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物价变动视角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晓芙 刘海军 李 伟 沈志宏 孙 芳

  摘要:近几年,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煤电油运供求矛盾持续紧张、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食品价格上升以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猛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市场价格总水平开始缓慢上涨,并持续上行,尤其是进入2007年以后,CPI与PPI的相继上涨突显我国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物价变动的角度出发,对通货膨胀目标区间进行了专题研究。
  关键词:CPI;PPI;通货膨胀;物价变动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2-0058-05中图分类号:F822.5文献标识码:A
  
  一、近年来河南省物价变动基本情况及态势
  
  (一)近年来河南省物价变化趋势及特点
  
  近年来,河南省物价总水平受地区经济发展众多结构性因素及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
  1.冲高回落
  1995-2002年期间,我国经济处于恢复调整期,受国家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等政策影响,河南省物价水平从前期高位较快回落。
  2.整固上行
  进入2003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物价总水平在经历了一段振荡整固之后开始有所上行,特别是进入2007年以后,随着国内银行业流动性过剩、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受国际粮价、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等因素影响,国内物价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河南省CPI涨幅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影响河南省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影响河南省物价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传导作用与从动效应
  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变化的不确定因素等对价格总水平走势影响较大。
  从目前国际市场的主要产品价格变化来看,石油、化工原料、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石油的价格影响到化工产品价格的上涨。
  而我国对国际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原材料的依赖度较高,均需大量进口,但在价格上又缺少定价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接受国际定价的不利地位。受国际价格传导因素的影响,对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拉动我省CPI上扬。
  2.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物价水平上升
  物价的波动趋势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保持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特别是进入1992年以后GDP保持年8%以上的增长,其中1992年至1997年和2003年至2007年两个阶段更是保持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宏观政策手段就是扩大消费,因此消费增速的提高直接影响并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3.投资快速增长推动价格上涨
  目前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各项投资不断加快。2007年,河南省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高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必将加大生产资料的消费需求,带动以原材料为代表的各类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4.资源和服务类价格上涨对CPI拉动作用也较为明显
  目前河南省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石油、煤等资源类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较快,推动资源类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
  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服务价格的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不断扩大。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逐年上涨,为此,国家统计局对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权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上涨预期较大的服务价格的权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5.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一定程度助推物价上涨
  1978-2007年,30年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1477元,增长了近34倍。加之2006年新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如公务员工资改革,提高各地的最低工资收入和社会低保收入等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工资水平,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河南省是全国主要劳动力输出地之一,打工经济初具规模,由此所带来的投资效应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拉动全省CPI上升也不可忽视。
  
  二、以河南为例:构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模型预测未来走势
  
  一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需要在价格上涨幅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公众可承受程度相适应的情况下才有保证。因此,在通胀变动的合理区间内,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是良性的,即相对于同期居民收入水平而言,这样的通货膨胀率不仅社会公众可以承受,而且还能推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就业稳定。
  下面对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造模型,并对未来通货膨胀变动区间进行预测。
  首先,从时序图可以看到,CPI的变动并不遵循一般的线性模型,因此,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IMA(p,d,q)模型来模拟CPI的变动。ARIMA模型的实质是差分运算与ARMA(p,q)模型的组合,也就是说任何非平稳的序列只要通过适当阶数的差分实现差分后平稳,就可以对差分序列进行ARMA模型拟合。
  研究ARMA模型,首先对观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见表1。
  在表1中,检验t统计量值是-1.241191,比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都大。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CPI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
  
  在对序列进行了一阶差分后,检验 t 统计量值 -9.261335,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表明至少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序列CPI不存在单位根。综上,CPI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为一阶单整序列,即I(1)。为了进一步确定平稳性,考察差分后的自相关图,可以发现其序列均值与0无明显差异,序列可以构造ARMA模型。
  其次,运用CPI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来分析序列的p、q。因为经过一阶逐期差分,序列趋势逐步消除,故d=1,观察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可知,其具有季节性因素存在,故不可直接构造ARMA模型。对季节差分后的CPI进行0均值检验,可以发现其序列均值与0无明显差异,序列可以构造ARMA模型。
  对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来说,通过观察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图可以构造ARIMA(1,1,3)(1,1,1)模型。
  再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对模型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残差序列相互独立即为白噪声的概率很大,故不能拒绝序列相互独立的原假设,检验通过。
  
  最后,进行模型的预测。利用2007年12月份的实际值加上2008年1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8年1月份CPI的预测值,并将此预测值加上2008年2月份的残差预测值,得到2008年2月份CPI的预测值,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2008年1月份至2008年12月份CPI的预测值。
  将1988年至2007年CPI的实际值与预测值在同一个图中表示出来(图3)。由图3可以看出,拟合CPI残差序列的效果较好,并求出估计的CPI序列。预测得到2008年的月度数据值,结果表明,2008年,河南省CPI基本保持在0%-6%范围之内,物价基本稳定,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CPI将长期高位运行,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压力较大。

  
  
