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站在十字路口的人民币汇率:回顾与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汇率一改先前单边升值的态势,横盘调整的走势维持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但近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再次出现。在国内外经济复苏趋势已定但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政策重新走到了面临选择的十字路口,其后续走势将会如何?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实行汇率改革政策以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及其形成机制的调整过程,来把握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主要特点,最后结合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形成机制的新因素,对前述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汇率形成机制 影响因素 通胀预期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9)012-021-05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
  
  汇率水平与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准确把握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势离不开对当前汇率形成机制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动态变化的合理预期,而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本身可能就是汇率水平调整压力的被动反应。
  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是事实上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长期随美元汇率被动调整,升值压力此起彼伏,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在此背景下2005年汇率改革在压力下启动。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货币锚由美元转变为一篮子货币:二是汇率形成机制更富弹性,即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应该有所增强。
  就货币锚而言,虽然汇改后要求公布货币篮子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央行所参考的货币篮子的权重仍然不清楚。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以及国际上各主要可兑换货币分布情况,美元似乎肯定在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的比重。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美元是否占据最大的比重,而是美元在货币篮子到底占据多大的比重,即货币锚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调整。根据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以及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欧元的收盘价的有关信息显示,二者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9年7月17日期间的相关系数为0.6375。因为一般认为欧元在这一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居于第二位,那么在剔除欧元自身影响后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仅能解释人民币欧元中间价波动的63.75%,这就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可能远低于63.75%。当然,这一简单数据对于说明美元在货币篮子中比重的意义相当有限,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汇改后货币锚的变化。
  就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性而言,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与外汇供求的自由释放密切相关,可以从三个层面观察。首先,就技术层面得出,央行在汇改后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波动限定在中间价的上下0.3%区间内,不到一年后该波幅提高到0.5%,这一波幅相对于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的波动幅度而言仍然是较低的,当然这与我国汇率改革渐进性原则有关,考虑到美元在我国货币篮子中的地位,这一波动幅度限制必然决定了我国货币形成机制弹性不足。其次,就更高层面的资本管制而言,2005年汇改后为了增强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外汇管理当局围绕放松管制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整体而言我国依然存在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仍然较低。第三,就汇改的策略及政策取向而言,为了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决策者采取了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即通过人民币渐进性升值使人民币不断接近”均衡汇率水平”,然后在达到均衡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放开管制让市场性力量在汇率的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在与市场的动态博弈中,这一“均衡汇率水平”是动态的,而且也许这一“均衡汇率水平”可能并不存在――汇改是在巨大的升值压力下启动的,随着热钱的大量流入,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均衡汇率水平”不断朝偏离原来既定水平的方向运动,而决策者放松管制的风险也就更大,在这一过程中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实际上是越来越小的。
  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决策者以汇率水平的动态渐进变化换取汇率机制改革空间与时间的策略并不没有想像的那样成功。具体而言,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较大,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灵活性依然不足,市场性力量并未得以充分展现。
  
  二、当前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形成机制的主要因素
  
  (一)复苏前景渐明,后续效应尚需关注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已近三年,目前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日趋明朗,而中国经济企稳的趋势已基本确立。但是,作为自1929年-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后续效应仍有待观察,其必将对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变动及其机制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此次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决定其难以独善其身,而首当其冲的将是外贸部门,进出口大幅萎缩,其中,出口降幅在2009年5月达到了26.4%的峰值,而同期进口降幅也达到25.2%,此后进出口降幅将逐步收窄(参见图1)。目前进口增速已接近持平,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据较大比重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出口复苏必然晚于进口,2010年进出口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但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在低位徘徊,2010年经济增长的态势也不会大幅跃升(参见表1)。因此,即使2010年进出口出现增长,这种增长也只是触底后的恢复性增长,目前各界普遍预期明年进出口增速均在8%左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仅为0.5个百分点(参见图2)。显然,在国内消费短期难以有效启动的情况下,进出口的这一增长态势决定了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相信这也是决策层反复强调中国“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的一大原因。
  在这一基本判断下,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几乎不可能出现大幅升值,而汇率机制改革的推进也必将谨慎。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的增强,对外部而言人民币汇率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议题,更是一个政治筹码,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必将更加稳健。
  (二)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通胀预期渐强
  虽然,明年“保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如何进行着眼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央已经提出“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要求。同时,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通胀预期不断增强,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热钱流入形势不断加剧,人民币汇率及其形成机制必然有所反应。
  1,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汇率水平与机制面临调整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在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危机前已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参见圈2)。同时,危机后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不断明显,出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再次凸现,依靠低端贸易

