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光芸

  [摘要]我国许多地区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由于社会资本的缺乏导致科研和生产脱节、中小企业无能力开展技术创新、大学园区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带动作用。社会资本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只有不断丰富社会资本,完善信任机制和互惠规范、增强组织间与个人间的信任程度、发育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才能加快区域技术创新。因此,基于社会资本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制度和网络体系,形成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之间的互惠、互动与合作。
  [关键词]社会资本;区域技术创新;信任;合作;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461(2010)09-0030-05
  
  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内涵与结构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相互合作的参加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这种创新网络能够生成一种创新的整体推进机制,产生一种创新的集聚效应。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可按区域技术创新网络和区域技术创新环境两部分进行分析。
  
  (一)区域技术创新网络
  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简单地讲,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区域技术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区域内正式的合作网络。主要是指区域内每个企业在其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等创造价值的活动中,选择性地与其它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长期的稳定关系。正式网络分为:市场交易网络,包括供应商网络、生产商网络、销售商网络,研发网络,主要是指企业在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易网络;服务网络,主要是指企业与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网络。
  其二,地方行为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正式关系。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包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包括企业内部各阶层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生产工人之间的交流、企业主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与大学(研究机构)的人员、政府官员等非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的公共关系网络或个人间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关系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比较稳定。这种网络关系的构建,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彼此的信任为基础(见图1)。
  
  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之间结成了网络互动关系,形成了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结构的雏形。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中介机构是区域技术创新的行为组织,信息、技术、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等资源通过服务网络、研发网络,市场交易网络,销售网络等在这些组织中流动(见图2)。
  
  
  (二)区域技术创新环境
  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区域技术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学习环境四个方面内容。
  1.基础设施环境。除了包括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主要是指为区域内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包括公用图书馆、公共实验室、公用会议室、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其它一些为知识的交流学习提供的公共空间等有形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区域技术创新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基础层次。
  2.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是“某特定社会成员共享并相互传递的知识、态度、习惯行为模式等的总和”。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行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开放的思想交流氛围。
  3.区域的制度环境。区域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市场机制等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制度。除此之外还包括规范、规则等非正式制度,这些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如果能够彼此协调,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可靠合作,就能够很好地利用劳动分工的优越性和人类的创造性,而且可以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
  4.区域的学习环境。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学习是参与创新网络的各个企业在研发协作中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包括:企业间在协作中的沟通和交流、区域中的人才流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技术服务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可见,一个良好的区域技术创新环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信息网络;鼓励支持创新的政策、法规;提倡创新的社会文化和互利互信的商业文化;规范完善的人才市场;开放的教育科研系统以及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
  
  二、构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制约因素分析
  
  自2003年以来,科技部开始推进地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2005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现自主创新作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任务。此后,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速度快,涉及面广。在如火如荼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活动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许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受到行政边界的制约
  除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超越了行政区划分范围建立了跨区域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我国总体上还是以行政区域单位为单元,从各个行政区的政策、资源等各方面探讨区域创新的工作。按行政区域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从理论上讲得通,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行政区域,担负着制定区域相关政策及管理和协调区域内各主体的活动与利益冲突,区域内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介入。从现实上看,以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也是可行的方案,操作性强,目标也很明确,效果直接。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看,往往以某一城市、某一乡镇为地理边界,与行政边界有很强的重合性,便于政府工作的开展。各行政区可以从各自的资源、人才等出发,编制各自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制定各自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原则、运行机制等,更容易提供良好的支持与帮

助。但是,单纯以行政区域的划分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限制了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连贯性,极可能因此而割断了地缘上的联系,也因此可能出现产业结构的高度类同,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公式化,没有立足本地区的特色
  任何一个区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源条件,尤其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沉淀,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能脱离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而目前我国各省提出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目标与模式大致相同:高校――建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或创业孵化器若干;科研机构一完成技术转化指标若干;经济部门一各行业或各类企业达到某某级规模水平,完成经济指标若干;政府部门一实现一定的基础建设目标。这些目标没有真正立足于本地区的特色,体现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区域创新体系的目标往往会流于形式。另外,不论是发达或不发达地区,一律提倡搞高新技术,而且主张“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忽视了该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多地方提出要兴建多少高新技术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作为区域创新的空间场所,而对现有的资源却视而不见,把它们当成一种摆设品,未能好好计划与重新优化分配利用。总之,国内正在进行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往往陷入公式化,未能针对本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缺乏区域特色。
  
