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世界城市理论的广州旅游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璜
摘要:世界城市是全球生产、控制和创新中心。世界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的所有联系、城市功能由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所处地位决定。旅游联系由于创新功能、服务功能和企业战略等机制而成为世界城市的最重要联系。广州作为迅速崛起的世界城市,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将为旅游业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旅游业又将促进世界城市创新、服务和产业运行等综合功能的发挥,最终形成世界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关键词:广州;世界城市;旅游;亚运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7-0042-05
收稿日期:2011-01-23
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2010年以上述《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更为明确地提出广州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世界城市。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旅游品牌形象,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广州具备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潜力。世界城市建设将拓展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空间,旅游又将保障世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两者最终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文将基于世界城市理论的产生背景及最新进展,探析广州建设世界城市促进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意义。
一、广州建设世界城市的宏观背景
世界城市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全球生产网络兴起、全球产业组织创新模式变革和“服务经济”兴起的宏观背景下诞生的。全球化浪潮催生了全球生产、控制和创新网络,世界城市承担了全球的控制和创新功能而迅速崛起。广州是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城市之一,已经建立起外向型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并逐步迈进“服务经济”,广州已经具备成为世界城市的基础条件。
(一)全球生产网络的兴起
世界银行研究过历史上的三次全球化浪潮(World Bank,2002),1870年至1914年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以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换取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1945年至1980年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以发达国家间基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产业分工为主要特征。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80年,至今仍在继续。这次全球化浪潮伴随着集装箱、航空运输和互联网等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经贸发展的同时又创新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如果说第一、二次全球化浪潮是国际贸易的全球化,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则是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跨国企业将产品价值链细分后布局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全球生产网络逐步形成,世界城市作为生产中心快速成长起来。
1978年广州开始的改革开放恰好赶上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快车。广州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率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并成长为其中重要的生产中心。2009年广州商品进出口总额767.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37.7亿美元(广州市统计局,2010),已经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枢纽,为世界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全球产业组织创新模式的变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跨国企业并不像现在一样普遍,它们扩张的传统动机集中在获取低成本生产要素、保证安全的生产投入、寻找市场三个方面(Bartlett,2008),全球生产网络尚未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企业全球扩张的技术、制度和管理壁垒大大降低,企业开始关注全球扩张带来的规模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地位等动态优势。首先,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生产效率;其次,全球扩张使得跨国企业能够有效响应各国}肖费者的异质需求(Bartlett,2008);最后,知识社会的创新机制发生了变革,创新不再仅出现于核心国家并向外围国家扩散,而是有可能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Doz等,2001),跨国企业通过全球扩张构建创新网络,“发现一国的需求,用另一国的能力进行响应,并把最终的创新扩散到全球市场”(Bartlett,2008)。跨国企业的战略转型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改变(Enderwick,2007),它们以世界城市为据点建立起空间分散和功能细分的全球组织创新网络,世界城市成为了全球的控制和创新中心。
全球产业组织创新模式的变革给广州带来了提升城市功能,扩大辐射范围的历史机遇。广州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综合陛门户城市,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70家进入广州,共设立394个项目,投资总额161.6亿美元(广州市统计局,2010),广州与全球组织创新网络的联系更趋紧密。广州的产业功能正在从低端的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高端的自主研发和自主营销转变,城市的控制和创新功能不断增强。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入,广州必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组织创新网络,成为全球重要的控制和创新中心。