  三、通货膨胀区间目标测定
  
   (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全球经济经历了多次周期性波动后,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确定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通常而言,一般的工业化国家倾向于选择窄区间,而大多数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更容易发生持续的经济结构变化,较易受到外部冲击,尤其是资本剧烈流动的冲击,因而倾向于选择宽区间。
  表4是部分国家通货膨胀目标指标及控制区间。
  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长期的通货膨胀目标,发达国家一般在1%-3%,但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一般稍高。只有少数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率的点目标,如芬兰、挪威等国设计了点目标,没有确定目标区间。
  (二)河南省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的估算
  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无论选择宽区间还是窄区间,一般取决于本国经济结构及其发展程度,以及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根据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利用微观经济分析工具对河南省合理的通货膨胀区间进行估算。采用的数据是1987-2007年的河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由其测算的历年通货膨胀率。
  首先,计算1987-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的几何平均数:
  
  
  鉴于国外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一般都四舍五入取整数,因此,河南省通货膨胀率的区间为3%±3%。考虑到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正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化转变的调整阶段,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益的,若将通货膨胀目标区间确定在0%-6%基本合理,全省经济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当然这个区间是动态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验证河南省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估算的合理性
  1.河南省通货膨胀率的可容忍区间。
  以CPI为指标测算1987年到2007年河南省通货膨胀平均水平,我们发现这段时间内河南省年度CPI最高涨幅为25.2%,最低为-3.1%,变动幅度达28.3%;从区间分布来看,年度CPI变动水平在0―6%之间集中度最高。从对月度CPI的变动情况分析看,这段时间内单月CPI最高涨幅为30.1%,最低为-3.9%,变动幅度达34%;从区间分布来看,单月CPI变动幅度在0―6%之间集中最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较长时期内,河南省的物价指数是集中在0―6%的区间里波动的。从实际来看,CPI涨幅小于1的2000年、2001年河南省经济确实出现了通货紧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1%―6%是目前河南省物价波动的正常区间,6%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温和通货膨胀的上限。
  2.河南省通货膨胀率超过6%后的容忍期限和涨幅加速度。
  物价曲线呈指数变化,在通货膨胀的早期,涨幅较慢,而到后期,物价指数明显地加速上升,这一特点我们从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两次通货膨胀周期的月度CPI走势曲线图上可以明显看出。
  在1988―1989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稳定地超过6%至上涨到最高值共历时15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2%。
  在1993―1995年的通胀周期里,月度CPI从稳定地超过6%至上涨到最高值共历时21个月,平均每月上升的加速度为1%。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能够接受平均水平不超过6%的物价涨幅;能够忍受超过6%,但不超过18个月(取15个月和21个月的平均值),且加速度不超过1.1%(取1.2%和1%的平均数)的物价涨幅。这可能就是河南省目前能够承受的通货膨胀水平。
  
  四、稳定物价上涨的相关政策建议
  
  河南省物价走势与全国有一定相似性,研究河南省物价变动因素,对于分析全国物价及通货膨胀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短期来看,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抑制价格过快上涨,逐步使其降至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调控的针对性。
  继续发挥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作用,加强流动性调控,从严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物价朝着调控目标区间继续回落。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保持人民币小幅、稳步升值态势。强化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严格监控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缓解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3.继续强化市场和价格监管。
  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适时加强物价干预。同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防范经营者或者行业组织以会议纪要、协调价格、价格联盟等形式串通定价、联合提价,破坏正常的价格传导机制,扰乱市场秩序。严肃查处价格垄断、价格欺诈、价格歧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
  4.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努力保障市场供应。
  一方面,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粮食、猪肉和植物油的进口量,有效缓解国内市场的短期结构性供给紧张局面。
  另一方面,加大农户养猪、种粮的正常补贴和灾害及灾难补贴,稳定收购价格,提高农户对养猪和种粮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不断档。
  (二)中长期来看,CPI回落后,应从根本上将物价稳定在目标区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而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是创新,这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的协调配合。
  基于目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原因的复杂性,仅靠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财政政策减轻企业税负,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靠收入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等。只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相互配合,才能构筑一道防止通货膨胀的真正有效的“防火墙”。
  3.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抑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一是要加大对已经过热的部分行业及各地过多的工业园、开发区投资调控力度,通过治理解决投资规模偏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过度消耗资源的倾向,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降低其对下游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二是转变投资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将投资重点放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不断提高煤、电、油等能源物资的供应能力;同时,抓好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三是从土地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入手,从严控制新增投资项目,遏制投资领域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4.加强价格监测,做好价格矛盾疏导工作。
  要建立价格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监测,尽早发现价格波动的苗头,有针对性地发布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稳定消费者心理预期,保持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要做好价格矛盾疏导工作,加大对粮、油、煤等重要商品调控力度,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有效储备,使物流配送保持通畅,合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避免物价暴涨暴跌,必要时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补贴;要充分考虑到低收入群体对以教育、医疗、自来水、燃气等为主的公共服务价格上升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和保持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李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6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