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良波等

  摘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纺织服装业为例,对比分析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提出金融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的政策建议,包括:积极支持“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中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关键词:东盟新成员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金融支持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03-07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业在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规模和出口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显示出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纺织服装业也是中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户,是中国外贸顺差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而2005年以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劳动力及土地价格上涨、环境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生产成本呈快速上升态势。为抑制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缓解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2007年中国下调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江苏、浙江、山东等六个主要产区纺织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后发现,纺织行业中2/3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0.62%。而剩余1/3企业的利润率也只在6%至10%,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9%。仅在2007年,深圳就已经倒闭了1000多家纺织制造业企业。
  与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相比,近年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东盟新成员国依靠更为廉价的生产和销售成本,纺织服装业发展和出口势头却非常迅猛。目前,越南纺织品生产和出口量已排世界前十位。按目前发展速度,从现在至2015年,越南将实现纺织品生产和出口量排名进入世界前五的位置。而快速发展的服装行业已成为柬埔寨最大的出口行业。2007年,柬埔寨纺织服装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额的94%。目前,柬埔寨已成为世界第六大服装出口国。
  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外向程度高,出口目标市场基本相同,存在较大竞争。更确切地说,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出口对象均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08年上半年,中国纺织服装业对上述三大市场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95%。而2008年前10个月,越南纺织服装业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更是占总出口的84%。
  
  从当前世界经济状况来看,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席卷全球经济的国际金融危机。美国、欧盟、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消费市场需求疲软。由于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产品主要出口目标市场主要为美国、欧盟和日本,因此,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除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之外,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在其他市场也面临竞争格局。如新加坡等东盟老成员国是中国对东盟国家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国,而现在,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对新加坡的纺织服装出口大幅度增长,对中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因此,在建设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进程中,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如何处理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金融在其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是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该指数由巴拉萨(B.Balassa)于1965年首先提出,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它可以用来判定国家之内哪些产业(产品)更具有出口竞争力,筛选出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产品)。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被广泛采用。其可用公式表示为:RCAij=(xij/Xi)/(xwj/Xw)。
  公式中,RCAij代表i国j类商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j类商品的出口额,xi代表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Xwj代表j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Xw代表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如果RCA值小于1,表示该国在该类商品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RCA值大于1,表示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出口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值越大则比较优势越大(见表1)。
  
  (二)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竞争优势比较
  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库(STATISTICALDATABASES)提供的数据,我们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指数。
  从表2可见,中国服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竞争力在持续下降。而柬埔寨和越南服装竞争力强,并且竞争力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柬埔寨和越南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远低于中国,这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柬埔寨和越南纺织服装业的投资,外来投资又反过来促进柬埔寨和越南纺织服装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从表3可见,中国纺织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近年来竞争力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越南纺织竞争力虽弱于中国,但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中国土地资源丰富,纺织工业发达,生产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优势。而越南由于纺织业生产起步晚,纺织原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其中,相当大部分进口来自中国。但近年来,越南政府高度重视纺织业发展,出台了扶持纺织业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政策措施,使其竞争力快速提升。
  
  (三)影响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因素对比分析
  1 劳动力因素比较
  纺织服装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因素占据着极其重要地位。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展,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降低。
  按照发展经济学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前,城镇非农产业劳动工资水平维持不变。这一理论基本上能够解释较长期以来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现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伴随,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工资变动幅度很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流入城镇纺织服装业等非农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约有2亿人,以年均1000万的速度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

示,2005年,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已占据中国纺织服装业劳动人数的70%以上。这些价格低廉的简单劳动要素的持续供给直接促进了纺织服装业等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而后者构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重要特征。这种增长方式一旦形成,就陷入了很强的路径依赖,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廉价劳动要素的持续增量投入来维持。这种增长方式的集中体现是廉价劳动力和投资的结合达到产出的增加。如果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还将延续,则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移出来,继续供给这些部门。
  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并不能长期持续下去。2004年以来,中国已经开始从劳动力相对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其标志是2004年“民工荒”的开始出现。从本质来看,“民工荒”是因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过渡,而在短期内工资未能及时提高所致。在中国已经开始从劳动力相对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以及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发展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力工资开始进入上升通道。这对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因为劳动成本的上升挤压了这些行业原本就较低的利润空间。由于越南、柬埔寨等东盟新成员国尚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由原先极度落后状况刚刚起步,其劳动力工资水平远低于中国。目前,中国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月工资合150-200美元;越南为70-85美元;柬埔寨为45-55美元;缅甸为25-30美元。受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因素作用,部分纺织服装制造业生产商已经开始从中国东部地区向东盟新成员国转移生产线。
  
