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诗意回归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新和先生指出:“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言:“诗意是一个动词,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语文,是一种诗意的美。语文是柳永词中河畔的冷月,是朱自清笔下静谧的荷塘,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语文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恬淡,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风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语文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欣赏,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爱情、友情、故乡情、民族情的珍惜,是怀揣一颗悲悯之心、感恩之心,教会学生拥有一颗美好、向善的心灵,使人生的孤苦和伤感变成蕴藉温婉、缠绵悱恻的感动。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做学问或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从立志追寻到执着奋斗再到成功抵达,而这也是人生成长、成功的三个阶段。如若把它借用到语文教学中,我想加入第四种境界,那就是苏轼《定风波》中的一句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想用这四种境界来探寻语文课堂的诗意之旅。
  追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文本诗意的发掘
  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美,这是追寻诗意课堂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深入文本,入情入境,对一篇篇美文进行欣赏、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为之喜、为之忧、为之乐、为之悲……从而获得诗意享受。
  深入文本,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语言之灵动。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对王熙凤进行人物分析,笔者找一学生朗读一段熙凤见林黛玉时的语言: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在赞美谁?恭维谁?
  生1:是对黛玉的高度赞美。
  生2:表面是在夸赞黛玉,实则恭维了贾母。
  师:为什么说像个“嫡亲”的孙女?王熙凤还想表达什么?
  生3:因为心理学家说过,不要随意在一个女孩面前夸另一个女孩漂亮,这是一种愚蠢行为。在场的还有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和邢夫人、王夫人,她们听了会高兴吗?众人听了会舒服吗?所以她顺带也恭维了“三春”及邢、王二夫人,这样在座主要人物无不受益,无不高兴,可谓“一语四得”!
  师:是啊,简直是“一箭四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善于逢迎、八面玲珑,赞了黛玉,夸了贾母,喜了“三春”,悦了夫人,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夸遍,不愧是阿谀奉承的高手。
  深入文本,就是要让学生品味构思之精巧。例如,在《项链》一文中,结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谓构思精巧,一波三折,令人深思。
  深入文本,就是要讓学生感悟意境之悠远。沈从文的《边城》诗意描绘了湘西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至真至纯的人情之美,令学生心驰神往,沉浸在文本中陶醉不已。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深深感悟到了诗歌凄婉而又迷茫的意境美。
  磨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教师诗意的熏染
  如果说诗意语文的第一种境界是“文本诗意”,需要我们去追寻探索,那么第二种境界便是“教师诗意”,它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是连接文本和学生、连接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它要求我们自我完善,不断磨砺。
  首先, 教师要有诗意的情怀。我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是一位满怀激情并充满诗意的人。只有语文教师满怀诗意,才能笑看桃李、喜迎春风,才能先点亮自身,然后照亮学生。语文教师在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便要不停舞动思维的双翅,在语言文字的天空下,自在而曼妙地穿行……
  其次,教师要有语言的魅力。教师既要饱读诗书,积累语言,不断锤炼,力求语言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具有诗一般的感染力,又要为学生诗意地表达创设条件。教师的引导语、讲述语和评价语要恰当得体,充满诗意,不断地浸润、感化学生,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和内心情感的熏陶,让整个课堂因妙语连珠、诗情飞扬而灵动隽永。教师借助语言的魅力,使学生体验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
  最后,教师要有强大的气场。气场是一名教师自身教学魅力的显现,它是教师精神风貌和风度气质的展露,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
  陈钟梁先生曾以一种颇具诗意的方式来描述语文课堂的诗意: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提问——惊风乱飐芙蓉水;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小节——似曾相识燕归来;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都能妙语连珠,诗意满怀,必能唤起学生心中的紫燕,呢喃飞翔,灵动可爱,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抵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生诗意的唤醒
  文本诗意和教师诗意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诗意上来,这也是诗意语文的第三种境界。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学习”和“诗意生命”。学生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诗意生命,完成心灵的抵达。“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达心灵,用阅读来感知诗意美。教师以身作则,让学生投入情感,细细品读,从看似普通的一个汉字,平凡的一个词语,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中,读出民族文化的印记,获得审美愉悦,对语文生出一种敬畏、一种亲切、一种珍惜、一种惊叹,进而浸润、感化、温暖自己,并能受到灵魂的触动,在潜心涵咏中感悟人性之美。
  抵达心灵,用语言来描绘诗意美。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学生要备齐“读书笔记本”“美文摘抄本”“暮醒本”等,学生在品读、咀嚼和抄写这些优美的语言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广化、美化、深化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抵达心灵,用对话来唤醒诗意美。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种心灵交汇的美好情境,构成师文对话、师生对话、生文对话、生生对话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引发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在情境中内化了课堂的诗意美。
  抵达心灵,用迁移来创造诗意美。如由“读”到“说”的迁移,由“读”到“写”的迁移。每一节语文课课前,笔者都会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通过讲故事、谈现象、谈感悟等来提升他们的语言迁移能力。在《雨巷》一课结束后,学生都沉浸在朦胧而又凄美的意境中无法自拔……我试着让学生用一首小诗去抒发心中的感受。有学生写道:
   哦,这朦胧的雨巷
   哦,这秀美的江南
   细雨淋湿了我的双肩
   却淋不透
   我悠长的思念
   油纸伞下,青石路旁
   轻轻地,是谁
   手握横笛,花香满衣
   将丁香般的惆怅
   梦似的挂起
   ……
   学生在逐渐培养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在完成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回归(“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课堂诗意的本真
  文本诗意、教师诗意、学生诗意,最后都归于“课的诗意”。这是诗意语文的第四种境界。适合自己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展现本色、拥有特色,才是真正的诗意。
  回归本真,也就是探索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如《致橡树》表达出一种理性平和的爱情观,《将进酒》表达出诗人悲愁失意而又豪迈豁达的情怀,而《永远的蝴蝶》却表现一种凄美之感,呈现出悲剧的独特之美。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每一堂课的设计都应体现出文本自身独特的风格。王君说:“在我的灵魂深处,一直都随时在等待着一种脱轨:带领学生逃离既定的教学模式和生活模式,焕发一个全新的自我。”或许,这就是一种诗意的回归。诗意之美,也就是最终找到“文本诗意、教师诗意、学生诗意”相融合的最佳方式,用诗意之语文育诗意之学生,实为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诗意本色,本色诗意,教学至此,夫复何求?
  “對成功的语文教学来说,诗意是它的本色,是它的活力,是它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是它的最高境界。”让我们踏着这条诗意之旅,一路追寻,一路磨砺;衣带渐宽,无怨无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诗意恬淡,芳香弥漫,高雅灵动,繁花似锦!让诗意的人生之旅在语文课堂中扬帆起航!
  (责编   张德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5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