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软“游戏”新旅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操作系统市场上越发力不从心的微软,终于在辛勤耕耘多年的视频游戏领域取得阶段性成功。
  
  在2011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11)上,当微软总裁鲍尔默借助虚拟形象介绍微软的未来战略时,其所引发的关注度和喝彩声足以让泛滥成灾的平板电脑生产商们相形见绌。
  这一切,显然与鲍尔默本人关系不大。尽管在微软依然地位稳固,但这更多得益于其微软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和来自好友盖茨的鼎力支持,而非其经营业绩。多年以来,虽然鲍尔默本人一直声称“微软从未老去”,但其治下的微软却越发步履蹒跚。过去一年,微软市值缩水9%,并丢掉了全球市值最高科技公司的宝座。在《首席执行官》杂志评选出来的2010年创富指数百强名单中,鲍尔默的排名在一年时间中狂降65位,最终仅位居第73名。
  但这一切,又恰是现实生活最生动的写照。就在乔布斯自如引导潮流走向的同时,微软却悄然争取着新的成功。而微软新旅程的起点,就是Kinect――一个可以解放游戏玩家双手的游戏外设。
  
  解放双手:挑战Wii
  
  如何挑战Wii,是世界视频游戏行业多年来惟一的主题。
  作为视频游戏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Wii是过去几年这一领域的混战中无可争议的胜利者:迄今为止,Wii的总销量超过7000万台,远超微软Xbox 360的5000万台和索尼PlayStation3(PS3)的4000万台。
  尽管Wii的推出部分是因为索尼对任天堂的冲击过大,但Wii也确实帮助任天堂在休闲健身市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拥有技术优势的微软与索尼被迫接受了追赶者的角色。能让玩家在客厅流连忘返,正是后两者多年来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从Wii上市的第一天起,微软与索尼就开始追赶任天堂的脚步。
  对于硬件配置并无过人之处的Wii而言,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其独特的控制器Wii Remote:这款控制器让玩家摆脱了对数据线的依赖,并通过传感器将用户手部的位移展现在显示器上。不过,尽管该款控制器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但Wii也并非完美:Wii推出之后,有关玩家在游戏时不慎砸坏电视的报道就屡见不鲜。因此,只要能在控制器上超越任天堂,就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每个人甚至都可以准确预见下一代控制器的典型特征:如果说Wii的成功在于其帮助人们摆脱了对于线的束缚,那么新的控制器必须能够帮助人们解放双手。但突破这一瓶颈,远没有想象中简单。
  各种构思在几年时间里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极具科幻色彩的“未来武器”。2009年,美国神经科技公司Emotiv Systems推出的Emotiv Epoc意念控制器便是典型代表。这个被称作“神经头盔”的控制器是一个包合16个感测器的特殊帽子,可以帮助玩家通过脑电波来控制游戏。但阻碍这款售价300美元的终极利器流行的不是价格,而是糟糕的用户体验:用户需要小心调试才能找到最佳的佩戴方式,而游戏过程中,用户的头部也不能做出幅度过大的运动。如果说第一个要求还可以为耐心的玩家所接受的话,那么,让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保持十足的克制就太强人所难了。
  解放双手的追求并没有因为个别异想天开计划的受阻而停滞,但问题也没有因为人们的知难而进而自动化解。要真正解放玩家的双手,就必须解决复杂的光线问题和声音问题:现有的视频识别技术需要充足的光亮,声音识别技术则需要相对较小的空间以及相对安静的环境。这些条件对于那些所处条件千差万别而又经常喜欢即兴发挥的游戏玩家而言,确实有些过于苛刻了。
  率先开始这个尝试的是索尼。它为寄予厚望的PS3制定了一个较为保守的策略:控制器+摄像头。PS Move是一款类似于Wii Remote的控制器,而PS Eye则是一款源于Eyetoy的摄像头。Eyetoy是索尼为PS2设计的摄像头,该摄像头可用于操作部分简单游戏。索尼希望这样的组合能增强控制器的准确性。
  对于索尼,这是一款杰出的产品。该产品去年面世后,2个月内创下410万的销量,但解放双手的愿望至此仍未实现,超越Wii的悬念也继续保留。此时,多年来一直为人诟病“因随处可见的官僚主义而阻碍了创新”的微软,却颇令人意外地再度承担起了开创历史的角色。
  
