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生态圈构建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在农业农村领域表现为金融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共生发展,与互联网数字化趋势相适应的新金融生态圈的产生和发展是这种共荣共生关系的一个突出体现。新型金融生态圈具有复杂系统特征,其演化发展反映了基于自组织机制的自主性、自适应性和“涌现”性,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密切关联,据此提出建设新型农村金融生态圈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复杂系统;农村产业;金融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8日
   在互联网数字化经济迅速推进的形势下,农村产业发展正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机遇,以产业融合、链条延伸、合作共赢等为特征的新体系、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带动乡村产业的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良好基础。乡村产业的发展中,顺应市场需求應运而生的各类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乡村小微企业,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推动充满活力的农村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构建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适应多样化经营特色、多元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手。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在农业农村领域表现为金融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协调互动,互相促进、共生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趋势相适应的新金融生态圈的产生和发展是这种共荣共生关系的一个突出体现。
   一、农村金融生态圈复杂性特征
   生态圈本身是一个生物学上的概念,是各种物种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既合作又竞争的生态体系。新型的农村金融生态圈,是生态圈概念在农村经济领域的引申,反映的是数字化环境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集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和财务活动、不同金融机构和服务中介为一体,实现共享、互助、共赢的一个生态化的体系。农村金融生态圈的形成是圈内各行为主体内在需要的产物,也将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化,表现出复杂系统的特征。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交融,将产生复杂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构成农村金融圈演化的外部动力因素。具体包括:第一,制度环境。广义的制度包括政策法律、文化习俗及习惯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约束条件。制度约束构成了经济行为主体行动的边界,制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主体行为的收益与成本,生态圈整体和其中的个体都将受到影响。农村金融生态圈除了考虑正式的法律约束外,由于其“乡土”特性,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乡风民俗更是对生态圈的初始形成具有更大的约束。当然,这种影响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及生态圈规则的完善、得到更多主体的认同与应用而逐渐更具市场化的特性。第二,外部市场的变化。农村金融生态圈的形成将不仅是面对本地的近邻市场,而是面向更广阔的、囊括城乡的大市场,因此市场的需求是生态圈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需要直接关注的因素,是以农村特色产品和服务与外部大市场对接为前提的,也是组成金融生态圈的“充分”理由。第三,技术环境。这里的技术环境,主要是指由互联网数字化革命所推动的技术及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人类行为习惯和消费变化趋势,是重构农村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的基础设施,决定着产业演变的方向。
   (二)农村金融生态圈中产业主体互动的复杂性。构成生态圈的一定有不同的产业经济主体,这既来自于农户家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等,也有来自于非农产业的主体、新型的电商平台、寻求农村产业机会的投资者、中介服务机构等,这些市场化的主体都有各自的不同利益诉求,在农村金融生态圈内和圈外的互动将由于主体的异质性而更加复杂。
   (三)金融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融资活动的达成涉及到信息、交易、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没有交易、没有信息的流动,金融活动是难以进行下去的。在市场范围扩大的情况下,金融活动涉及到城乡资金的转移、不同金融机构的竞争与互动、不同的债权债务与股权关系、不同的金融产品等,对非专业人员来说,这本身就代表着复杂性。而农村金融活动中传统的信息不对称、契约履行机制等,都使这种复杂性更加凸显。农村金融生态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复杂化的简化,在一个共同规则、合作互动生态圈中的经济活动,具有节省交易成本的优势。
   (四)农村金融生态圈的开放性。金融生态圈的发展并不会消除竞争。因为,在圈内经济主体间的合作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合作,并不会涉及到全部经营管理内容。而且即使在圈内,竞争也是存在的,合作不排除相互竞争。有竞争,就会有优胜者和失败者,一个活跃的金融生态圈存在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和原有成员不断淘汰的优胜劣汰的过程,但总体成员是稳步增长的,从而使更多的主体因而得益,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化现象。金融生态圈成员的增加,既增加互动的复杂性,也增加生态圈的价值。
   二、农村金融生态圈自组织演进
   农村金融生态圈的稳定性在于能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个稳定成长的生态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圈内的企业之间,基于互利原则的交易和合作行为活跃。第二,有稳定的得益机制,能够让原主体留在“圈”内,并吸引新主体的加入。“圈”内成员的优胜劣汰则成为增加生态圈活力的动力。第三,有潜力产业的支撑。可以不是单一产业,是产业集群,或众多相关产业的集合,是上下游企业、相关配套服务主体、辐射的消费者群体的集合。没有产业支撑的金融生态圈是没有生命力的。从复杂系统演化的角度,就是对好的、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基因”或特性,能够自动得到“复制”,让新的进入者融入生态圈,遵守生态圈的规则行动。
   (一)农村金融生态圈的产生是相关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目的实现中的自主、自发过程。以下两个方面典型地反映了生态圈形成过程中的这种作用机制:一是目的性。与自然生态圈的演化是无意识的、由纯自然因素决定的演化不同,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类生产聚集活动具有“有向选择”特性,经济主体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过程中采取的有向性行为,寻求的是收益大于付出的“代价”的结果,或者说是自身“满意的结果”。二是市场力量作用下的自主性。金融生态圈的形成来自于相互的需求而引发的互动,不是强制性的组合匹配。这两者决定了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农村金融生态圈的形成较为困难。因为在传统社会形态下,农村经济主体的交易、合作对象和市场范围都是受限的,这就导致即使形成一个个小的“熟人社会”的“圈子”,但基于市场交易和契约关系的信任与合作并不存在,其动机也与作为经济主体的行为目的性不同,且受到传统道德规范、本地村社习俗等的约束,因而也不能称为“金融生态圈”。    (二)农村金融生态圈的成长动力是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学习机制。这一点是所有社会经济生态圈进化的共有特点,是其保持稳定成长的最基础动力机制。金融生态圈的不断演变进化反映了其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在圈内的经济个体中,就如一个生态群落聚集地内,各个经济主体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这就导致生态群内的种群数量是变化的,种群中个体的地位也是变化的。生态圈的组合本身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聚集在一起是为了适应环境,相互的合作互动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环境改变了,生态圈内的企业就会根据自身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匹配程度进行改变,不适应改变的就会被淘汰,善于学习、适应环境的就得到发展。金融生态圈提供了金融和产业发展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支持,但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到多个层面、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组织的成长不仅在于金融生态圈内部的互动学习,也在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学习及不断的进化。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产生持续而深刻的改变,所有涉农经济主体都将面临这一冲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一种状况,学习是适应环境复杂性的一种能力。
