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焦化行业税收影响的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题组
摘 要:以焦煤为主的煤炭资源是临汾市焦化行业的主要优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临汾市焦化行业遭受重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并对全市税收及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为此,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调查,通过分析成因提出改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焦化企业;税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58-03
一、 临汾市焦化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在全市经济税收中所占的比重
焦化行业是临汾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其焦炭产量占山西省的32.5%,占全省外运量的20%。截至2008年末,临汾市焦炭企业共 58户85 组焦炉,设计生产能力3416.55万吨,建成生产能力2883万吨,焦化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11.89%。2008年实现利税26.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收入的62.5%。现将2005至2008年的临汾市焦化行业实现的税收情况及全市总税收情况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临汾市焦化行业在临汾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对全市经济的贡献。一是焦化行业实现的税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二是焦化行业实现的税收在全市税收完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2008年所占的比重已达到21.71%;三是焦化行业实现的税收增幅与全市总税收呈现出同增同降的趋势,在2007年、2008年中的增幅比较中可以看出焦化行业与全市经济发展的相关联系十分紧密。
二、金融危机以来临汾焦化行业的税收情况及对全市经济的影响
2008年,临汾市焦化行业实现总税收260902万元,占全市总税收 21.72 %,同比增长 31.5 %,其中:国税部门实现税收240417 万元,地税部门实现税收20485万元。从总体形势分析,全年临汾市焦化行业依然保持了高位增长的态势,主要由于上半年经济形势较好,需求旺盛,焦炭价格一路攀升,焦炭行业一直为卖方市场,但是从2008年焦化行业分月税收完成的趋势来看,金融危机对焦化行业的冲击造成的负效应显露无遗,从第三季度开始,焦化行业的税收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8月、9月、10月、12月分别下降10.2%,32.5%,58.6%,44.5%,12月份实现税收仅为6月份的15.3%,全市总税收也相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7月份开始累计下降了77%,12月份实现的总税收仅为6月份的23%(见表2、图1)。
图1 2008年总税收和焦化行业税收完成情况趋势图
三、 金融危机形势之下临汾市焦化行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需求市场“寒流”袭击
从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经济下滑对国内煤焦市场连带效应的影响,临汾市焦化产品出口受阻。从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临汾市焦化产业的出口量比上一季度下降70%,出现了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国际需求骤降的形势。从国内市场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上游产业钢铁需求旺盛的房地产、汽车、造船等行业生产增速下滑,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步入了下行的通道,使钢材需求大幅减少,钢铁企业被迫限产停产,对焦炭的需求不断减少,焦化行业迎来了自2004年以来的又一轮“寒流”袭击。
(二)交易价格的“曲线”波动
市场需求是决定价格的主导因素,价格曲线围绕着需求曲线上下波动。2008年以来,我市焦炭价格经历了上半年的快速上涨,以及随后的形势逆转和价格大幅波动,呈现出“过山车式”的变化特点。2008年7月份前后,焦炭的市场平均价格达到历史最高,平均3000元/吨左右,3个月后,在需求急剧下降、价格加速下滑的市场态势下,开始出现价格下跌,12月份焦炭的价格为每吨1200元左右,比7月份的价格,每吨焦炭跌幅达122%,致使焦炭行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三)利润倒挂的“尴尬”境地
2008年上半年,全市焦化企业普遍盈利,但从9月份以后,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需求骤减,再加上对产品价格的预期判断不准,(许多企业由于对奥运停产、资源整合等因素判断失误,大量囤煤,推高了煤价),原材料囤积价格过高;另一方面,下半年焦炭价格急剧回落,据最近的调查,部分地区焦煤价格950元/吨,焦炭价格跌至1100元/吨,由于每吨焦炭需要消耗1.4吨左右的焦煤,焦炭行业进销价格倒挂依旧。例如一个60万吨的焦化厂,如果继续维持运营,每天的亏损额将高达50万-100万元,多数焦化企业上半年的利润,已经在下半年侵蚀殆尽,全行业进入了亏损状态。
(四)限产停产的“被动”局面
临汾焦炭行业近两个月来不断加大限产力度,山西焦协已对行业企业在11月应对市场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原来限产40%― 50%的基础上继续加大限产力度,达到60%― 70%,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最大幅度地限产。临汾市的重点企业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省焦化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5个焦化厂只有2个维持生产,结焦时间由20小时延长至52小时,产量不足生产能力的20%。由于焦化行业的特殊性,机焦炉必须连续作业,目前全市大部分焦化企业只能是“焖炉保温”,限产停产的压力空前加大,行业萎缩效应凸显。
(五)资金链条的“断裂”风险
