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 剑

  摘要: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重新认识了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属性及有效配置的重要性,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基本内涵、存在的问题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科学发展观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0-0056-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一、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农村金融资源属性和配置
  
  金融资源论最早由白钦先教授于1998年提出来,按照白教授的划分,金融资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或资金,是金融资源的最基本层次;二是实体性中间金融资源,是金融资源的中间层次,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工具体系、金融制度和金融人力资源;三是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即金融体系的总体效应。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环节中比较薄弱的地方,我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金融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的小康是否能建成。农村金融的改革和资源配置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难点之一,必须以科学观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与其他社会资源一样,农村金融资源具有一般资源属性,如有用性、客观性、稀缺性等。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大,金融资源的有用性就越突出。但是,一国可用的农村金融资源存量总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政策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正因如此,它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完全随人的主观意志任意而为,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过度或超前开发,无异于对自然资源的“乱砍滥伐”,必然破坏农村金融生态,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另一方面,农村金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具备的特殊属性。在经济日益金融化的今天,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占有金融资源就可以占有实际的经济资源,改善了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就可以提高实际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农村金融资源是可以通过自身的配置进而配置其他资源的特殊资源。换句话说,它既是资源配置对象,又是配置其他资源的方式或手段。此外,农村金融资源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殊属性是其风险累积性,主要表现为金融业的高负债性和高风险性、金融对经济的广泛渗透性、金融信号的快速扩散性和传染性、金融资源本身之间协调配合的复杂性等。
  从上述农村金融资源属性的“两重性”分析可知,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核心资源。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农村金融稳定、吸引人才资源的要求,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农村金融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撑。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农民对资金日益强烈的需求,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当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产业形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不利于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随着金融机构改革步伐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农村机构撤并力度,经营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农业银行乡级办事处大部分已经撤销,贷款权限收缩,原有的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几乎不存在了。农业发展银行不能对农户贷款,对支持广大农户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能覆盖农村,有系统网络经营的机构就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它成为惟一的专业为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以上原因,它在农村中形成自然垄断的经营态势,在管理体制、机构运作方面存在缺陷,改革进程又缓慢,在服务农村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是农村资金流失严重,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贷款是农村金融产品中的主要品种,也是农民在农业经营中所急盼的,但由于每年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国有商业银行上解和信用社存贷差等渠道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出现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农民贷款难。
  三是管理机制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支柱,但其体制存在较多问题。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体制不完善,高级管理人员形式上是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事实上由上级联社任命,入股社员实际上没有行使管理权。产权关系不明晰,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变成了信用社的实际所有者。从内部管理上来看,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漏洞较多。
  四是农村金融人力资源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以人为本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影响了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过去劳动用工机制的缺陷,大部分工作人员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金融机构工作的,如信用社很多工作人员仅仅受过小学教育,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导致大多数员工文化素质低下,伴随的还有部分工作人员道德水平低下。农村金融机构人才资源匮缺,庸才膨胀,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基本内涵
  
  正确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金融资源,关键是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针对金融资源的属性特征,构建一个“效率、安全、公平”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观。
  (一)注重和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任何社会的需求增长是无限的,但社会可以现实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因而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就成为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的核心问题。对于金融资源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金融资源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其他经济资源要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得到有效配置。资源配置的过程就是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要素不断地相互作用、协调、调整相关主体利益关系的过程。因此,金融生态甚至整个经济生态系统能否持续,关键是金融资源能否有效配置。即能否以尽可能低的金融资源投入,实现最大化产出。在经济金融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金融资源效率不仅仅强调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持续性,而且注重在空间上的均衡协调。例如,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中国农业银行要恢复过去撤并的大量农村网点,要直接面向农民服务,办成真正的农业银行。农村中的这四个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既要通过互相支持,来共同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又要互相竞争,来推进自身的发展。总之,农村金融资源效率的评价标准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与适应程度。
  (二)确保农村金融资源安全。农村金融资源具有特殊的风险累积性,如果金融资源被滥用,就会破坏金融生态,甚至导致风险爆发,使整个金融生态系统崩溃,农村金融资源也就失去了依托的基础。因此,确保农村金融资源安全,是保护金融生态的重要前提和内容。与传统的金融安全观相比,科学发展观下的农村金融资源安全有以下新的涵义:第一,如果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正视环境约束,就有可能超越资源边界,对农村金融资源过度开发,造成金融脆弱甚至金融危机,阻碍经济发展。第二,农村金融资源效率是金融安全最根本的保障。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要打造高效的金融生态主体,通过其本身的效率来保障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确保农村金融资源安全。第三,农村金融资源安全要求金融体系的稳定是积极主动的稳定,而不是被动稳定或“超稳定”。如果以牺牲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及由此带来的效率为代价来维持稳定,从长远来看金融资源安全必然受到削弱。

  (三)坚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农村金融资源公平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纵向上的“代际公平”,即当代对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金融资源需求的能力,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讲长远发展。这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根本体现。二是横向上的金融资源主体间的公平和金融资源客体间的公平。包括各金融机构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涉及到金融监管法规、信息沟通及对金融市场的控制与准入等问题;后者则涉及到金融结构问题,也就是如何公平满足各种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需求问题。应该强调的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效率与公平,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公平和效率是能够真正实现“两全”的。市场准入的公平、金融资源竞争的公平、金融资源有效需求的公平满足等,无疑都会促进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市场竞争和市场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对农村金融资源公平提供保证。农村金融资源公平的缺失必然导致金融资源效率的低下。
  综上所述,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安全、公平三者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成为系统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基本内涵。其中,效率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公平是基础,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四、科学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途径
  
  (一)尊重市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进,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则、发展规律、内在逻辑和秩序结构。其中,竞争是金融生态动力、活力的源泉。同时,金融生态与自然生态一样,也是具有自我调节机能和调节极限的体系。如果这种自我调节机制被严重破坏,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遵循市场竞争规则优胜劣汰,促进金融资源优化组合,从而推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实现农村经济金融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明确产权。农村金融资源开发和配置归根结底是一种金融制度结构的配置。金融产权结构则是金融制度的基础,是从根本上保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有效的动力源泉和从长期保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稳定的关键所在。信用也是竞争出来的。模糊的产权、垄断的产权只会导致管制失效、市场失败、金融资源效率低下。因此,实现科学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突破口就是要优化金融产权结构,金融产权不仅要明晰,而且要多元化,要能交易,彼此能够展开竞争。
  (三)规范主体。在实现科学的农村金融资源的过程中,作为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人以及由人组成的机构,是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惟一能动性和触发性要素。谁掌握和控制了金融资源,谁就控制了金融资源开发利用权。金融资源主体的品行、能力、素质、偏好和信誉直接决定了金融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有效利用。金融资源主体大致涉及到两类:一类是政府以及金融管理当局,另一类是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和个人。前者应该更多地利用间接调控手段,为后者提供一个公平、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并确保金融资源不被“乱砍滥伐”;后者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四)改善环境。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配置离不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可理解为一套界定金融生态主体的选择空间,影响和约束其选择行为的制度结构和潜在规则,包括法律制度、诚信环境、公司治理和行政体制等方方面面。其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响金融生态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金融生态环境适宜,农村金融资源才有可能实行优化配置,恶劣的生态环境必然导致金融业畸形甚至窒息。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OO5,(2):35-45.
  [3]豆忠民.农村金融体改应适应“三农”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0):51-52.
  [4]朱冰,刘钟钦.论农村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5,(6):44-46.
  [5]赵智勇.用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J].中国金融,2004,(8):8-11.
  (责任编辑: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7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