  2 出口成本(关税及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因素比较
  由于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越南出口美国的产品,享受特惠关税待遇。而柬埔寨因属于落后国家,美、欧、日等28个国家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GSP);如对从柬埔寨进口的纺织服装品,美国给予较宽松的配额和减免征收进口关税、欧盟则没有配额限制、加拿大给予免征进口关税等优惠措施。至2010年,东盟内部全部的关税会降低到0-5%,这为越南、柬埔寨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东盟市场带来极大的便利。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近年来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纺织服装产品频繁遭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制裁和非贸易壁垒,这无疑增加了纺织服装的出口成本,从而抑制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对国内日益增多的贸易限制,也成为促使一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到越南、柬埔寨等东盟新成员国投资设厂的重要因素。
  3 本币因素比较
  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业利润空间较小,又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欧盟、日本等外部市场。因此,本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对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基本呈现持续升值态势。并且,这种趋势还将在较长时期得以延续。这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出口企业面临一定的汇兑损失,从而压缩了企业本来就不大的利润空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如对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进行人民币升值压力测算,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若人民币汇率升值到1美元兑7.09元人民币的时候,本次调查的大部分企业将会进入亏损状态。与中国和泰国、印尼等东盟老成员国本币呈升值态势形成对比的是,2000年以来,越南、柬埔寨等东盟新成员国本币处于基本稳定且略微贬值走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见表4)。
  4 生产环节税费成本比较
  资本稀缺状况是影响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吸引外资,弥补资金缺口,促进产业发展,东盟新成员国对外来投资普遍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而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本积累日益丰裕,对原先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逐渐减少。由此导致,东盟新成员国对外来投资征收的生产、销售环节的税费明显低于中国。如柬埔寨制定了对外资纺织厂商9年所得税全免的政策,另外,企业从国外进口的原料等也不用支付进口税等等。以在柬埔寨投资设厂的中国江苏红豆集团为例,据计算,如果将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企业将节省40%的成本。
  
  三、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和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的效应
  
  (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FA)计划的正式启动。《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CAFTA建设的时间安排、范围、宗旨、目标等。随后在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又签订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列出了建设CAFTA双方降税进程的时间表。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从2005年7月20日开始,中国、东盟开始全面实施货物贸易降低进出口关税,涉及7000多种产品。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将降至零,建成自贸区,而东盟新成员(包括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可享受5年的过渡期,即到2015年东盟新成员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将降至零,将建成自贸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双方的贸易将实现自由化。CAFTA的货物贸易关税减让分为正常类和敏感类。正常类经各方同意的各自实施的最惠国关税税率依照特定的减让表和税率逐步削减或取消。一国根据自身安排纳入敏感类的产品,应依照相互同意的最终税率和最终时间削减或取消,而敏感产品的数量应在各缔约方相互同意的基础上设定一个上限。
  
  (二)CAFTA建设对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的影响
  自贸区具有贸易创造(tfade creation)效应。因为自贸区的建立使一国国内生产的产品被其他生产成本较低成员国的产品所替代,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CAllA建立后,各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生产销售规模得以扩大,而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的生产便被其他国家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此外,各国还可以获得规模效应。自由贸易区使市场得以扩大,从而带来区域内更专业化的分工。自由贸易区成立后,成员国国内市场将向同一的大市场转换,自由市场扩大,从而使成员国获取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CAFTA有助于中国和东盟逐步走向融合为一体的大市场。有利于扩大中国和东盟的

