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审美中回归音乐教育之“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音乐美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本文就从适应现代教育的目标要求出发,来谈谈如何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向审美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审美;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回归音乐教育之“本”的基本认识
  
  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和“非艺术化”倾向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音乐教育的课程不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课程,不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课程,从而偏离了正确方向。
  我们知道,在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事实上,当前大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尤其是在音乐教学中存在技术教育的倾向,轻艺重技。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尤其是那种只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参与;只重知识技能训练,而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只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种种“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无法发挥音乐教育“审美”这一功效,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不可能实现。
  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教育性、审美性、愉悦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回归音乐教育之“本”要确立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
  
  众所周知,中小学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艺术类科目(即文学、美术、音乐),这些艺术形式都围绕着人类的思想感情,去展现各自的艺术魅力。针对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发现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是主要原因。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音乐作为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完全靠听觉去感知,靠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它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
  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发生共鸣,寓美于心灵之中,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因此,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素质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就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
  
  三、回归音乐之本的审美途径
  
  首先,在音乐教育的审美设计上,要从育人出发,创设情景进行审美教育。音乐用美的声音来塑造美的形象,创造美的意境,传达美的情感,陶冶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这种美的陶冶,虽然需要漫长的积累、持久的滋润,需要春风化雨、潜移默化。要提高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音乐教师就必须自觉地积极主动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挖掘审美内容,通过提高美育水平,精巧地完成美育任务。对于教师而言,应在实践研究中挖掘丰富的音乐内涵,并加以概括和提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获得音乐与情感的共鸣,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音乐教师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仅单纯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音乐能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否则就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学生在欣赏音乐时,被动的接受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把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背景、情感告诉学生,这样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其次,做好中小学音乐教育返本的基础性工作。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使得许多学校普遍缺乏对音乐审美教学的正确认识,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如下几个层面上给与关注。首先,要根据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推进我国教育观念乃至艺术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想,继续根据实际修订现行音乐教育大纲与目标,尤其要加强目标的人文性方面的措词表述。在音乐教育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好技术,艺术,审美,育人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在教材设计上实现由单一型向多样性、综合性艺术学科群体发展的趋势,同时进一步改革音乐教学的方法、手段与形式,加大研究音乐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的力度。建立一支相适应的高素质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等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37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