几乎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前面没有确定的主导技术路线可供遵循模仿,因此不得不与发达国家一起面对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昂的研发投入。
  (二)市场需求不确定风险
  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是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障碍。新兴产业要完成从技术创新到获得稳定收益的过程,需要化解多种市场风险。一是市场不均衡风险,由于新兴产业中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处于高度变化当中,常常不能准确定位其市场用途或者其用途被限制在很小的领域,或者广阔的市场需求要滞后于产品创新非常久的时间。二是需求滞后性风险。一种产品被开发出来后的首要问题是找到它的用户,然而很多产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被用户接受。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新产品具有功能或价格上的优势就一定能赢得市场,还要受到用户的转换成本、用户的消费习惯、市场规模和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大。三是外部市场不确定风险。为满足国际市场而生产是中国许多新兴产业的重要特征,这在扩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成长风险。例如,光伏业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配套产品及终端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但是,由于市场集中在欧美,随时面临国外政府补贴减少而导致需求萎缩以及贸易壁垒等巨大风险。

  (三)低端产能与虚假产能双过剩风险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新兴产业投资不断增加,在一些领域出现了过度扩张的“野蛮生长”态势。就新兴产业而言,出现适度竞争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但在产品和市场均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过快的扩张可能使得本来就有限的市场和稀缺的人才资源被高度分割,科技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掣肘,导致原本有序发展可获得的利润被摊薄,使企业缺乏开展持续创新的资金来源,其结果是过多的企业停留在低层次竞争上,出现低水平生产重复、低档次产品供给过剩等问题。而在缺乏真实市场需求引导的情况下,投资冲动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产能过剩,造成低效乃至无效投入。此外,由于一些地方受政绩驱动,简单地将一些现有企业直接划入新兴产业领域,或将原有的园区更名为新兴产业园,以旧充新,掩盖了新兴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实状况。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取得一时政绩,但从长远看,必然会出现新兴产业的虚假繁荣,造成新兴产业产能的虚假过剩。
  (四)政府干预失当风险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正外部性的特征,私人企业的创新活动不足,因此需要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基础性研究进行资助。中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为显著的政府推动色彩。政府强力介入新兴产业成长具有市场所不能替代的优势,如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前瞻性强、确定性程度比较高、政策不易波动,而且不易受经济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强烈影响。但是政府培育的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新兴产业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自然市场的严酷竞争,因而产业素质与市场自发方式相比可能会比较低。新兴产业成长面临诸多政策风险,如部分政策存在盲目性,不考虑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特征,形成中央和地方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造成过度竞争;政策存在短期行为,只考虑早出成效,不考虑新兴产业前期研发和开拓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如何合理运用“强势政府”的优势,规避干预失当,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新时期中国新兴产业成长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构筑符合国情的新兴产业成长的动态]化路径
  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有着特定的发展规律。中国各地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准确把握好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于推动一般产业发展的对策。一要把握好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的规律,构筑“特色化优势”。要根据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标准,选择适宜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尽快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构筑新兴具有本地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业成长路径。二要把握好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规律,构筑“先行者优势”。目前,世界各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处于大致相同的地位,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谁就能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中国在不少领域的技术研发启动较早,有的与国外差距很少甚至同步,部分领域还具有领先优势。以物联网为例,我国这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已有10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在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因此,中国要充分发挥自身创新禀赋优良、创新潜力巨大的综合优势,广泛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重点谋求在新兴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环节取得突破,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打造一批跨国经营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从而在全球性新兴产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三要把握好系统培育良好政策支持体系的规律,构筑“政策集成优势”。所谓“政策集成优势”,就是针对新兴产业对政策环境的高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兴产业成长的各项政策设计,以整合、集中配置政府资源,强化政府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引领作用。中国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同时把握新情况、新问题,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支撑平台,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采用创新风险管理策略,构建新兴产业风险规避与分散机制
  新兴产业成长风险既具有发生不确定性,也具有客观性。对于风险这样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事件,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防范机制,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一要建立新兴产业成长风险的预警和评估机制。例如,加强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减少技术开发和选择的盲目;建立新兴产业发展的早期预警体系、预警指标体系、预警评判体系和预警体系等,以增强及早识别危机或判断危机程度的能力;通过改善组织结构体系建立风险监控机制,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尽早地确认风险的发生源,防止风险的扩散和后果的恶化。二要建立风险转移机制,比如企业通过参与保险和吸收风险投资的方式实现部分财务转移;通过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和联盟开发等方式实现部分客体转移。三要建立风险分散机制,例如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项目组合,进行组合开发创新,使整体风险得到降低。从理论上讲,创新项目组合中不同项目间的相互独立性越强或具有负相关时,将有利于项目组合整体风险的降低。
  (三)提升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跨越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鸿沟的桥梁,只有产品实现了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的一跃”,企业才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条件。政府除了支持创新活动外,还需要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帮助企业创造市场需求。一要针对产品的产业化初期技术不成熟、稳定性差、价格高、认知度低,市场需求有限的状况,政府应在重大装备上推广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对消费品的购买者进行补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实施政府采购,对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购买。[8]二要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大,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拓展市场,形成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国际性企业。三要围绕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改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四)集聚各类发展要素,构筑新兴产业立体服务平台
  针对新兴产业面临的技术、资金、土地、用工、公共服务等瓶颈制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风险,要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要素集聚的平台和载体。一要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依托省内骨干企业,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组建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国家级技术平台项目落户中国,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协调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二要构筑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政府投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强化信贷资金支持,构建完整的创业投资链和有针对性的融资机制,建立投、保、贷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实现创新资本和创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三要构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对产业技术瓶颈,组织招标公关;建立健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实验试制、技术咨询和推广、技术交易、成果展示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起点建设一批产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建设。通过多方面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要素加快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Gourinchas,Rey. From World Banker to World Venture Capitalist:US External Adjustment and Exorbitant Privilege[R]. NBER Working Paper No.11653.2005(8):23. [2] Carlotz Perez. The Double Bubbl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Technological Roots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4):779-805. [3] 朱瑞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 改革,2010(3):19-28. [4] 万 钢. 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31-35. [5] 文 心.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布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 创新科技,2010(8):34-36. [6] 洪银兴. 迎接新增长周期,发展创新型经济[J]. 学术月刊,2010(1):67-72. [7] 洪银兴. 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N]. 人民日报,2011-01-06(7). [8] 李晓华, 吕 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6. A Study on New Growth Cycle and Growing Risks in China's Emerging Industries Lv Yongg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Jiang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Economic cycles and innovative cycl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A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ll push economy into a new growth cycle after this financial crisis. The key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leading global economy into a new round of golden growth period lies in promoting and cultivating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n the new era,China should master the law of emerging industries,identify and prevent the growing risks to make sure of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This paper,with industry risk theory,analyzes the main growing risks of China's current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brings up op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them. Key words:new growth cycle;emerging industries;growing risks (责任编辑:张改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4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