经济贸易和产业分工合作。中国和东盟削减关税,降低了对方产品的销售成本,使对方产品在区域分工中更具有竞争优势,“优者更优”,有助于分工的深化。
  在建设CAFTA之前,中国和东盟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国内竞争力比较弱小产业的发展,普遍存在较高的关税和较多的非关税壁垒。而在建设自贸区的进程中,各成员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降低或减少,乃至最终取消。按照CAFTA协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税将大幅度降低甚至取消。2007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平均贸易关税将降低至6.6%,到2009年将进一步降低到2.4%,到2010年中国从东盟进口的90%以上的产品都将实行“零关税”。而降低和减少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乃至最终取消,既可能使一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陷入困境,也可能使一国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随着CAFTA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纺织品税率将会显著降低,给中国纺织服装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CAFTA下中国纺织服装关税的降低,将使东盟新成员纺织服装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国内生产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东盟新成员国关税的降低,可能使中国对其纺织品更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纺织品出口的增加,因为这些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原材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由于东盟新成员国关税降低幅度和速度要慢于中国,故中国对其压力较小。虽然东盟老成员国降低关税后,中国纺织服装业相对这些国家显得更有竞争优势,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可能增加。但由于服装业在泰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其将中国竞争力更强的服装列为敏感性产品。所以,中国对泰国服装的竞争格局可能难以改变。此外,由于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东盟老成员国给东盟新成员国的关税优惠要优于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其给予中国的关税优惠,因此,中国对东盟老成员的出口也面临着东盟新成员国的竞争。
  
  四、金融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一)金融对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的支持现状
  1 金融在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中的作用
  目前,金融在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支持国内纺织服装业发展,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2)为促进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新成员国发展,面向东盟新成员国开展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东盟新成员国市场和资源,我国金融部门近年来加大了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力度。在金融监管方面,逐步放宽了对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和审批政策,便利了国内企业“走出去”。部分中资金融机构已在越南设立了分支机构,支持“走出去”企业在东盟新成员国发展。
  
  2 金融在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1)虽然我国根据发展需要,放宽了企业对外投资管理政策,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企业“走出去”发展。但目前国内企业“走出去”发展还存在对外投资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限制。(2)企业境外投资项目融资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根据商务部对“走出去”企业的一项调查,大多数被调查企业反映资金仍然是制约其境外投资的瓶颈。由于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因此在项目前期投资上急需国家给予相应扶持。对于新项目的开工建设,企业需要较多的前期市场开发费用,这些费用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而国内企业多数自身流动资金不足,向商业银行贷款操作难度又极大,从而影响到投资项目的正常进展,甚至项目落空。对于待建项目,企业申请贷款的困难就更多。(3)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的滞后对中国企业到东盟新成员国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构成制约。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银行在越南设立了分行。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东盟新成员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客观上对中国银行业进入东盟新成员国市场形成了障碍;二是过去中国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走出去”实行比较严格的管控;三是中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的主动性还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近年来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但目前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直接投资额还很小,占其吸收外来直接投资的比重偏低。根据东盟秘书处公布的统计数据,1995-2004年,中国对东盟新成员直接投资额总计3.51亿美元,远低于欧盟、日本、韩国和美国对其投资额(见表5)。虽然2004年后,中国加大了对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力度,但目前在东盟新成员国吸收外资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
  就对越南的投资而言,虽然近年来中国对越投资较快增长,但目前投资规模仍然偏小,与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地位严重不对等。根据越南投资计划部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对越投资项目共计584个,协议投资金额累计为19.29亿美元,协议金额居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13位,而实际到位投资仅9.76亿美元,居第14位。远低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对越南的投资。仅2007年一年,韩国对越南的投资就达45.8亿美元,连续两年在对越南投资额上占据第一位。另根据韩国企划财政部2008年7月13日的统计,1998年以来,韩国对越南的累计投资额达135亿美元,在全世界对越南投资的国家中排第一位。
  
  (二)金融支持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分工与合作的政策建议
  1 积极支持“走出去”发展战略
  国际产业转移是基于比较优势下的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转移。产业的国际转移受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技术水平、产业周期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目的是降低生产、销售成本,获取比较多的利润。国际产业转移一般通过国际投资方式来进行,即通过投资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从世界纺织服装业发展历史来看,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各地区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的变化,纺织服装业总是从最先发展的国家向后发展国家迁移。近代纺织业起源于英国,以后发展到欧洲、美国,二战后,开始向日本等地区转移。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纺织服装业逐渐把生产环节向海外转移。20世纪70年代,日本纺织服装业主要向韩国、中国香港及台湾转移。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把生产地转移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纺织服装企业大量向中国内地和印度、巴基斯坦和东盟新成员国转移。
  从目前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CAFTA下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纺织服装业合作的思路应该是:在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业竞争优势减弱的东部地区向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内转”)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需要推动“外转”,即实行“走出去”战略,在生产成本

