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2010年《上海金融》的载文统计探究货币政策研究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邢 苗
摘要:本文对《上海金融》2000~2010年共210篇“货币政策研究”的载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的研究内容以宏观问题为主,微观领域的研究还需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增长趋势明显:高级别的基金成为基金资助的主体;东部地区占据货币政策研究的前沿,中西部地区的研究相对滞后;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主力,商业银行的研究严重不足;被引频次的数据显示,《上海金融》的货币政策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关键词:《上海金融》;货币政策;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金资助;被引频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101-03
一、背景与目的
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专业性学术期刊之一,《上海金融》自1980年10月创刊以来,在金融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长。
“货币政策研究”是《上海金融》的特色栏目之一,《上海金融》也是国内唯一设有这一栏目的金融类专业学术类核心期刊,其注重对货币政策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所载文章屡屡被学术界重视,引发热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与发展。本文对《上海金融》2000年至2010年1~6期的共计210篇“货币政策研究”栏目的载文进行了统计,通过货币政策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基金资助、作者所属地域、作者所在单位、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反映货币政策研究2000年以来的发展态势。统计的文章不包括专稿、特约评论和论坛综述。为避免重复统计,本文只根据第一作者统计载文数。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本文根据载文的关键词和载文内容来确定每篇载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货币政策的研究范围广泛,几乎涉及货币政策的各个方面。针对货币供求的研究一直是历年的研究重点;利率、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传导和通货膨胀的研究也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利率之外的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则相对冷门:通货膨胀之外的其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二)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在金融问题的研究中,既需要运用理论概述、个案研究、解释性等非数字化的研究方法对金融事件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又需要通过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而文献中各种研究方法往往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很难将文献的研究方法精确定位,因此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分类指标采用模糊分类法,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大类。具体如下:
本文将描述性、解释性、个案研究、文献综述、基础理论、少量数据分析等均归为定性研究方法。本文将实证分析、假设检验、模型构建、大量数据分析等归为定量研究方法。
总体来看,货币政策研究采用的方法以非数字化的定性研究为主,但定量研究的增长趋势明显,2007年以来定量研究的载文数量迅速增长,超过了定性分析的比重。
(三)基金资助的统计分析
数据显示,2000年~2003年的四年期间,货币政策研究的基金资助处于空白。从2004年起各个级别的基金资助数量增加;2008年之后各年度的基金资助总量稳步上升;2010年达到高峰,前6期的基金资助总数已接近2008年和2009年的总和。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力度从2009年起明显加强。总体而言,省部级基金对货币政策研究的资助最多。
(四)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对210篇文献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所处的地域作为统计对象,显示不同地域货币政策研究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等占据货币政策研究的前沿,其中来自上海的载文量占到总载文量的41.9%:西部地区如四川、陕西、重庆排名靠后,载文量仅占总载文量的9.1%,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这些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货币政策研究尚处于空白:中部地区如湖北、湖南、江西排名均靠后,载文量仅占总载文量的5.3%。
(五)作者所在单位的统计分析
数据显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货币政策的研究主力:来自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比重居中: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尚待加强。
(六)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
被引频次是客观评价论文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统计,统计时间截至2010年7月15日为止。考虑到多数期刊从收稿到发表的时间间隔多为半年左右,2010年前6期的载文未被列入本文的统计范围。
2000年~2009年的载文共计201篇,被引率79.1%:总被引次数为1093次,单篇平均被引次数为5.44次。其中,被引频次lO次及以上的载文37篇,占总载文量的18.4%:被引次数为600次,占总被引次数的54.9%,单篇平均被引次数为16.2次。37篇载文中,定性研究22篇,定量研究15篇:省部级基金资助2篇,厅级1篇,市级2篇;来自高校的载文33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载文3篇,来自商业银行的载文1篇:来自上海的15篇,江苏、北京各5篇,天津3篇、福建、四川、浙江各2篇,湖北、陕西、广东各1篇。37篇高频引文具有如下特征:
1、作者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特点。博士、博导、教授、副教授是37篇高频引文的中坚力量,是《上海金融》一直保持高学术水平的重要保证。
2、理论上具有超前性。部分文章在研究深度和理论创新性方面表现突出,被引频次极高。如胡海鸥教授的“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模式”一文。就曾引起社会大量反响和质疑。
3、内容上以货币政策领域的前沿性课题及热点问题为主,具有时代性和前沿性。多篇载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深度,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对货币政策实践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4、论证注重科学性。在37篇高频引文中,有15篇载文运用了实证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数据充分、论证严谨;定性研究的22篇载文也体现出作者周密的思考和逻辑推理。
三、结论
研究内容方面,2000年以来货币政策研究的内容以货币供求、利率、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传导、目标选择、政策工具和通货膨胀等宏观问题的理论建构、现象描述和实证分析为主;针对与金融实践紧密相连的微观的货币政策领域的研究还需加强。
研究方法方面,统计中发现,载文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趋于极端,或者全文皆采用理论概述、解释性等定性分析,或者偏好采用实证分析、模型构建等定量研究方法,而能将定性、定量有效结合运用的载文数量不多。
基金资助方面,自2004年起货币政策研究获得了各级基金的资助,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高级别的基金(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成为基金资助的主体,显示国家对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地域分布方面,来自各省市的载文数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货币政策研究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严重。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占据货币政策研究的前沿,受中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不足的制约,中西部地区货币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
作者所在单位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是货币政策的研究主力;来自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的比重居中;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直接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但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探索严重不足。作为金融实践单位,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具备理论联系实践的优势。如能加强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将对促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被引频次方面,数据显示,货币政策研究的载文呈现被引的载文比重高、平均被引频次较高的特点。37篇高频引文体现出作者的学术层次高,以及理论上的超前性、研究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论证的科学性等特征。总体来看,《上海金融》在货币政策研究方面的载文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在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力与日俱增。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3):57―64
[3]张朝晖,央行将慎用利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N],中国证券报,2010-5-14,第A02版
(责任编辑:姜天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