   (三)农村金融生态圈发展具有“涌现”特征。“涌现”是“简单中孕育着复杂”。金融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是资金需求者和资金出借者之间的交易,有直接的两方交易,也有通过机构中介的间接交易。仅从这两种交易形式看,并不复杂。但当众多的交易者各自按照自己的利益交易,形成相互交叉的、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时,简单的交易就表现出生物体的群落特征,形成“涌现”,表现出难以简单的解析为两两交易的特征,即“不可还原性”。从农村金融生态圈形成来看,之所以能够形成“圈”,一定是因为在“圈”内具有经济主体,在“圈”外所不能获取的优势或便利,这可能是来自于资金的可获得性更容易、更稳定,也可能是获取信息、产品销售渠道、供应链等方面的便利。这些便利是单一的两两交易所不能提供的,而“圈”的形成就“涌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模式或产品、工具等。
   (四)与农村产业发展密切关联。互联网数字化环境下的金融生态圈的形成,将更加体现互联网的平等、协作、共赢的精神。在“圈”内,各个经济主体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且各个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与合作是呈现网状的、相互之间互为资金和商品等的交易往来者,是基于市场规则的合作与交易行为,甚至交易双方可以不见面、不认识,只要遵守“圈内”基本的、公平的规则即可。这种分布式结构对农村经济主体来说是一种更有利于融入整体大市场的交易结构设置。因为对众多乡村中小企业和农村个体创业者,他们作为个体根本不具备面向复杂、广阔的市场主体销售其产品的能力,也没有办法将其特色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信息让外部市场知晓。借助新型的金融生态圈,农村经济主体在融资的同时,能够实现融智、融信(信息、信誉),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寻、广告成本等。因此,构建基于互联网数字化趋势下的新型农村金融生态圈,是推动新环境下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
   三、政策建议
   互联网数字化的环境正在迅速地改变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和农村金融生态,产业融合、合作共赢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这一过程相伴随,新型农村金融生态圈是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新型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是产融协调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在新型金融生态圈的构建中,要体现市场需要、主体自主原则。政府及相关协会可以引导、创造环境,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平台。特别是在农村金融生态圈形成的初始阶段,地方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秩序保障与推动,是平台发展的有效支撑。但最终能否形成有带动作用、真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又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生态圈,还是取决于市场的力量,取决于所有参与者能否实现合作共赢。
   (二)金融科技的作用更加突出。农业农村产业是弱势领域,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困扰农村农业发展的长期问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融资问题的根源在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如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管理成本高、抵押担保难等金融服务“痛点”,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构建涉农产业参与者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走出一条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新路。
   (三)产业发展是支撑。没有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金融就将成为“无源之水”。金融企业也要按照市场原则来开展活动,而没有产业支撑,金融机构就没有盈利来源,提供的资金也没有承担对象,金融自然也发展不起来。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趋势所带来的新市场、新服务模式,农村产业或产业集群将发挥其自然资源禀赋与传统优势,与新的绿色化、生态化、个性化消费趋势契合,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金融服务多样化发展,支持农村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前景。
   (四)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保障。复杂来自于多样性,但多样性又是一个生态圈的典型特征,是生态圈“有机性”的反映。一个全部是同质主体构成的集合体是没有活力的,这只是“大”,但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合作更需要在具有不同特质、互补的行为主体之间才能形成“共赢”。因此,农村金融生态圈的发展一定是众多主体参与的体系,其中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不同功能的金融服务,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形成互补共生的金融机构体系。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中,以数字化智能化金融互动建立起来的金融生态体系,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以新的科技方式运作的新服务模式,也包括新型的互联网数字化特色的存貸款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机构、信托租赁、担保咨询等中介,与农村产业链企业和相关经济主体一起,共同打造平台,组成一个个不同功能、不同经营特色和服务方向的有机生态系统,共同推动农村农业经济主体的融资可获得性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五)做好风险控制。农村金融生态圈依托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而发展。在互联网数字化环境下,农村产业链的扩展更多地表现为线下和线上的网状协同,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复杂性产生的“涌现”构成新的层级,将面对与两两交易不同的收益风险结构,而且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因此,在享受到合作带来的收益的同时,也要防止其复杂性带来的风险,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核心企业或某一重要节点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带来的全产业链危机、宏观环境变化导致整体资金链紧张的风险、技术性操作风险等。从复杂系统的角度,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早期干预方案,防止风险放大。
  主要参考文献:
  [1]Holland,J.H.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陈禹,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Arthur,W.B.复杂经济学[M].贾拥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3]范东萍.复杂系统突现论[M].人民出版社,2011.
  [4]王慧,肖良林.新金融生态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5]李北伟,董微微.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网络信息生态链演化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1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