由于焦化行业由年初的卖方市场转为现在的买方市场,在行业全面亏损的局面之下,大部分焦炭企业又面临销售困境,只能是按“已定合同”进行销售,资金回笼存在较大困难,下游需求的急剧下降直接导致整个产业链的资金匮乏。先是钢铁企业拖欠焦化企业的货款,而后焦化企业无力偿还焦煤企业的货款,目前企业回款率正随着时间的推移急速下滑。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上游行业的资金回笼出现困难,且支持煤焦铁企业的金融机构的贷款偿还出现较大的风险,现大部分煤焦企业只能还息,不能付本,甚至出现不能结息的现象,资金链条的“断裂”,金融风险的加大,无形中给整个经济形势带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2009年焦化行业形势预测及相关政策建议
对于临汾经济而言,国际国内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迅速减弱,煤焦、钢铁产品价格接连跳水,全市主体行业整体发展急剧萎缩,且未来一年主体产业市场仍将受到严重冲击,焦化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焦化行业受制于相关产业,又同时影响着主导产业及经济发展的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据不完全统计,焦化及相关行业面临的困境将直接影响2009年临汾税收减少10.73亿元以上,使3万多企业职工面临失业的境地,同时银行风险加大,对全市经济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预期国际市场短期无法恢复的前提下,焦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风险已不容忽视,焦化产业如何尽快突出重阻,渡过难关,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及全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拓展市场需求是当前焦化行业走出困境的主要方面
下游钢铁企业市场需求锐减是焦化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的主导因素,所以要“对症下药”,依靠国家经济政策,破解经济难题,寻求稳定发展。一是要迅速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积极争取国家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支持,在国家投资中积极争取项目;二是加大省内自有资金和项目投资,用于拉动内需,提振信心。从现在起到2010年底,山西省将累计总投资超过6500亿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焦化企业要抓住机遇,赢得市场,求得发展。三是在市场配置中寻找机遇,围绕政府公共投资、铁路建设、民航建设、房地产市场、船舶等项目,积极争取,及早动手,利用“煤博会”等平台进行宣传和交易,打一场市场攻坚战。
(二)稳定市场价格是焦化行业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利用政策手段和行业自律机制,首先是从平抑焦煤市场价格入手,寻找焦化行业合理的利润空间,避免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降低价格风险,引导行业的良性发展。最近获悉河北焦协已通过行业协议的方式将焦炭价格稳定在1750元/吨,比11月增长了15%左右,焦炭价格开始回暖;其次是稳定焦炭市场,对焦炭市场进行重点监管,有关方面要对焦炭总量进行平衡调控,以达到“限产保价”的目的;三是疏通煤焦铁市场发展通道,尽快走出“利润倒挂”的困境,进而走上平稳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联合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是应对当前困境局面及长远发展的明智之举
从此次经济危机给焦化行业带来的冲击,我们应得到教训,焦化行业要时刻看到市场中隐藏的风险,要强化焦化企业联盟,应加速焦煤联盟和焦钢联盟的组建。“焦化企业想渡过难关,抱团取暖才能减少风险”,日前,山西省焦炭焦团、山西焦化集团等7家骨干企业专程赴京,与首钢焦团及唐山焦团等7家华北钢铁重点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以焦钢联合共同应对市场,稳定焦炭购销供应。我们应得到这样的启示,金融危机让焦化企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一轮的风暴当中,焦化企业优胜劣汰,行业危机带来了整合的机会,焦钢的联合更让我们看到了今后企业发展的方向,煤焦钢行业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达到一赢共赢的目的。 (四)加强焦化资源整合是提高焦化行业竞争力的必然之路
焦化企业要加快转型和资源整合,要关掉一批,扶持一批,让有实力的企业延伸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对产业进行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焦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势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延长煤焦化产业链这条主线,通过资本运作、企业并购、联营重组等多种方式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实现各方在资源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建立厂点少、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的生产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发展循环经济使焦化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焦化产品的深加工是煤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吸收有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焦化产品科研队伍,依托现有山焦、山维、同世达技术中心,采用产学研一体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多种形式,使煤化工产业拥有技术支撑体系,走出“只焦不化”的畸型发展道路;政府应对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焦化行业升级,进一步提升焦炉装备和工艺水平,加大化工产品回收设施改造力度,促进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焦化副产品全部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下游需求市场的空间,在附加产品的深加工中寻找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题组组长:张小平
课题组组员:秦先明 孙 杰 李 霞 郭金凤
执 笔 人:李 霞
(责任编辑 王若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23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