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防范中长期潜在风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特约评论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上海总部主任苏宁日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同时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满足促进经济回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呈现加速回升态势,但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进一步证实了去年四季度的周期底部特征;发电量、采购经理人指数等重要先行指标也显示,加快复苏的势头有望得以保持。考虑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将逐步减退,相关政策继续显效并加码,加之金融危机在2008年十月份后的影响突然放大拉低基数等因素,下半年经济有望加快增长。全年保入目标应将顺利实现。2010年经济会延续上升通道运行,各方平均的预期增长率达9%,经济活动将达到潜在水平。
  尽管宏观指标看上去正在展开V型反转,但背后有几个特征值得关注。其一,经济快速反转主要是政府支出的结果,而非政府部门只能以较慢速度恢复。出口、私人投资和家庭消费环比均有好转,但增长远较投资缓慢。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表明了政府项目在复苏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政府超常规支出这个拐杖还不能抛开,否则经济将再陷疲软。
  其二,宏观指标的快速反转,尚未得到微观盈利的同步验证。企业盈利的改善明显滞后于宏观数据,表明经济快速扩张并没有化作企业业绩的同幅度回升。众多经验研究显示。政府主导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并会带来产能过剩等问题,这将制约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的改善。
  其三,近期通胀压力微弱。央行发布的6月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续创1999年公布此项数据以来的新低。企业商品价格指数通常领先CPI 6个月。因而,经济快速复苏只是在向潜在产出水平接近,尚不会很快造成通胀压力。
  总体来看,日益增多的积极迹象并不是支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信号,而是表明了刺激政策的不可或缺。今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空前的88%,是过去10年43%均值的两倍。显然,如果没有四万亿投资计划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撑,国民经济将遭受严厉的硬着陆。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表明,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有必要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延长刺激政策的持续期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患。其中产能过剩、通胀压力、不良贷款上升、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等风险尤为值得警惕。货币金融调控有必要在继续支持经济复苏的同时,有效消除其可能的消极效应。
  首先,要合理把握货币信贷增长速度,货币供应回归“适度”宽松。半年多来的货币政策其实是极度放松的。2009年初。央行确定全年M2的增长目标是17%,但截至6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同比增速超过34%,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超过28%。货币政策回到适度宽松立场有助于化解未来的诸多风险。
  其次,要合理把握货币信贷的投向,优化资金配置结构,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尽管货币放松的力度很大。但一些实体经济部门仍存在资金相对紧张的状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合理回收掉一部分过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将信贷资金引入实体经济的力度,尤其是要引入到对于扩内需、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具有直接作用的部门和企业。应该认识到。只有把信贷资金投放到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才能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不良贷款规模上升的现象,也才能够抑制投机炒作,避免资产价格过分脱离实体经济的泡沫化风险。
  最后,要合理把握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加强与相关政策的配合,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要综合运用发行央票、正回购、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手段,而不是信贷规模控制的手段,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此外。要限制产能过剩,优化信贷资金配置,还需要诸多产业政策相配套;要降低大规模放贷可能带来的不良贷款损失,还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指导;要调和一般物价平稳而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结构性矛盾,还需要出台相关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