  火爆的Kinect
  
  时光倒退500天。
  当时的Xbox正在经历低潮。但同时,微软也意识到,在Wii占得先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改进任天堂的设计将无法取胜,只有将Xbox打造成一款真正实现飞跃的机器才能赢得市场。
  2009年6月1日,微软在2009年的E3(the Electronic EntertainmentExpo,电子娱乐展览会)上发布了名为Natal的计划。“Natal”源自巴西城市Natal Rio Grande do Norte,微软的巴西董事Alex Kipman是Kinect的主要设计者。这一命名延续了微软以城市名称命名开发计划的传统。Natal的另一层含义是初生,微软希望其能为萎靡的Xbox 360销售带来转机。计划公布当天,微软就将超过1000种开发工具发放给开发人员。
  一年后的2010年E3上,微软将计划重新命名为“Kinect”。这一名称源自单词“kinetic(动力)”和“connect(联系)”。也是从这时开始,Kinect逐渐赢得世界的关注。
  Kinect貌似一个网络摄像头,只不过它拥有3个镜头:中间是彩色摄影机,左右则分别为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摄影机。3个镜头构成3D深度感应器,使Kinect可以在光线并不充足的情况下精确追踪游戏玩家48块骨骼的位置变化。而这些骨骼的变化,将可以准确反映玩家的肢体变化。
  Kinect同样考虑了嘈杂环境下的声音处理问题。Kinect内建了阵列式麦克风,由多组麦克风同时收音,比对后消除杂音。这大大降低了游戏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Kinect的出色设计使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在《新闻周刊》评出的2010年全球十大创新企业中,微软借Kinect力压苹果公司拔得头筹。而被人赋以“革命性”标签的Kinect,也迅速帮助微软从任天堂Wii手中夺回了游戏手柄销量榜首的宝座。
  11月4日,Kinect正式上市。10天后,这款控制器的销量就达到了100万部;60天后,该款控制器更是创下了史无前例的800万部记录,比预期足足多出300万部。而如果考虑到Xbox 360最低售价不过才199美元,Kinect热销所引发的赞誉就更不足为奇了:kinect的售价高达150美元,但成本只有56美元。
  Kinect的火爆产生了明显的链式反

应。
  Xbox的销售激增首当其冲。市场研究机构NPD公布的《2010视频游戏年度报告》显示,去年11月――Kinect发布当月,Xbox 360的销售就创下了137万台的佳绩,而12月,这一数字又进一步上升到190万台,创下5年新高。这使Xbox成为2010年游戏机行业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其销量比上一年度劲涨42%。而同期,全球视频游戏主机的销售却下降了13%。强劲的增长甚至让Xbox的销售出现了几年难得一见的断货场面。
  软件的销售几乎同时开始增加。NPD上述报告显示,2010年,基于Xbox平台的游戏《光晕:致远星》销量力压任天堂的《超级马里奥Wii(升级版)》,排名第3,仅次于大热的《使命召唤黑色行动》和《劲爆美式足球II》。
  Kinect的成功,让微软得以从PS3与Wii的夹击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发展节奏,也让任天堂的优势消失殆尽:当人们可以不依靠手柄去体会游戏的乐趣时,Wii的生存价值将受到极大的考验。而视频游戏行业的竞争,也由此进入真正的白热化。
  
