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状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心胜

  [摘要]现金流量作为现代财务理论的基本与核心概念,直接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状况问题。只有在对现金流量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才能对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运营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助力。
  [关键词]现金流量 财务分析
  
  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脚步尚未远去,在这次巨大危机的冲击下,给我国的企业带来的巨大的考验,回顾各国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集中于对企业现金及现金流量的把握。现金与现金流量是与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息息相关的。在通货膨胀与金融风险加剧的今天,如何保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运转,在保证企业财务质量优秀的同时,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如何进行保值增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金流量概念发展三部曲
  现金流量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就受到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各个主体的关注,尤其是在企业的偿债能力方面。从现金流量的发展进程来看,现金流量经历了三个历程,为企业的发展与危机预测提供了指引。
  第一阶段,即营运资金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们就开始对企业的短期资产与短期债务进行关注,管理者和投资者认为短期资产和短期债务因为流动性最强,营运资金是可以供企业周转的资本,一旦营运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的日常需求,正常的活动即会受到影响。
  第二阶段,即现金流量表阶段。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在有充足营运资金且盈利的情况下却破产的现象。在深入分析这部分企业的基础上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净现金为负,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偿债,从而引致破产。也就是说这部分企业虽然盈利,但是缺乏流动性与变现能力,存在较多的应收账款与存货。由此,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现金流状况,开始依照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编制现金流量表。
  第三阶段,即自由现金流量阶段。随着企业与外部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深入,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发现,企业净现金流量在有的时候也会失效。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投入,且这部分资金投资回收期长,造成企业短期净现金流量为负,但是从长期来看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度,在未来能够产生更多的现金流。从而形成了自由现金流量,认为企业真正要关注的是自由现金流量即企业为满足当前生产能力,在扣除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资产上所需投入的必要现金外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衡量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现金的能力。
  综上来看,目前对现金流量理论已经把偿债等能力融入到现金流量表体系中来,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而自由现金流量更是注重于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研究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将从现金流量表与自由现金流量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二、现金流量框架下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1.现金流量表相关财务分析
  (1)现金净额分析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在其他条件如投资规模与筹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现金增加较多,可以带来企业的活动能力增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如果现金净额的增加是通过经营活动的方式来产生的,说明企业存货变现与应收账款回收的的效果较为明显,其经营与营销能力是比较不错的,相应的坏账存在的风险较小;如果现金净额的增加是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取的,就需要对企业的风险相关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果现金净额的增加是通过筹资活动产生的,则说明企业主要是通过股权与债权的方式获得资金流,前者给企业带来长期支付股利、后者支付利息的压力,也导致了对后期资金需求的扩大化效果,才能缓解支付压力,否则企业的支付压力会更大,引发现金净流量的减少。
  在分析企业现金流量净额的同时,不能简单的对数字进行观察,而应当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企业整体上表现为现金流量的减少有可能是因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增加导致的,这是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开发新市场所产生的,在将来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减少是由于支付股利与偿还利息所引发的,从侧面可以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得到了降低。总之在分析现金净流量的同时应当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判别是为了企业长期的发展还是企业衰退的迹象。
  (2)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的结构性分析主要立足与现金流量表的流入与流出的绝对值分析与流入流出比的相对值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结构性分析掌握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现金流的变化规律与趋势,从而反映企业财务的异常状况。为了掌握公司现金的变动情况进而了解公司不同阶段经营的变化情况,就有必要对公司进行现金流量结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流入结构分析、流出结构分析和流入流出比分析。一般情况下,流入流出结构分析都是先分析总流入结构,然后再分别进行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内部结构分析,而流入流出比分和投资活动现金的流入流出比。通过流入流出比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现金流的状况,还可以与历史数据以及同业数据进行比较,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一般来说评判公司现金流量状况的标准时,企业应该拥有正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的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以及正负相间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3)获取现金能力分析
  只有保证企业能够随时变现,才能使资金运用在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资金流动性的有效,获取现金的能力应当是经营现金的净流入与投入资源的比值,他弥补了损益表上面某一时点静态指标的不足,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规避了损益表反映获利能力指标的不足。其中投入资源主要有主营业务收入、净营运资金、普通股股数等,具体的指标有: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
  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
  从上面可以看出,销售现金比率反映了一元销售收入中得到了多少现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销售货款收回的程度,折射了企业的生产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力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司的管理层的经营与管理能力;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反映了每股流通股股票中的资金流量,他是高于每股收益的;而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则反映了公司所有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数据,他反映了同业的平均水平或历史同期水平,对上市公司的获现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进行很好的评价。
  (4)流动性分析
  企业各项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公司各项资产变现的可能性及其偿还债务与支付股利、维持企业运转的资金变现能力。流动性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产生的作用十分重要。尽管在资产负债表中,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但反应的是静态的资产负债表的偿付能力,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资产流动性情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在资产负债表偿付能力分析下,存货作为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可能不能很快变现,应收账款导致坏账发生,不能及时收回资金,尽管企业账面价值比较高,但是现金支付能力却较差。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加大,从而引发破产的可能,所以静态的分析方法只能反映某一时间点的状况,不能反映某一时间段的状况。而通过某一时间段的现金流量与相关债务状况进行对应分析才能反映企业的真是偿债能力,主要指标有:
  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
  从上面指标可以看出,在引入了经营现金流量以后,可以通过指标反映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占各项债务的比重。比值越大,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速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可流动性资金较为充足,财务政策实施与内控管理有效,偿还债务与支付股利的能力较强,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的能力也较高。