(三)广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渐步入“服务经济”,服务业占据了经济社会的主体。服务经济具有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特征,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了重大变革。美国社会学家Bell于1973年在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后工业社会是一种“理想的形态”。从经济视角来看,它是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从科学视角来看,基于科学的产业占据了中心地位;从社会视角来看,它导致了科技精英的兴起和新的社会分层原则的产生;从生产方式来看,以“柔性生产”方式生产高品质、个性化和专业化产品的“后福特主义”出现,进而促进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保险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经济产生了新的社会“中轴”结构和原则,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转变,指导决策和创新的知识从经验主义向理论抽象转变。
2009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5545.6亿元,占经济的比重为60.9%(广州市统计局,2010),已经迈过“服务经济”的门槛,仅次于北京而成为全国服务业第二发达的城市。广州是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中心城市,随着世界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的推进,必然形成以金融、会展、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传统工业经济的低附加值、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弊端有望得到克服,全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实现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的兴起将加速知识社会的来临,广州将从制造城市向创新城市转型,管理和技术精英阶层将崛起并掌握社会权利。
二、广州建设世界城市的理论述评
1980年以来世界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逐步整合。“在世界经济500年的历史中,为整个世界市场生产工业制成品第一次成为了可能”(Frobel等,
1980),世界城市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开始兴起,世界城市理论也应运而生。
(一)世界城市概念的提出
Cohen于1981年率先提出“全球城市”的概念(Cohen,1981),标志着世界城市理论诞生。Cohen认为制造业企业的全球扩张引致了为其生产和销售提供服务的企业相应扩张。“企业集团和高级生产服务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制定全球商业决策和企业战略的全球城市的产生”。Cohen的“全球城市”概念诞生于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初期,他敏锐地观察到全球生产网络逐步形成,世界城市能够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发挥功能。但是,他的理论未能正确认识“服务经济”的特征,认为服务业必须依附于制造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世界城市理论框架的形成
Friedmann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世界城市研究框架(Friedmann,1986)。他认为世界城市是资本和精英聚集的中心,是全球生产、销售和组织的基点。世界城市的总部经济、金融、商业服务和交通通信等产业赋予了其全球控制功能,进而决定了世界城市的国际劳动分工、人力资源结构和城市物理形态。世界城市是连接区域、全国和世界经济的节点,世界城市之间“密集的经济和社会互动”形成了“复杂的空间等级”(Friedmann,1995)。Friedmann的理论框架看到了世界城市的网络属性,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世界城市学说初步成熟
Sassen于1991年出版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标志着世界城市学说初步成熟(Sassen,1991)。Sassen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分散,对于“全球生产线”的有效管理又要求控制和规划等功能在空间上集中,空间扩散和全球整合辩证统一的发展趋势催生了世界城市。在新的经济和创新模式的作用下,世界城市既是世界经济组织高度集中的命令点,又是金融和专业服务的生产中心和重要市场。Sassen的“全球城市”学说发展相对成熟,对世界城市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看到“服务经济”里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有不同的布局规律,制造业的具体生产流程可以在空间上分散布局,产业的管理控制中心以及金融和专业服务业则集中布局在世界城市,以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世界城市崛起成为了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世界城市本质的抽象
1996年Castells“流的空间”理论提出了全新的世界城市理论框架。他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社会形态,现代社会由资本、信息、技术、组织等流组成,“流是支配我们经济、政治和象征性生活的过程表达”。所有世界城市共同构成了“流的空间”,这个空间支配着现代社会。“流的空间”包括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和精英人才三个层面,世界城市在这三个层面存在紧密联系。类似于马克思将人的本质抽象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astells将世界城市抽象为存在于“流的空问”中的“过程”。世界城市的本质就是城市的所有联系,它们虽然有自身的城市特征,但是不能脱离网络而孤立存在,世界城市的功能和地位由世界城市网络决定。
(五)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的发展
2004年Taylor系统地开展了“世界城市网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Taylor认为世界城市研究应该突破“国家城市体系”研究框架的束缚,正确认识世界城市的国际联系,否则根本无法解释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的发展状况,只有将世界城市放在世界城市网络中才能够正确认识其本质。此外,Taylor对100家跨国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世界城市网络联系是极其复杂的,并非简单的等级联系假设可以解释,只有构建基于复杂联系的世界城市网络,才能够真实反映世界城市的联系本质。
(六)世界城市理论的消费视角
大部分世界城市理论家从控制、创新和服务等生产功能视角来研究世界城市,2001年经济学家Glaeser等开创性地提出“消费城市”理论,从消费视角来研究世界城市的发展。城市“消费”泛指能够增进个人福利的商品、服务和城市特征的总和。Glaeser认为世界城市能够提供令人愉悦的社会交往、种类繁多的商品和服务、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优美的城市整体风貌,因此它们既是世界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Glaeser的实证研究证明了“消费城市”具有更好的发展绩效,它们的崛起反映了人陛对于宜居城市的强烈需求,城市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作为世界消费中心的地位。Glaeser正确看到了世界城市的生产和消费二重属性,“消费城市”的特质将对游客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广州建设世界城市对旅游发展的意义
世界城市的本质是城市的所有联系,世界城市功能由其网络地位所决定。广州建设世界城市的同时必将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中心枢纽,突破“环珠江三角洲”经济腹地和“中国城市体系”的束缚而与世界保持着“复杂”的多元联系,其中旅游联系是最重要的联系方式。下面将论述广州建设世界城市促进旅游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机制。本文采用国家旅游局对于旅游的定义,除了狭义的观光休闲旅游以外,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医疗旅游、交友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养老旅游等形式也属于本文研究的范畴。