更低的东盟新成员国进行投资生产。实际上,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开始在东盟新成员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如此,一方面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东盟新成员国丰富的劳动力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APTA)关税降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减免的政策,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给予东盟新成员国的优惠贸易政策,采取在东盟新成员国投资设厂进行生产,将制成品销往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老成员国和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降低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获得较好收益。
  在对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我国纺织服装业存在很强互补性的东盟新成员国进行投资与产业合作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对东盟之外的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还将遇到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老成员国的竞争。从前者来看,面对近几年来中国内地纺织服装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和贸易条件趋坏的情况,这些国家在减少在华投资的同时,而加大了对更具有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的越南等东盟新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业投资力度。根据韩国贸易投资促进局(KOTRA)的统计,2006年韩国纺织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比2005年减少了10%,而在越南的投资则增加了53.7%。目前,越南已成为韩国纺织工业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仅次于中国。韩国在越南的纺织工业投资的6个纺织公司已成为越南20大纺织出口公司之一。从东盟老成员国来看,为保持竞争优势,在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将东盟新成员国作为产业转移、投资建厂的重点区域。近年来,这些国家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纺织服装业投资也大幅度增加。所以,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进产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完善和加强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体系。
  就金融方面而言,一是在金融监管层面上,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不必要的管制,简化手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二是考虑到境外投资风险高的实际,应尽快建立、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帮助“走出去”企业降低投资风险。三是积极鼓励企业除进行绿地投资外,采取收购、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投资东盟新成员国产业项目。四是鼓励商业银行对“走出去”和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并帮助企业评价“走出去”的风险,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要为“走出去”的企业主动提供服务。针对初创阶段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缺乏认知度,无法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和本国金融机构海外网点有限,难以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在东盟新成员国设立分行和其他办事机构,包括探索采取并购方式参股境外金融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等。根据2007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东盟将在金融等行业向中国做出市场开放承诺,并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份比例限制等,这为中国金融业开拓东盟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积极发展外汇市场,加快市场产品开发,方便走出去企业规避汇率、利率等风险。六是鼓励政策性银行通过发放政策性金融贷款等方式支持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
  2 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要逐渐淘汰缺乏国际竞争优势的过剩纺织服装业产能。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淘汰过剩产能和技术改造给予无息和低息贷款,同时采取财政贴息政策来弥补金融机构的机会成本。如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就实行了财政对纺织的压锭补偿计划,促进了纺织业的结构升级。
  其次,扶持一些技术先进,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优势企业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上市、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因为企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而优势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有利于纺织服装业由劳动密集型、低附加价值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过渡升级。
  再次,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研发经费投入少,并且效率低的现状,应加强纺织服装产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改革体制,提高研发效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的升级。这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应加强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力度,积极运用中央和地方有关企业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对重点企业研发给予信贷支持,形成政府、企业、民间投资的多渠道资金供给链,激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最后,要加强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因为科技创新的源泉蕴藏于人力资本之中,人力资本是决定未来国际产业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还不合理。集中表现在虽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数量,但素质普遍偏低,技能型人才非常缺乏。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全部劳动力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占5%,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16%,初中及以下的占70%,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新增劳动力中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超过40%。还有40%的新增劳动力达不到初级技术岗位所要求的文化程度。按照2007年速度发展,中国全部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达到高中以上占50%水平时大约需要15―20年,达到80%水平时大约需要30―40年。我国应该借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成功做法,在注重支持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政策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对在岗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变劳动力的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
  3 积极支持我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衡性的特点。近年来,经济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使本来依靠大量简单劳动力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上赚取低微利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压力加大,利润空间大幅度下降,一些企业甚至陷入关停、破产地步。面对这种形势,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成本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转移,在有利于缓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压力,稳定国际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就业和经济的发展。
  虽然近年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但目前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产业转移的因素。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较好条件。但目前,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显得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部地区这些产业的转移。因此,应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能力,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而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二是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产业集群通过上下游产业关联环节在一个地区的紧密配套,具有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效果。与东部地区经过较长时期发展,形成比较发达的产业集群相比,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差,无疑增加了产业发展的成本。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统筹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为产业转移提供较好配套。如可以采取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良波,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推动中越经贸与金融合作的策略[J],东南亚纵横,2008,(12)
  [2]张晓松,李炜,中国金融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