  (三)对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认识不足,片面追求“创新”表面文章
  很多地区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当作一种潮流,在制定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方案中,片面强调“创新”而忽略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搞短期的形象工程,重规划,轻科技投入,地方政府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长较慢,基础研究相对薄弱。2000年开始,中央逐渐加大了财政投入,从2000年到2004年,年平均增长近19%,而地方政府的投入在近三年内虽有增长,但四年来平均增长却只有15%左右。明显低于中央的投入水平。各地财政科技拨款总体水平低,占各地财政的百分比不超过4%,有的甚至低于1%,且各地的财政投入水平差距较大:2003年和200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地的财政投入都在200亿元左右。而有的地区则不到10亿。较低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成为地方科技发展的瓶颈之一,进而阻碍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四)社会资本的缺失导致科研和生产脱节
  我国科研机构大都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数十年投资的结果,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由于社会资本领域内的产、学、研结合过程的耦合链条裂断,因此出现了目前的科研机构不仅缺乏开拓市场的动力,也没有以市场需求指导科研活动的根本理念,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随着事业费减拨,科研成果不能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效益,必然导致科研机构资金匮乏,相反,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成本却在不断增加。为了坚持搞好科研活动,很多科研机构也试图选择联盟战略,将自己的技术资源贡献出来和企业的市场、生产基地或资金相结合,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结成松散的合约型联盟关系,形成完备的“科研一生产一销售”体系。但是这种合作比较单一,各方只是在技术资源链上配合,科研机构主要负责技术创新,部分联盟伙伴负责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双方虽然可以形成共同完备的技术创新链,使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创造并分配合作效益,但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动力不足,合作往往是短期性的,没有形成长期博弈模式。如北京市一个轻工业研究所,利用开发出的控制绣花机的系统软件和生产厂家开展协作,在开始阶段形成了典型的“技术+生产型”信任联盟,实现了技术产业化。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双方合作的意愿消失,生产企业处于被动等待技术的地位。如此产生的科研和生产的脱节,主要是由于我国尚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资本环境,或者说,当前的社会资本环境还不足以支持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
  
  (五)由于社会资本缺失,大学园区不能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带动作用
  我国建立大学园区的目的是利用各地的大学园区带动当地乃至全国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我国政府策划的大学科技园区已有20多个,遍布全国各地。最近国家又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探索企业和大学之间建立新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虽有成效,但却遇到诸如大学科研实体的科技活动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难以衔接、大学科技人员难以过多承担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风险等问题。对此,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也联合组织了多次的经验总结会议,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科技园区的效果不如想像的那么理想,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学术性成果多,技术性成果少。成果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应用脱节;二是科技成果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性。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本质,我们认为,这些应归结于大学科技园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利的机制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环境,使得两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络渠道不畅。政府从根本上还没有意识到社会资本的作用,不懂得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企业和专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其它社会资本环境。把技术创新与建立良好的社会资本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过分简单化,从而陷入用“政府导向”规划创新园区,来代替基于社会资本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误区。
  
  三、基于社会资本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社会资本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只有不断丰富社会资本,完善信任机制和互惠规范、增强组织间与个人间的信任程度、发育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才能加快区域技术创新。因此,基于社会资本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制度和网络体系,形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企业与中介机构、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互惠、互动与合作。
  
  (一)制定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政策法规
  区域技术创新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要制定与区域技术创新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首先,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税收金融等政策或法律制度,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正确引导社会走向的投资机制、良好的融资环境和健全的法律法规等。在实施政策、计划、规划、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的建设者,进而影响或引导创新的直接参与者进行创新活动。其次,完善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首要立法目的是保护发明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规制产权交易,促进知识、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利用。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动员全社会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知识产权法制观念,各级政府、司法机关要依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各类创新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自觉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自主创

新,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再次,政府要发挥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来实现,如,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政府投资重大导向性项目的研发、制定有利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财税政策等。目前,美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值和新增就业来自高技术产业,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投资知识和建设21世纪的基础设施的科技政策,计划从教育、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来引导和推动以生物、信息、材料技术为核心的创新。
  
