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思想的高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海洋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发展的结果,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工程不容置疑的作为重点。基于“工学结合”理念进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质量工程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教育名家黄炎培在点通了高职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开创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蒙思想。改革开放后,更多教育界前辈在理性分析了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后,更加统一了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发展的结果,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而近期的“全息职业教育观”指导思想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目标是面向区域经济、注重学以致用。”因此,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在该理念引导下,如何将高职教育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是高职教育工作人员研究主题之一,其中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工程不容置疑的也作为重点。
一、高职院校要切实抓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认真处理好二类关系
二类关系,一是宏观层面上协调好学校、企业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二是在微观层面上处理好高职内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教材、实训管理、评价体系等因素。
1.高职外部关系的协调
(1)工学结合在高职与企业间,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这方面已有的经验很多,主要是从减轻企业的负担这一角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样做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我国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因此,提高学校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也许是开展工学结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现阶段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加快,十二五规划能否得以实现主要决定于全民素质的提高,而其中观念的更新是主题。为了提升国民素质,学校、企业、社会都应摒弃一已之私或局部利益,从大局出发,共同扬起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风帆,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共同做好创业、创新、创和谐的文章。在协调关系时,学校应积极主动,通过政策引导,挖掘合作点,通过真诚合作,争取大量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更好处理学校与外部的关系。
2.高职内部工作的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关键还是要处理好学校内部的诸多因素。
首先,学校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去思考专业设置,要主动为学生思考,为社会服务,为企业着想,以人为本,增强创新,该增删的专业要及时增删。
其次,定好专业后,课程设计及开发需要精心考虑,因为课程开发的质量决定了专业特色的打造。
第三,科学选配教材,因材施教。课堂上使用教材是课程的体现,教材的结构和质量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的提升,鼓励高职教师自编有质量有内涵的适用教材,这样才能更有效切入课堂实际。
第四,加强师资管理,灵活动态聘用教师。“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需要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实践较强的工程师、社会中有经验的各界人士几方面组成,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的兼职教师作用也不容小觑。
第五,要重视校内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管理,校外的顶岗实习是很重要,但校内的基本的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作用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也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中,加大实验实训在课程中的比重,强化基础性的实验、实训。
第六,抓好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高职院校是我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指挥棒,在评价体系的同时,激励机制能否实施也与实现实绩效果密切相关。
二、高职院校切实抓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对策
1.重视顶层设计,构建系统课程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有着显著差异,课程体系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由于高职院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的是满足企业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些对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
由此在专业课层的设计中,结构课程理论、目标模式课程理论、过程模式课程理论等对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职院校应站在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之上,依据社会所需,对学习领域按高职特色重新进行系统序列化,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工学结合“的优势特征,创建高职特色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使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走向良性轨道。
2.树立治学民主,创新特色教育
高职院校一贯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这三者不可分割,相互支撑。民办高职也试着在走这条路。党委领导是前提,决策着学校命脉。院长负责是关键,把握着学校方向。教授治学是基础,强化着学校质量。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学民主,创新特色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另一措施。
高职院校的高并不在于学业有多高,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对社会培养人才效率高,普及教育率高。各高职院校应适当引入农业、工业、商业各界能工巧手,即能以高职为背景,褒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技能,又能针砭时弊,提出更多创新的理念。
3.紧依地方经济,感受专业动态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只有贴近某个地方经济,才会更有生命力。例如地处江苏苏北沿海的高职,依托长三角地区经济作为背景,抓好地区调研,再根据都市情况,有必要重点打造适合长久发展的一些特色区域专业和专业群。而其中强化地区调研环节又有利于动态专业背景的分析和专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职教育要勇于面对市场竞争,市场变则专业变,专业变则课程变,课程变则师资变,变革成功主要在于管理层思路的应变程度。实践也证明,变革中提高办学动力,变革中促进办学效益。
4.共享社会资源,和谐持续发展
德国是职业教育强国,“双元制”模式教育是德国教育特色,其特色在于有效发挥了企业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没有先进的实训条件和真实的工作环境是不可想象的。在教育经费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各个院校不可能建立或提供大量的一流公司供学生实训。因而,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理念,大胆联合一些企业,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同时,一流企业要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度,客观上也需要相应的院校为其提供或培训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总之,基于“工学结合”理念进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对高职院校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但减轻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工学结合,学以致用,使人们看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更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朱占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探索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00310,(12)
[2]林金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J].教育与职业,200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3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