  (5)财务弹性分析
  财务弹性是指在面对内外环境情况下,企业对各种经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利用机会进行投资的能力,主要是通过现金流量与现金支付需要进行比较。只有当现金流量值超过支付需要值的情况下,才能有剩余的资金进行运作,该企业的适应能力就较强。具体指标有: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 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 年资本支出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流量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在5年时间内各项经营活动产生的净流量可以用来进行资本支出的程度,体现了资金自给率的高低,对外借资金依赖程度,从而反映了财务风险大小。如果该数值大于1,则说明存在较多的闲置资金;等于1,则说明企业可以依靠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来满足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如果小于1,则说明公司除了通过内源融资以外,还进行了如借款等在内的外源融资,虽然利用了财务杠杆的优势,但是同样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财务风险。而现金股利保障倍数反映了支付现金股利能力的强弱,公司可以选择不同的分配政策进行计划。这两个比率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弹性,如果值较大的话,说明企业多不同的经济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
  (6)收益质量分析
  收益质量应当反映企业财务报告与实际绩效之间的差异程度。相关的收益质量的分析应当关注与现金流量与会计收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由于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选取不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时间点选择不同,都会导致其公开报告收益的差异性,评价公司收益质量的指标主要如下:
  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应得现金
  其中: 经营应得现金是指经营净收益与非付现费用之和
  经营活动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
  企业财务人员在计算营运指数过程中,尽管折旧、摊销等不影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但是会影响公司的损益调整,如果营运指数大于1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好,收益质量也较好。如果小于1说明可能存在人为操纵和应收账款的可能应当进一步分析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影响,改变战略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质量。
  当然,现金流量表分析也有其自生特征带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报表信息的有效性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都是在只反映过去的经营情况的会计事项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过去不同时间发生的经济事项产生的历史数据上进行的各种分析。由于数据具有时效性,所以它只能反映过去的现金流动的情况,仅仅具有参考价值。
  (2)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
  一般情况下,可比性是指与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比较,也就是说,这些企业使用的是相类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核算方法和核算标准相近,在这样的基础上编制的企业现金流量表就可以相互比较,特别是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的分析比较。但是在实际中,很少有企业能达到这样的标准,不同企业使用会计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因此为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企业的现金状况存在一定的困难。
  (3)信息可靠性,由于在现金流量表在制定的过程中,各种资料在提供、制定与使用阶段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的,单纯的只关注与现金流量表来进行分析是极为不科学的,因为信息并非完全可靠的,而应当结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2.自由现金流量相关财务分析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由债务投资与股权投资构成: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税息前利润+折旧和摊销-所得税-必要的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从股东的角度来看,作为企业剩余收益索偿权的所有人,在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还要扣除债务的利息和本金,如果仍有剩余现金,即属于股东的自由现金流量,即:股东自由现金流量=税息前利润+折旧和摊销-所得税-必要的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净增加+(发行新债-清偿债务本息)。自由现金流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各大机构都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关注,在财务分析方面更注重于宏观角度进行衡量。
  (1)企业经营、投资和筹资方面
  一般来说,自由现金流是企业在做好基本的生产准备(比如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日常运行需要的费用等)之后产生的可以向所有者分配的现金状况。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则是指在实体自由现金流量的基础上扣除税后利息支出和债务净减少额后,属于企业股东的现金。两者考虑的方面不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考虑了资本支出情况,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考虑的是利息的支付和债务的净增加。所以,自由现金流量是一个综合指标,考虑了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筹资。
  (2)反映企业未来价值
  企业价值的评估是建立在时间价值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方面考虑,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就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企业现实的真实价值,将未来的经营收益情况折算到现在。一般来说,经营现金流量也可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但是它只考虑了企业过去的现金能力,然而自由现金流量不仅考虑企业过去的获取现金能力,还同时也考虑了未来的创造现金能力,它包含着扣除持续经营条件下必要的现金需求,力求更准确的反映企业价值。
  (3)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在企业成长情况不好的时候,如果有大量的超额现金,就会产生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负债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监督管理者提高组织效率,负债的产生必然影响企业的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因此,若想降低低成长性企业的代理成本,就需要通过自由现金流来控制,进而增加企业价值。由于企业自由现金流量不受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约束,基本上不会被操控,所以,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在衡量企业效益和业绩上的不足之处,可以有效的反映企业的价值。
  通过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量在会计方法的运用上制约较少,不容易受到控制与操纵,规避了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相关现金净流量在分析企业绩效方面的不足,但是由于其起步较晚,概念较新,在我国使用较少,未来的主流趋势应当是在现金流量表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自由现金流量的相关分析方法,从而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结论与启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同时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必然决定了各个公司在经营中对资金的需求与管理程度,也就决定了各个企业在现金流量方面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企业基本的现金收支问题,应当从准则层面进行完善与监督。按照指标体系构建一般原则,设计合理的现金流量分析体系,构建科学的现金流量财务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以确保企业的发展。
  总之,通过对现金流量相关理论与应用分析,我国企业必须作出科学判断,理性思考,报现金流量分析与企业财务状况联系起来,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通过财务状况折射企业的现金运作情况,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我国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秀: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技巧,商业经济,2007
  [2]李春燕:浅谈现金流量表的财务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07
  [3]夏 俊:现金流量理论及其管理控制体系,新理财,2005
  [4]王海霞:浅议业绩评价中盈余与现金流量的选择,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5]汪 平:自由现金流量概念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5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