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秀香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归纳总结了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体现,然后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最后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具体体现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国际认可度大大提高,全球影响日益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世界各国或组织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动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考虑,或出于节省准则制定成本或报表编制成本的考虑,抑或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不懈的努力等。国际会计准则正在逐步成为会计的“普通话”。
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相比于原准则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拉进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距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1.公允价值
新准则区别于原准则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引入了新的计量属性,即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己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准则借鉴国际准则,根据我国国情,考虑实际可操作性,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年金基金》等具体准则中,都涉及了公允价值的使用。总体上来说,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还是采取谨慎态度的,规定了采用公允价值应满足的条件,这表明新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惯例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现实环境。
2.债务重组
原准则规定,对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债务重组利得,则确认为资本公积。这种制度安排更多是出于谨慎性的考虑。但也使同一会计业务的两个方面出现了不对等的会计处理方法。新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种做法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虽然没有特定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但是通用的国际惯例一般确认债务重组损益。同时,债务重组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该准则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和会计准则的趋同。
3.存货的计价方法
新修订的存货准则在发出计价上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准则的这一变动可以限制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提高利润的质量。2003年IASB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致。可见,我国新修订存货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4.借款费用
原准则规定,只有与构建固定资产相关的专门借款所产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予以资本化,不直接确认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允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其所占用的借款资金的相应借款费用也可以资本化。同时,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也不再限于专门借款产生的,如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应当资本化。这一变化体现了新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5.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27号具体会计准则《石油天然气开采》(CAS27)是我国首次发布的专门规范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会计行为的会计规范。这一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发布了专门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或采掘业会计准则。CAS27的发布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降低我国海外上市石油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对促进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CAS27相对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正RS6“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价”。由于两个准则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等不尽相同,所以不具有比较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CAS27与国际惯例尤其是英美石油天然气准则实现了趋同。
6.金融工具
我国在全面借鉴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IAS39)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金融工具:披露》(IFRS7)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CAS22)、《金融资产转移》(CAS23)、《套期保值》(CAS24)和《金融工具列报》(CAS37)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准则各有侧重、相互关联、逻辑一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同时规定,企业如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可以选择使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对公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等区分进行会计处理;企业的会计处理应当根据各单项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将其进行适当归类,以揭示金融工具的潜在风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当然,实质性趋同不等于完全相同,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关联方关系确认和资产减值的规定上仍存在实质性差异。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1.正面的经济后果
(1)大量吸引外资。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极大地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大大降低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投资和融资的企业和国际资本提供者的资金成本以及国际贸易参与者的交易成本。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成本会下降,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的信心会增强。
(2)企业的税负减轻。由于企业在新会计准则约束下产生的会计收益会普遍降低,据此调整得到的纳税收益随之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将普遍减轻,这同时是企业吸引外资的一个因素。
(3)伴随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提高本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本国经济长远发展。
2.负面的经济后果
(1)制定成本。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化改革文件的草拟和讨论费用、准则制定机构发生的草案试运行成本。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如果对新准则不熟悉、不适应,就难以胜任会计工作,学习新准则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计人员的培训也将给各企业和组织带来沉重的负担。
(2)转换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会计系统由遵循本国会计准则转换为遵循国际会计标准的改变成本,包括因为新准则与当前国情不相适应而导致的损失、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而需对其他准则法规进行调整带来的成本、因为某项新准则应用导致跨国公司等的资金和利润向母公司所在国转移而带来的损失,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导致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等等。
(3)税收收入减少。当引进新会计标准产生的税收影响,依照国际通行惯例计算的会计利润通常会低于采用新标准之前的利润,因而会减少政府税收。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策建议
1.理性认识,正确对待差异
各国会计体系存在差异,这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这种差异是国家社会多样性的反映,体现了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法律、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各国政府从税收的角度出发,不愿协调税收制度,这样,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的税收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IASB 以及它所制定的IFRS 应是全世界各国平等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但是目前各国博弈的结果使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发展中国家质疑英美对其的主导,英国又在同时质疑美国对其的控制。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努力地遵循IFRS,但是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从。我们不能有整体移植的思想,要谨慎对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我国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2.主动积极参与制度博弈
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沟通,吸收其专业人员与中国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共同研究中国的特殊问题。这将较好地解决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与国家化之间的矛盾。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IFRS 中并没有规范,我们就应该积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对我国处理的认可,比如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企业,不认定为关联企业,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披露成本。IASB 认同了中国的做法,并借鉴中国准则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第24 号――关联方披露》。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会计环境和国家利益进行博弈选择,主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
3.合理选择,逐步实现趋同
目前来看,欧盟一刀切地强制在各成员国实施IFRS,进展并不顺利。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欧盟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更不能全盘照搬基本上是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基础上的IFRS,我们从自身国情出发,逐步合理地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例如,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必须要以我国公开而活跃的市场发展为前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分阶段地进行,应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不能一蹴而就。这既是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01)
[2]陈瑜.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历程及对策[D]. 厦门大学,2004
[3]李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趋同前景与现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8)
[4]薛晓宇,聂卫东.会计国际协调背后的利益之争[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5]崔慕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47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