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 冶
[摘要]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承担国际责任,正努力实现由传统的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的低碳经济的转变。但是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文明进步。
一、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最低,能够实现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扭转环境恶化趋势的内在要求
低碳经济发展的提出,是由全球性气候变暖所促进的,它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2. 顺应国际形势,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
地球村是一个整体,因此,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全球性,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与行动;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代表团与与会各国达成共识,并作出庄严承诺将继续致力于减少碳排放量,并坚决地重申了中国政府11月底公布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发展低碳经济是履行这一承诺的实际行动。
3. 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生产与生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低碳化问题。它影响到目前与长远关系,涉及到社会的代内与代际间公平问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
根据现实和长期国情与低碳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来自“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三大挑战。尽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较大的挑战,但通过认真发掘并切实实施,中国也具有在不影响实现既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前提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
1.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 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 的碳强度。受多煤炭少油气这种资源票赋的制约和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使得中国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
2. 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目前,中国正处于重工业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更艰巨的挑战。首先,中国工业化进程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两方面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会呈现较大规模的增加;其次,中国面临着改善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由于人口众多,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而经济的迅速扩张多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不可能大规模采用低能耗的先进技术,在现阶段和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中国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呈现增长趋势;最后,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须要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之后才面临这一问题,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3.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在未来几十年将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极大地增加未来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并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国际谈判的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各国来说都是新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对趋势, 是适应后工业化社会、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 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 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 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 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 主动改变既存的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1. 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2. 优化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GDP 的碳强度。
3.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
4. 重视国家科技和人才,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
科技进步使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科技政策在整个科学活动中, 表明支持什么, 反对什么, 发展什么, 限制什么, 保证科学技术朝着一定的目标,沿着正确的路线有序发展, 起着协调控制的作用。科技政策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等技术研发,形成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加强国际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中国很难真正发挥低碳经济的潜力,所以必须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国际间协议的作用,来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我国当前的策略是要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积极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6. 广泛宣传教育,创新绿色消费和生态文化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和反对过度消费及奢侈消费, 并通过生产环节向低碳模式的转变拉动低碳消费。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 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 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 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 与自然和谐相处, 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 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 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05 (11)
[2]任力: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 社会科学家, 2009 (2)
[3]邵伟: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 2009 (2)
[4]宋德勇 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6307.htm