  (二)“网状”社会资本:保持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稳定性、推动创新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政府要保持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稳定性,在各创新主体之间搭建起便利、快捷、畅通的创新网络。第一,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多方协调机制。政府应沟通产、学、研之间信息交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促进经济、科技和金融的互动发展。针对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行业壁垒、科技与经济“两张皮”、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脱离等现象,可以采取建立协调机构、制定联席会制度等方式进行定期协调;对于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有影响的重大科技项目,可以由科技主管部门或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项目承担主体进行重点协调。第二,搭建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互动与共享。目前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区域信息网络还没有形成,公共信息资源由个别部门和地方独占和对外封锁的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做到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地方政府要尽快解决公共信息渠道不畅、供应不足的问题,打破信息封闭,整合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大学、信息研究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建立区域公共信息网络,并制定实施科技资源的共享制度,降低收费标准;要大力支持科技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信用查询数据库、新产品数据库、科技文献数据库、科技数据图书馆、科技信息网等的建设,建立全国性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为创新服务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建立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基础平台,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开放、流动和公平竞争的创新氛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公共平台,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条件支持。比如,北京市成立了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集资1.700万元建立基金,入网协作的大型、精密、特殊仪器设备资源7.000多台套;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开设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科技条件市场,成为我国第一家集科学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常年展示、协作共用、调剂租赁、咨询服务、学术交流、人员培训、会议讲座、分析检测、配送服务、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等多功能、全方位、一体化的科技条件服务中心。第三,促进区域内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创新服务机构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决策、资源配置、信息咨询等支撑性服务,对政府、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对降低创新成本、化解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创新服务机构鱼目混珠、信息市场真假难辩、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运行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甚至有些评价和咨询机构由于受到行政干预或其他影响而丧失了独立、中立和公正的中介服务执业原则。可见我国创新服务业缺乏相关的法律和自律机制的约制。为使创新服务机构独立、中立、公正地进行中介服务,要把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纳入法治的程序。从法律上明确它的性质、类型、地位和作用,在资格认定、人员条件、工程程序、权利义务、运行机制,以及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待业协会、推进行业自律。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提高“信任”社会资本的存量
  政府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构,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信任”社会资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其一,完善信用规则和制度。首先,建立健全信用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仅靠良心、道德,不可能有效约束所有市场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次,建立健全信用查询系统。一个企业(公民)没有信用纪录,就很容易造成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目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收集整理个人的信用资料。该系统的存在,将使个人、企业不断增强诚信观念,重视自身的诚信记录、减信形象,从而增强个人、企业的社会资本。再次,建立健全失信惩罚机制。失信惩罚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和道德等手段,惩罚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失信者,将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从市场主流中剔除出去。
  其二,培育多元的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大力倡导“第三方评估”㈣。学习借鉴美国等诚信国家先进经验,依据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社会信用评级机构,逐步改变目前企业信用评级主要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组织完成的格局。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民间管理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与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联通互补机制,动员和组织履约守信的企业、个人或社团组织积极参与,成立信用联盟。通过联盟的信用合作机制,制订信用中介服务业的行业规范、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促进行业自律发展;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从专业角度推动相关立法的出台;组织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对有信用不良记录的公司和个人进行约束和惩戒,使无商业信誉者无法生存,从而为抑制区域技术创新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营造创新、合作、开放的区域文化
  地方政府应构建有利于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弘扬创业精神,鼓励个人创业,容忍失败和挫折,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为区域企业创业、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为推动产业集群及区域技术创新,必须有目的地倡导现代的商业精神,这种商业精神包括经济价值观、独立个性、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共赢意识等,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栏、现场参观、现身说法、典型报告会等手段,大力宣传敢于冒险、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创业精英,在本地区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舆论宣传、文化娱乐、创建文明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大力宣扬创新文化,从制度、体制、法律、政策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创新文化建设的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辈出、创新能量得以释放、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社会文化氛围。
  总之,区域技术创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的具有一定自助执行的系统过程。该系统是人们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社会规章、制度、习俗等规则的约束下,逐渐形成的能够影响人们思维和行动的集合。社会资本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只有不断丰富社会资本,完善信任机制和互惠规范、增强组织间与个人间的信任程度、发育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才能加快区域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网络环境:产业组织创新的崭新形式[J]战略与管理,1997(3):109―114
  [2]卢祸财产业集群与网络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0,
  [3]李春艳,产业创新系统生成机理与结构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52
  [4]姚凌,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20,
  [5]Ljnton R.The Indvidual and his Soeiety[M]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1939:237
  [6]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司,中国科技及统计数据2004[Z],科研中国网,2005-12-06
  [7]李新功,营造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共生范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21
  [8]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一论发展我国高新计划产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5)
  [9]数据来自南北京政协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所作的北京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调查报告[Z]北京科技网
  [10]李云生信用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创造[J]经济论坛,2007(7):70
  
  责任编辑:张丹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94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