  体感游戏三足鼎立
  
  Kinect的成功毋庸置疑。
  在游戏硬件主机市场大幅萎缩的2010年12月,惟一的例外就来自Xbox360。尽管Xbox 360在该月让出了保持6个月之久的销量冠军宝座,但其原因却是前5个月的疯狂需求让生产厂商来不及为更多的需求备货。
  视频游戏行业的平衡被打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据此说微软就此确定了超然地位则为时过早。迄今为止,视频游戏行业三足鼎立的态势仍未改变,只不过微软的地位较之以往大幅提升,从而获得了与Wii直接过招的机会而已。而在这一过程中,索尼的地位则愈发尴尬。
  即便市场不断传来令微软振奋的消息,任天堂的脚步却从未停止。在Kinect和Xbox最为疯狂的12月,Wii在美国的出货量仍然达到了惊人的316万台。而从全年来看,Wii的出货量也超过了700万台,与Xbox不相上下。相比于前两者,索尼PS3在12月份实现的122万部的销量简直不值一提。
  在更能代表产品受欢迎程度和盈利水平的游戏光盘领域,任天堂的优势同样不容小觑。
  目前,3大平台销售量超过1500万部的游戏总计有15款。这15款游戏的销量在总销量中的比重超过3成。但这15款游戏中,只有《摇滚乐团》一款游戏是初涉江湖,其余各款游戏均早就见诸市场。在一个每年诞生数百款新游戏的领域,如此偏向传统的集中足以证明新游戏的冲击有限。
  而在这15款经典游戏中,微软专属游戏只有一款,却有3款游戏专属任天堂。事实上,任天堂是对其他游戏厂商依赖最小的主机厂商。过去5年,任天堂有11款独占游戏进入Wii平台销量排行榜的前2s名,其Wii系列游戏更是创下了1亿7000万销量的惊人记录。而微软只有7款游戏进入Xbox平台销量榜前25名。这一数字,甚至还不如索尼的9款,只不过索尼游戏普遍的低销量抹杀了这一优势而已。因此,尽管Wii平台的画面效果远不及两大对手,其主机业务也亏损得一塌糊涂,但任天堂却是盈利能力最强的视频游戏公司。
  微软当然还有机会。但前提是,微软必须开发出一款甚至多款能将Kinect的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游戏,比如现在的《光晕》系列。而且,微软还有一样尚未使出的利器。这个利器,有望使微软实现超越Wii的梦想。
  
  寄望Windows 8
  
  Kinect得意背后,是微软在其他战场上的失意。
  windows 7没能如预期般取代Windows XP,bing在搜索引擎市场上也没有拉近与谷歌的距离,MP3播放器Zune还没有从“鸡肋”阵营中脱身,被微软寄予厚望的windowsPhone 7又向着这一阵营绝尘而去:该操作系统上市6周的出货量只有150万,还不及Andriod操作系统1周的出货量。
  当微软在多个市场都留下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苍凉背影时,Kinect的异军突起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要想巩固现有优势,微软必须将Kinect的功力发挥到极致。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微软必须首先在一个名为“Kinect”的强大主机和一个名为“Kinect”的优秀外设之间做出选择。
  为提高追踪骨骼位置变化的准确性,微软曾试图在Kinect中内置一个处理器。这使Kinect看起来像是一个新游戏主机,而非一款外设。2009年,在芝加哥的一次会议上,鲍尔默也认可了“Kinect是新款Xbox产品”的说法。
  但2010年1月,Alex Kipman改变了原计划。Kinect不再拥有单独的处理器,而是将运行数据交由Xbox360多核处理器中的一个核心来处理。当时,Kinect的运算占用了Xbox处理能力的15%。而到11月份该产品正式上市时,这一数据已经低于10%。
  去掉CPU带来的成本降低未必能让微软动心,但一款如此出色的纯粹外设所诱发的发展空间却足以刺激微软的神经。毕竟,微软拥有一件索尼和任天堂几乎永远无法抗衡的武器――海量操作系统用户奠定的坚实市场基础。最新数据显示,尽管竞争对手咄咄逼人,但微软依然占据着操作系统市场超过90%的份额。
  10年前,当Xbox第一代产品Xbox360发布时,其硬件配置之高还让人望尘莫及。整合游戏资源与操作系统资源,在当时的盖茨眼中还有些不切实际。但10年后的今天,Xbox 360的硬件配置已显得颇为“平民化”,微软终于等到了对接两大市场的机遇。
  来自国外的报道显示,微软不但将在其正在开发的windows 8中集成Xbox与Kinect功能,而且还史无前例地对Kinect在个人电脑上的应用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微软不但没有禁止将Kinect直接连接到电脑,甚至还鼓励学术机构乃至商业机构开发基于Kinect的应用。为了真正实现游戏硬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微软甚至默许了硬件厂商对Kinect的模仿,此前,华硕的类此产品已经正式上市销售。如此“宽容”,在过去简直无法想象。
  这一策略如能成功,微软将迅速拥有索尼和任天堂难以企及的市场前景,并真正实现盖茨期盼多年的“将Windows带出书房”的目标。如果说前者带来的外设和游戏光盘销售激增还只是意味着利润上涨的话,那么后者将意味着微软将在“衰退”多年之后赢得新生,从而在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上拥有较之以往更加稳固的垄断地位。而这,才是微软10年来力推Xbox系列的真正意图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9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