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选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宏博

  [摘 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及其产业化,将成为强省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打造低碳城市、低碳强省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和必然。本文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沿革的研究入手,在辽宁省的省域经济背景下,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从消费、流通、产业以及区域等角度进行归纳和分析;继而,论文在财政政策选择、金融政策选择、产业政策选择、消费政策选择以及社会政策选择等方面提出了选择对策和创新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公共政策选择 公共政策创新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二、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1.辽宁省低碳生产与消费发展现状
  辽宁省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生产模式的培育,在低碳生产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展低碳生产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实行清洁生产,为此,辽宁省政府于1997年12月成立了辽宁省清洁生产中心。低碳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耗与产出的比率。“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政府编制了详细的节能计划并部署实施,同时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有效降低了单位GDP能耗。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辽宁省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根据本省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一池三改”推广“猪――沼――菜(果)”的循环生产模式与“四位一体”为核心的循环生产模式。辽宁省坚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和新技术应用。
  2.辽宁省低碳流通与分配发展现状
  简单而言,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从生产到流通(分配)再到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应摆脱陈旧落后思想的束缚,不仅要培育低碳生产,还要发展低碳流通。辽宁省在发展低碳流通方面,从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这四个流通分支入手,从减少流通领域的碳排放以及优化运作流通系统这两个角度出发,探索低碳物流的实现路径。虽然辽宁省已经逐步显示了其对流通领域碳排放的关注,但是“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仍没有完全消除,许多在流通领域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仅仅停留在文件、建议层面,实质性的举措相对较少,成果也相对不是很显著。
  3.辽宁省低碳产业化发展现状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的长足发展,必然要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之配套,因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因此,要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使之成为一种经济发展常态存在下去,就必须注重低碳产业的培育。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推动低碳经济社会的建设,辽宁省积极探索产业结构的低碳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环保和绿色产业,培育了一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4.辽宁省低碳经济区域发展现状
  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同意将辽宁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2010年,国家发改委确定辽宁省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试点省份之一。但是,低碳城市、低碳省份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转变经济增长理念、发展低碳产业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区域,继而以这些区域为中心,带动整个城市、整个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为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率先建成低碳省份,辽宁省目前比较成熟的低碳经济区域就是大连高新区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另外,2010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五点一线”辽宁沿海经济带也将“打造低碳经济带”作为其建设目标。
  三、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与创新
  1.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财政政策选择与创新
  (1)辽宁省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低碳项目给予财政扶持,特别要对低碳物流予以关注。财政部门优先考虑对辽宁省各沿海城市如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支持老企业抓好技术改造,把扶持资源型城市企业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来看待。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要将低碳物流纳入辽宁省“十二五”规划。
  (2)重视低碳化财政政策的绩效评价,建立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定期检讨各项财政政策工具的时效性,并依据相应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地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从而使其产生最佳政策效应。增加低碳考核指标,把低碳生产和消费状况列入各地方政府的绩效考评内容,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命、晋级提升的一项标准,以加强各级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关注度,从而促进低碳消费的推广和低碳消费方式的形成。
  (3)完善政府采购。省政府要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对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内的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以及业务培训,和中央步调一致的提出包容性采购理念,建立绿色供应商,加强对企业参与绿色采购活动评估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2.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金融政策选择与创新
  (1)我省的商业银行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一,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第二,支持碳汇经济发展。把信贷政策与营林补贴政策结合起来,促进整个林业以及林区碳汇经济的发展。第三,支持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支持新能源产业化,提高技术、设备、服务的研发制造能力,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条。
  (2)加强对低碳金融的研究,着力做好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截止到现在,辽宁省还没有建立起正式的碳交易所,我省应从长远角度对低碳经济的金融发展进行规划,并以立法形式对交易所的设立、运行、管理等加以规范,发挥我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后发优势。
  (3)设立碳基金进行融资。辽宁省可以借鉴国外碳基金的管理理念和监督机制,设立作为政府性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基金,基金的管理成员分别来自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不同领域。
  3.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选择与创新
  (1)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工业和农业产业化政策。不仅要在交通、建筑、石油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抑制高碳产业产能的扩张,加快淘汰高碳产业产能,还要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争取发展资金;在农业方面,我省可从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入手,生物低碳农业通过高价值种植产业链、高价值畜禽养殖产业链和高价值水产品养殖产业链,使创造低碳农业的各界获得巨大效益。

  (2)以生态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低碳经济生态链,发展低碳产业群政策。产业园是运用政府的力量造成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产业园是产业集群的一种实践体现,而产业集群是产业园的一种本质特征。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产业集聚的速度和强度、数量和质量,而产业园常常能成为产业集聚的“蓄水池”。
  4.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消费政策选择与创新
  (1)在辽宁省沿海城市做示范,创建低碳经济试点社区,实行绿色社区政策。引导市民转变观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创建低碳经济试点社区。社区总的来说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社区报,社区网络,社区广播,社区议会等平台机制,以社区居民条约形式对生活中浪费奢侈进行限制监督和评判。
  (2)转变消费方式,促进消费结构的低碳化,构筑“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政策。消费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城市交通与建筑的节能减排依赖于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于建筑来说主要是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如建立轻钢和新型轻质泥凝土结构;另一方面要有效利用电热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源等新技术。就低碳交通体系而言,打造集约化出行网络,变革碳排放结构。
  (3)积极实行绿色包装,绿色物流政策,实现低碳物流。辽宁省相关部门应建立货运路网改造的长期计划,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并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绿色航运。
  5.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社会政策选择与创新
  (1)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与模式的改变
  政府可以提供指导性的指标体系和数据参考,而一些具有能力和资质的NGO可以发挥其专业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进行企业环境信息的采集、整理和评级的工作。一方面加强了公民组织对政治环境的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公众也可以根据数据结果,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居留地,而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治污水平来反馈给所在地区的公民。此外,这种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城镇布局的效率。
  (2)让“社区参与”逐渐成为公民保护生态的重要形式。政府、社区和企业可以通过圆桌对话的形式,完全平等地坐在一起探讨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相关问题。由于圆桌对话是利益和责任相关者,以圆桌会议的形式,就某一议题,进行定期沟通协商的一个机制平台,因此,社区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政府代表公共利益,而企业代表其自身的企业利益,三个不同的利益代表者要通过完全平等的对话形式形成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3)搭建公民社会参与低碳经济的平台――环境科学商店
  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商店,是以赋予公民社会组织以科学的知识、促使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社会活动和社会行动中为目的的一种非政府组织形式。科学商店会促使人们有更多的直接接触到环境知识的机会,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环境治理建议和想法的可能,并且通过科学商店学会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同样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商店,可以有效地反馈社会组织和公民对于环境科学的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进行有效的研发,将研发的结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提供给社会,从而完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Andrew Sentence(Warwick Business School and the Bank of England). Developin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for the Low Carbon Society.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278-293
  [2]Stanton, Elizabeth A.Ackerman, Frank(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US Center, Tufts Universit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Balancing science, politics and equity.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2009:321-331
  [3] 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年:78-82
  [4] 张坤民,潘家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低碳经济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年:15-22
  [5] 顾朝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56-67、128-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3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