(一)广州城市创新功能的发挥促进旅游业发展
交通通信技术革命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和货物的传输成本,全球已经基本建成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网和物流网。但是,全球各区位之间并未因为技术革命而变得同质,世界城市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因为独特的聚集经济存在而持续发展。1895年经济学家马歇尔就论述过产业内知识外溢、产业联系和劳动力市场共同导致的聚集经济(Marshall,1895),1969年Jacobs强调了产业间经济活动多样化带来的聚集经济,2004年Duranton和Puga将聚集经济总结为共享、匹配和学习三种机制。聚集经济是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服务经济”的背景下基于学习机制和创新功能的聚集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广州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社会形态将向知识和信息社会转型,知识精英阶层将崛起并掌握社会权利,城市将成为知识产生、扩散和积累的枢纽,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发挥创新中心的功能。然而,聚集经济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知识社会关键的“隐性知识”不能被“编码化”和传输,只能通过当面沟通以实现知识“外溢”和传播,精英流动形成的旅游流就承担起了推进世界城市创新的功能。随着广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城市自主创新功能将全面凸显,必将推动以人力资本流动和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精英旅游发展。
(二)广州城市服务功能的发挥促进旅游业发展
世界城市是现代服务业聚集之地,是全球的服务中心。服务的独特性质使得服务经济与工业经济相比具有不同的运行规律。经济学家Hill辨析了服
务和商品的性质区别(Hill,1977),他认为服务是一种“状态变化”,它不能被运输或储存,生产和消费必须在时空上达成一致。因此,服务和商品的性质区别不表现为“无形”和“有形”,而是分属不同的逻辑框架,并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运行。在工业经济里,广州生产的工业制成品通过货运交通运给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无需直接接触。在服务经济里,广州作为全球的服务中心,生产者和消费者达成时空一致有赖于高速舒适的客运交通,旅游流保障了广州城市服务功能的实现。
广州举办亚运会总共投资1200亿元用于会议运行、场馆建设和重点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居民素质和公共设施,将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加快了5至10年。广州正在迅速崛起成为中国重要的“消费城市”,对海内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广州实现了以岭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美交融,城市散发着令人愉悦的现代都市文化气息。广州的商贸业繁荣发达,拥有众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个人服务场所,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能够在广州获得满足。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不可分性”而在华南乃至全国范围内发挥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消费城市”的需求也正在变得更为迫切,广州作为世界“消费城市”必将推动以消费和服务为目的的旅游发展。
(三)广州跨国企业战略的实现促进旅游业发展
跨国企业全球生产、控制和创新网络的出现要求企业变革管理和创新模式,其中推动知识精英的空间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创新(Bartlett,2008)。经济地理学家Beaverstock对多个跨国服务业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外派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经济”的个性化和专业化产品并不能以规模化大生产的方式提供,而必须通过与客户和同事密切互动的方式来生产和创新,服务提供者需要在厂商和市场之间频繁移动。知识经济里企业最核心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企业实施外派战略推动人力资本的流动和增值,能够整合全球创新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因此,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空间流动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2009年已有1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广州(广州市统计局,2010),广州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已经初步具备世界城市的微观企业基础。随着总部基地和“组织之城”战略的推进,广州必将成为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中心,与外界保持紧密和复杂的企业联系,进而推动依托跨国外派战略的旅游发展。
四、总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和全球产业组织创新模式变革的驱动下,全球的生产和创新网络逐步形成,世界城市作为生产、控制和创新中心快速发展起来。
“服务经济”的兴起给世界城市带来了全面变革,推动了城市功能从生产向创新和服务转型,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社会权力从中产阶级向精英阶层集中。广州的改革开放赶上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快车,迅速融入了全球生产和创新网络。2009年广州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达到60.9%,仅次于北京而居全国大城市的第二位,广州已经初步进入“服务经济”,正在经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变革和转型。广州已经具备成为世界城市的基础条件并且明确提出2020年以前建成世界城市的目标。随着广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控制、创新和服务功能,必将崛起成为新兴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本质是城市联系本身,城市功能由其在世界城市网络中所处地位决定。在世界城市的所有联系中,旅游联系由于创新功能、服务功能和企业战略等机制而成为了最重要的联系方式。广州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从世界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中寻求多元化发展空间,旅游又将发挥促进世界城市创新、服务和产业运行等综合功能,最终形成世界城市建设与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可以预见,广州旅游业必将发挥服务业龙头的战略性支柱功能,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医疗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形式将快速发展,最终迎来旅游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9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