担当经济增长重任的格局难以持续。作为联系内外部经济的价格变量,汇率水平与机制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当中所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消费比重过低。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在内外部门间的配置严重失衡,即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外部部门,积累的巨额对外储蓄转化为内部通胀压力并刺激投资泡沫,最终造成外贸与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汇率这一价格变量必须调整,资源配置过分偏向对外部门的局面必须改变,市场性力量在决定这一格局中也应发挥更大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决策者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相信决策仍将延续以往的渐进性改革思路: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汇率机制渐进性改革的配合;当经济结构转型进行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长压力相对较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时,汇率机制改革也就获得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2,通胀预期渐强。热钱问题重现
  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另一问题就是通胀问题。危机后在双重宽松宏观政策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实现了”率先复苏”的预期目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问题。目前,危机初期的通货紧缩的担忧不再存在,通胀预期却不断积聚,股价、楼价等资产价格泡沫开始形成(参见图3);与此同时,全球复苏的态势基本确定,各国投资者在低息环境下的风险偏好不断增强,热钱流入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再次出现,在不断推高资产价格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了通胀预期(参见图4)。
  联系危机前的情况,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伴随全球复苏态势的逐步确立,各国经济增长将会不断加速,在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巨额“双顺差”与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主要方式的情形将重现。此时,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将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工具一起进入决策者调控工具的备选项,而随着压力的不断积聚以及其他方面压力的加入,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
  (三)巨额赤字压力难改,美元弱势仍将延续
  上文提及在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仍未完全摆脱盯住美元的命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外部压力仍然来自美元汇率的变化。近期美元在美国巨额赤字的压力下不断走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断贬值,各国纷纷再次对人民币施加升值的压力。同时,美元的不断走低可能推动决策层在货币篮子的调整上有所行动,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1,外部压力陡升,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伴随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各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不断加大,中国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必然需要有所表示。与此同时,国内外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热钱重新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而且二者可能形成推波助澜之势。因此,人民币汇率可能又会面临危机前的政策困境,此时人民币升值的必要性也将慢慢显现,当然这种必要性是乐观其成的还是被迫接受的则另当别论,同时这种必要性又将在什么时候变得足够大以至于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因此,在现实的外部压力与潜在内部压力下,弱势美元或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些许空间。
  2,国际货币格局有所松动,货币篮子调整有望继续
  近期,伴随美国的巨额赤字以及美元的不断走低,国际货币格局开始出现细微变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开始有所松动,当然这种松动的幅度以及未来的趋势仍有待观察。但是,如果联系近期国内官员有关调整外汇储备构成言论推出的时机以及决策者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货币篮子的构成将有望调整,而且这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人民币的外部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启动,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也说明了此前四年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仍然不够充分。在2005年汇改启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但是美元仍然在这一篮子货币占据主导性地位,当然这与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关。但是,美元的主导性地位以及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资产与中美共生关系形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一次又一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两难境地,并被迫做出调整,而不管人民币汇率怎样调整,中国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或是在国民财富方面总需付出一定的成本。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人民币置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而正是这样一种境地最终促使中国决定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
  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将与汇率机制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对人民币货币锚的调整与汇率弹性的增强构成重要影响,当然这一过程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第一,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必然对我国的资本管制构成重要的冲击,其结果就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进程的推进,而这一过程又会增加汇率形成中的市场性力量,从而不断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反过来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增强又会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但是如果和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安排与节奏把握不当,资本管制放松过于超前,则三者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并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第二,正如前文所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启动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本地区货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比重要有所提高。
  
  三、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改革的展望
  
  央行2009年第3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下阶段汇率政策上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删一增”,即历史上首次未使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提出“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删一增”也基本上反映了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形成机制的后续变化。
  (一)近期人民币汇率将“先稳后升”,但升值幅度有限
  1,外部现实压力与内部潜在压力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呈现“先稳后升”的走势
  2005年汇改后支持人民币连续三年单边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汇率的持续走软,当前这种压力再次出现,而且美元汇率走低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的逆转,人民币面临不断增大的外部升值压力。同时,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各国的救市措施可能使全球重新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处境,投机性资金已经重新开始布局中国市场,外贸顺差依然在不断积累,潜在的通胀压力正在不断形成,来自内部的升值压力持续发酵。但是,回升基础并不稳固的内部经济环境决定了人民币在2010年上半年依然将维持基本稳定,近期央行官员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不大”的表态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内外各方面的压力不断积聚,我国经济回升基础的不断稳固,来自内部的促使人民币保持稳定状态的动能将可能逐渐减小,人民币汇率将重拾温和升值的态势,但是预计这一态势将最早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具体的时间窗口可能取决于外部的政治压力。
  就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而言,中短期内走势仍将

受美元汇率走势的影响,受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人民币货币篮子调整进程的快慢。
  2,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要求人民币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启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但是,中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仍将以区域化为主。目前而言,中国在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中仍然主要以美元为结算货币,决策者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结算货币的威效并不明显,这实际上与此前人民币汇率的横盘整理态势有一定的关系。在与美元的竞争中人民币必须保持一定的升值预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民币在区域结算中的吸引力,而这又会反过来强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二)以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对内外压力
  上文提及人民币汇率近期将呈现“先稳后升”的态势,而且升值的幅度也将相当有限,这就决定了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内外压力将更多地通过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而被化解。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近期可能重新启动并回归调整货币篮子构成与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基本取向。
  1,顺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篮子构成,应对汇率升值压力
  当前,美元在人民币盯住的货币篮子中的比重仍然过大,而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又反过来形成对汇率机制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掣肘。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方面改革的不彻底再次将人民币汇率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最大利益的实现。当前货币篮子调整面临新的机遇与动力:其一,美元印钞机全力开动,美元弱势命运难以逆转,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开始有所松动,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构成必须要反映这种趋势;其二,区域货币合作的推进与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启动客观要求人民币货币篮子必须要有所调整,区内货币的比重应该有所增加。
  2,增强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单边持续升值难再现
  新的形势既要求加快形成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也为其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就必要性而言,伴随着人民币区域化与国际化的推进,资本项目管制放松必然要相应跟进,资本跨境流动更为频繁,在岸人民币市场与离岸人民币市场联系更为紧密,参与主体也更加多元化,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否则人民币可能沦为国际投机资本猎杀的对象。
  就可能性而言,首先人民币汇率在经过一年半的窄幅震荡后,虽然升值的压力开始出现,但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对较为温和,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改革的环境虽有所恶化但仍较为宽松,改革不能错过近期内这一最后的”时间窗口”;第二,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推进,相关金融市场必然会有极大的发展以跟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国内相关经济主体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能力也会有较大的提升,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的形成也将水到渠成。
  
  结论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仍未从根本上消除盯住美元,弹性不足的弊端。这一弊端造成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在内外压力下进退维谷的局面。目前,我国面临经济回升基础不稳固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同时国内通胀压力在宏观经济政策极宽松、热钱持续流入的情况下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推波助澜之势。此外,人民币汇率还必须面对美元结构性贬值及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等新因素的挑战。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官方关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表述也开始出现微调。我们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及形成机制的调整将围绕这种变化展开。具体而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近期将呈现“先稳后升”的态势,而后升值的幅度也将较为温和,汇率水平调整的压力将更多转嫁到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而在后危机时代的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将可能于近期重新启动并回归调整货币篮子构成与增强汇率形成机制弹性的基本取向以应对汇率升值的压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7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